科学纪录片《鸟瞰国脉》的创作与传播

2021-01-16 07:12
科技传播 2020年23期
关键词:特高压纪录片电网

唐 玲

科学纪录片是指以科学精神为背景,以科学方法和科学视角揭示科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娱乐性、故事性、专业性、商业性,不同于传统科教片和一般纪录片的影片。2010 年10 月,《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发展我国纪录片产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契机。

作为一部科学类纪录片,其主旨在于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真理,让观众对于我国电网产生正确的认知。《鸟瞰国脉》是由英大传媒集团摄制,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一部科学纪录片,在题材选取、拍摄技巧、声画融合等方面力求创新,既是一部反映我国特高压建设和电网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纪录片,也是一部面向社会大众的科学普及类作品,入选了“十三五”国家重点音像制品出版规划。

1 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战略和宣传主题进行策划

纪录片肩负着记录时代的责任与使命,是我国文化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不仅是人们回望过去,找寻历史的影像窗口,也是展示当下,有效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和投运,正是实现中国能源发展目标,实现能源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在内容的选择上,《鸟瞰国脉》聚焦社会关注热点,突出了我国电网高质量发展,可远距离、大容量输送电能的特高压电网等内容,展示了我国特高压发展现状和对中国这一能源消耗大国的巨大价值。作为中国伟大变革和高速发展的缩影,弘扬了科学力量和科学精神,展示了中国在电网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创造与智慧。

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代表了世界电网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和电力发展,对发展现代能源产业,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从2004年底提出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国家电网战略目标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在特高压输电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为我国从电力大国走向电力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特高压作为“新基建”涉及的主要领域,在促进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科学技术进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力发展特高压输电,是由我国的电力需求以及能源配置所决定的,它缓解了煤电运紧张矛盾,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发展特高压是我国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2009 年,国家电网公司建成晋东南-南阳-荆门1 000kV 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2010 年,建成向家坝-上海±800kV 高压直流示范工程。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建成投运“八交十直”特高压工程,合计交流变电容量1.29 亿kVA,直流输电容量8 360 万kW,线路总长2.7 万km。

在《鸟瞰国脉》出版之前,虽然已有多部介绍特高压及智能电网的影像材料,但大多是对具体工程的阶段性总结,还没有一部完整展现我国特高压工程建设成果且通俗易懂的纪录片,为了满足广大关心、热爱电力事业的大众了解特高压及电网发展的需求,《鸟瞰国脉》创新性地提出以鸟瞰的视角展示中国电网建设发展情况,记录我国从第一个特高压工程开始的每条“国脉”,展示大国迈进和人民生活巨变的足迹。通过立体式、全景式主题传播,让公众感受到与自身生活、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特高压、智能电网。

2 创新表达方式,提升制作品质

纪录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来源于其特殊的声画语言。《鸟瞰国脉》不仅题材重大,更兼具科学性和观赏性,处处体现了“新”,构思新、语言新、视角新等,采用全知的全景叙事,全面而客观地纪录我国特高压电网的全貌。根据特高压的特点,全片80%以上采用航拍和大范围延时等前沿拍摄手法,用空中视角来阐释重大题材,突破了传统平面观看的局限,以鸟瞰的视角展示中国的自然资源、人民生活和电网建设发展情况,给观众开阔、壮美的审美感受。《鸟瞰国脉》记录了我国现已建成的多条特高压交直流线路,每一条特高压线路记录了一段电网发展的脉络,把工程设计、建造串联起来,映射出各地的地域特点以及发展特高压给各地带来的巨大变化,串联起10 余年来中国电网的发展历程。

在素材的采集方面,英大传媒集团从第一个特高压工程起,长时间跟拍特高压建设,每条特高压的平均素材量超过2 000 个小时,特高压输电线路如巨龙般翻山越岭,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既能感受到波澜壮阔,也能体会平静中的张力(见图1)。航拍难度之大超乎想象,特高压线路最长超过2 000 公里,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在云海雪原、山川平原中蜿蜒而成一条条能源大动脉。随着电压等级的提升,观众从镜头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跨度以及电网给生活带来渐变的过程。通过镜头的推进,我们看到了“在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长江北岸,一排排导线在张力机作用下缓缓向长江南岸牵引场释放。随着最后一相导线顺利跨越天堑长江,±1 100kV 新疆准东—安徽皖南特高压直流长江大跨越工程贯通”“构建了西电东送大动脉,实现了疆电外送的哈密南—郑州±800kV 高压工程”。每一条特高压线路竣工、每一项技术突破,背后都是许多人电网人披星戴月、呕心沥血的结果。通过这些镜头叙述电网人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智慧的汗水,带给中国能源可持续的供应与保障,为中国民族工业复兴而奋力拼搏的历程。

