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设计类人才创新精神的探究

2021-01-16 23:01唐丛黄丹
绿色包装 2021年11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创新精神人才培养

唐丛 黄丹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正处在需要高质量高层次人才之时,各行各业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求贤若渴,尤其体现在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原创制造紧密相关的设计类学科,所以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类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本文通过对英国多所设计类教育发展前沿院校进行研究分析,结合我国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总结了四点培养设计类人才创新精神的改革方向,为培养具有新时代创新精神的设计类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设计学;创新;创新精神;人才培养;英国教育;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1) 11-0051-05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湘教通〔2021〕94号);2020年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0—1321);2020年湖南省教育厅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HNKCSZ-2020-0865);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湘教通[2020]322号文件)

Cultivating Creative Spirit of Talents in Design

——Inspired by A Number of British Universities

TANG Cong, HUANG Da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ackaging Design and Art School, Zhuzhou 412000, China)

Abstract: It is time to need high-quality and high-level talents with improving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our country. All industries are thirsty for innovative talents, especially in design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lif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riginal manufacturing. Under the circumstance, there are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goals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design talents. In this paper, through researching and analyzing of many universities in the forefront of design education in The UK and comb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teaching mode in China,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four reform direction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design talents which provides new ideas for cultivating the design talents who have innovative spirit in new era.

Key words: design; innovation; innovative spirit; cultivation of talents; education in the UK; design education

《中國制造2025》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均指出,创新是提升各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方面,5G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使设计学科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快的变化。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发展思路让设计学科迎来了更多复杂的问题。这些改变使设计的定义也随之改变,具有创新思维、拥有创新精神的设计类人才才能找到解决路径。因此,推动设计学科进行教育改革,探索一种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社会发展紧迫需要的。正如联合国《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所提出的观点一致,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好奇心、勇气和坚韧性,发展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合作性技能。

目前,在我国大学的设计类专业教学过程中,能够普遍意识到要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意识和实际情况产生了矛盾,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专业界限分明,而设计作为一个复杂且多学科性的创造性活动被独立开来[1],使得学生忽视了设计学科复杂性和认知规律,阻碍了学生对于设计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设计实践能力的发展。另外,在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同质化、单一化的特点使学生的思维特点得不到激发,学习热情不足,从而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精神。

1 设计学科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的表现

首先,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不够是我国设计类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灌输型教学模式覆盖广、占比大,使学生的主观诉求得不到满足,兴趣爱好得不到挖掘。学生习惯性地成为教育的接受者,行为被动、思想依赖、创作盲目等特点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频繁发生,求知欲不强导致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除了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在学生就业成为设计实践者后也存在着主动性不够,独立思考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得设计师更倾向模仿,而不是原创开发。在我国设计教育庞大的体量下,设计人才却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不高[2]。

其次,部分学生对专业不自信,根据《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设计学类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8%,低于人文专业平均值。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中包含了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对设计专业和行业没有信心,或者对自己从事设计行业没有信心。

再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足。在我国设计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少会系统性地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环境、人文等与设计的关系,学生解决了当下的“小问题”,但忽略了从长远角度思考的“大问题”。正因如此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使命感、责任感不足,没有形成持久的创新动力和探索未知的精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以大格局、大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也是给学生建立清晰的、远大的职业目标。设计教育既要鼓励个体成功,更要培养具有回馈社会且有时代担当的人才[3]。

2 培养设计类人才创新精神的思路

2.1 激发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专业方向更加包容和开放

设计本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设计教育应该将开放的思想贯穿教育过程,鼓励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UAL中央圣马丁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简称CSM)产品设计专业第一阶段的首要学习任务就是让学生爱上产品(Love Product),爱上设计产品(Love Designing Product)。鼓励学生从设计源头思考人类、社会和环境,让学生利用设计技术武装自己去天马行空地实现所思所想和认为有意义的东西。而且强调今天的设计师不仅要拥有前沿的设计技术,还要保持敏捷性、前瞻性和适应性,更要充满好奇心和野心。与之相似的是,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简称CCAD)引导学生从最根本的事物开始探索,课程讨论的主题本身往往不属于任何学科或是跨学科的,如“人和动物”、“被生产的空间”、“崇高”、“艺术与人类学的对话”、“摄影中的身体”等等。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激发学生对这些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要求学生介入哲学、科学、政治、人类学和神学等各种领域的研究,以这些研究讨论作为一个起点,目标是看学生怎样介入到问题中来,提出怎样的假设和态度[4]。

其次,人的发展和素质是有个体差异性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个体差异带来的创造力是现代设计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5]。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简称UAL)开设了20个专业,每个专业有5-10个不等的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题,包含时下热门的和预测未来热门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在将近一百多门课程中,找到与自己兴趣完美匹配的课程,且将其作为重要的培养内容。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简称LBORO)设计学院在入学初期不给学生设定具体专业方向,而是让学生接触大量有兴趣的课题和选修课,其中包含设计前沿的方向,如包容性设计,情感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然后在学设计的过程中探寻自己的兴趣方向且做出选择,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以上案例中的设计类院校不谋而合地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学生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氛围中不断探索。与之相反的灌输式教学违背了教育规律,会扼杀学生兴趣,形成学习惰性[5]。因此,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学生选择专业,到学习专业内设定的课程,即“学生—专业—课程”这一过程向更加灵活、自由的课程选择模式发展。具体来说,设计类人才培养从激发学生原始兴趣为起点,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与兴趣相关的专业课程,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逐渐清晰的研究方法,且以此作为专业方向甚至职业发展发向,可以将其归纳成“学生—兴趣—课程—专业方向”。这一模式,不仅为不同的人才提供独特的发展机会和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而且学生通过做喜欢的事,极大地发挥了求知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教师充当鼓励学生发现和挑战问题的角色,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创新路径,使其成为专业领域中充满自信的、能提问的、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参与者。

2.2 给予学生全方位支持,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主体

包括UAL在内的多所英国的设计学院以学生视角为主要出发点进行专业介绍,回答学生“在这所学校中学习能获得哪些支持”,除了提供专业课程,还有小组讨论、导师一对一辅导、实验工作室、自评和互评、特邀设计师讲座、实地考察参观、就业帮助、企业合作、交换生机会、展览等形式教学灵活贯穿每个学期。LBORO给学生提供的支持具体体现在创建了丰富的实验工作室,包括综合材料(陶瓷、金属、玻璃)、印刷、木工综合、3D打印和纺织品等12个,各实验室设备先进齐全,任何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到任意实验室在专业技师的指导下实践自己的设计方案,这不仅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多样化的教学体验还使学生保持了学习热情。其中老师的责任是利用启发与引导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探索。除此之外,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活动,提供了适合小组讨论、独立创作和自我展示的不同场所,促进学生展示个性和进行具有创造思维的活动,同时提供完善的信息化校园资讯和开放性学术资源,为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与生活提供良好环境,促进学生独立主动地学习、探究式地学习。

因此,帮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保有其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应从实现“教学生什么知识”到“为学生提供什么支持”的观念转变开始,真正考虑学生的各方面需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相比传统的授课式教育,以学生为出发点对学习中所涉及的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学习条件和提供的就业和交流机会等进行全方面考虑,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质的学习环境,弱化人才培养统一教学要求和质量标准。

2.3 发扬课程项目制的优势

要创新就要与时俱进,课程内容不断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才能为学生提供新思想[5]。学校联合相关企业、机构,与之协同创新社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将单一的教学任务变成复杂的、真实的实际课题,进行多角度,多立场的设计思维训练,让学生直面课堂中难以理解的问题。目前,这种基于真实课题的项目制教学形式被广泛应用[6]。爱丁堡大学设计学院(Design School,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四年制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中,从第二年开始将20学分课程进行项目化,第三年和第四年的240学分课程均以项目制学习展开,占总课程的54.2%。项目制学习同样体现在UAL产品设计本科专业中,总共三学年,每年120学分,项目制课程占第二年80个学分,占第三年100个学分(图1)。两所学校的项目制课程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进阶,让学生从不同方向和层次思考不同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讲课模式,项目制学习中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点变为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成为有能力的复杂问题解决者。通过沟通、协作、打破学习界限,在较大的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對专业领域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形成专业创造力。

在我國,项目制学习的运用更多体现在本科学习阶段末期的毕业设计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项目制学习应在更多年级课程中运用,根据不同阶段增加项目难度。一方面,学生对社会话题进行思考,正确理解设计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设计立场和培养职业向往。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课题项目,学校与相关企业、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得到指导与反馈,专业建设也由此不断深入调整推进,以最大限度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

2.4 对学习过程中所有环节进行综合评价

UAL产品设计专业规划细则明确了10项课程结果要求中,除了知识掌握、实现作品、沟通与表达外,有4项是考核设计过程,强调了设计是以过程驱动的学科。同时包含UAL和LBORO在内的多所设计类院校的评价方式都是多维度的,其包含从设计构思到项目设计的小组和个人口头报告,研究报告书、工作室实践、设计过程记录集合、视觉展示、研究论文和作品模型等,考察过程管理部分占总分数的35.7%,28%的占比来评估视觉呈现,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分别占14%和22%(图2)。这种评价方式以学生发展作为评价原则,不完全以结果为导向,不设定针对所有课程的统一评价方法,让所有参与进来的教师和管理者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另外,每门课程评价后会给予学生详细评价反馈,成为学生改进下一门课程的指导方向。通过反馈结果对教学方式做出灵活调整,形成“评价—反馈—评价”的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体验受到重视,逐步形成高效激发更多创新精神的评价体系。

3 结语

本文以创新精神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设计人才现状进行分析和英国大学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探究,给我国设计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设计类人才培养应从支持原始创新,自由探索出发,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在大学人才培养改革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让设计人才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保有最大的激情和最持久的探索,即创新精神,是我国未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也是让设计人才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赵江洪.设计和设计方法研究四十年[J].装饰,2008(09):44-47.

[2] 许晓慧.“基于2025中国制造”高效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1):136-137.

[3] 张凌浩.适应未来转型为导向的新时代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创意与设计,2020(1):09-13.

[4] 王小峰.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看英国当代艺术教育[J].观察与思考,2013(1)21-23.

[5] 钞秋玲,王梦晨.英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究及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5,35(2):119-128.

[6] 张弛.海外设计学科前沿人才培养模式趋势研究[J].设计教育,2020(03)128-130.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创新精神人才培养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