图1 1 000kV浙北-福州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跨越群山峻岭

在制作方面,《鸟瞰国脉》借助少量的字幕交代建设背景,通过航拍的镜头体现工程建设的画面、途径的地理地貌、自主创新的大型设备等,展示了山川之美、电网之美、建设者之美,综合运用音乐特效、视觉特效等技术手段,通过画面、音乐、解说向观众传递社会价值,提升了《鸟瞰国脉》的制作品质(见图2)。

3 语言通俗易懂,增加观众认同感

在《鸟瞰国脉》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兼顾专业性和可读性,由行业权威专家、文笔较佳的技术人员与编辑人员共同组成了撰稿团队。第一步,收集大量的资料,核实相关数据。当时,特高压并没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总结,团队从多个渠道收集、整理资料,遇到有疑问的地方,找到相关权威部门核实。第二步,梳理资料,对资料归类整理,形成基本思路,按照特高压交流、直流工程两类进行梳理,并按时间轴的顺序进行排序。第三步从公众关心的角度出发,完成初稿。

在最终的稿本里,比喻、拟人等通俗化等方式随处可见,比如“电流的输送需要动力,就好比人体中的血液流动需要血压一样,电的流动也需要电压。”“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些高高耸立的铁塔,凌空飞架的导线就是输送电的高速公路,电流在这一条条高速公路上,以光的速度向前飞奔,连通着城市、乡村以及千家万户。”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解说词串联起了画面,使得特高压这一看似高深莫测的科学技术变得平易近人,使观众可以潜移默化地增长知识。

4 拓展传播载体,提升传播效率

图2 1 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南阳变电站全景

出版物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精品出版物不仅反映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创新水平,更是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责任与影响力是纪录片的重要属性。纪录片作为出版物中的一类题材,记录了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对于回顾历史、反映当下、展望未来具有重要价值。《鸟瞰国脉》用镜头讲诉了新时代砥砺奋进的电网人,记录了令世界瞩目的特高压工程、祖国的壮美河山,展现了我国电网实力,让观众领略了我国电网飞速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为了提升传播力、影响力,首先拓展了传播渠道,《鸟瞰国脉》先后在央视国际频道CCTV4《走遍中国》栏目中播出;在改革开放40 周年大型展览《变革的力量》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大型成就展《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中播出;在 一些重要电工电子国际展览和国际会议中播放,为宣传、普及中国特高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以传统出版、网络、移动终端等融合的多媒体传播体系,拓宽传播平台。将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每一条特高压线路的内容单独成段,以短视频的方式,利用全媒体平台进行制作、分发,进一步提升传播力。《鸟瞰国脉》出版后实现了良好的宣传普及效果。公众通过观看本片,直观地理解特高压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充分认识特高压的重要作用,消除对于电磁干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担忧,认识特高压建设的重大意义。

5 结语

纪录片是对时代的记录、思考和表达,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国家科技文化软实力有着积极作用。让镜头还原历史,让记忆丰富未来。传播科学知识、科技发明、科技创新,传播科学知识是科学纪录片最基本的价值取向。《鸟瞰国脉》从空中视角多维度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特高压进行了全方位记录,让人油然而生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了做好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我们要做好主题策划,选取展示我国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彰显中国力量的题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用语言、画面感染观众;利用多渠道、多平台提升影响力,在互联网、融媒体的背景下做好主题传播。只有内心充满着对国家、民族的爱,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
特高压纪录片电网
穿越电网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失效绝缘子判断的仿真计算
电网也有春天
一个电网人的环保路
电网环保知多少
我国最长距离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工
特高压输电塔双重非线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