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阐释
孟子曾言:“吾善养浩然之气”,良好的修养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倡导的高尚品格和正确的待人处事之道。在浮躁的世事中,保持一颗沉稳的心,遇事不慌乱,时刻怀抱感恩与谦虚;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境中不骄傲自满,低谷时不消极逃避;保持一颗赤诚的心,永葆对生活的热爱,学会理解和包容,人生才会变得坦然超脱。
刘禹锡——陋室中见修养
唐贞元年间,刘禹锡任监察御史,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为和州通判。按照规定,通判应该住三间三厦的屋子,但当时的和州县令是个奸诈小人,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就对他百般刁难。在半年之内,刘禹锡被迫搬了三次家。第一次被安排在城南,面江而居,但刘禹锡丝毫不埋怨,反而写了两句诗:“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他迁到城北只有一间半的屋子里。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又写了两句诗:“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他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城中,给了一间只能容纳一桌、一椅、一床的屋子。面对颇为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解读
刘禹锡在被贬之后并没有愤世嫉俗或是消极度日,而是不断适应新的环境,表现出虽身处逆境,却安之若素的乐观精神;面对他人的刁难,他更是以一篇《陋室铭》彰显了自己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个人修养和高雅脱俗的生活志趣。
苏轼——宽容豁达的胸怀
苏轼在凤翔府担任判官时,与在商洛担任县令的章惇结为好友。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诗论词、结伴同游,关系极为亲密。然而世事无常,因为“新旧党争”,两人站在了对立面。宋哲宗即位后,章惇受到重用,对旧党展开报复,苏轼也被贬到了偏远的惠州。但生性豁达的苏轼没有表现出抑郁、痛苦的情绪,而是随遇而安,在此地教书育人,还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等诗句。结果惹怒了章惇,再次被贬到了更加偏远的儋州。等到徽宗即位,章惇失势被贬,苏轼却被重新启用。章惇的儿子章援给苏轼写了一封信为父亲求情,苏轼立即回信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在回信中,他不仅毫无报复之言,也没有奚落之语,表现出宽容、豁达的胸怀。
解读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生活困苦。面对昔日好友、今朝政敌的打压和迫害,苏轼没有沉湎于消极、痛苦的情绪,而是以乐观的人生态度来对待不幸,展现出坚定、旷达的精神。在章惇失势之后,苏轼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写信宽慰他的亲人,更表现出他不计前嫌、宽容豁达的胸怀。
张英——谦和礼让成就历史佳话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在老家桐城的府邸与吴家相邻,两家的院落之间有条供人们出行的小路。吴家建新房,打算把这条路给占了,但是张家认为这样自家比较吃亏,所以不同意。两家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张家人一气之下,就写了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就在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閱罢,明白了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了三尺地。这就是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
解读
谦和礼让的精神自古为人们所推崇,张英用自己宽厚、礼让的处世态度,化解了一场水火不容的邻里纠纷,“六尺巷”成为了宽和、谦让美德的见证。如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更加需要将这种宽容礼让的精神发扬光大。
周恩来——坚守修养要则
周恩来总理45岁生日时,在红岩村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参加南方局机关的整风学习。当地的同志们为他准备了瓜子、水果和糕点,想给忙碌的周恩来一个惊喜。但他婉转而坚决地谢绝了大家,只是简单地吃了一碗面条,就回到办公室,亲笔撰写了200余字的《我的修养要则》,以明心志。
在《我的修养要则》中,他强调“习作合一”,主张把“学习”“锻炼”“实践”统一起来,认为好的自我修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周恩来的一生都是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中度过的。
解读
《我的修养要则》是周恩来总理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它仿佛是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看到了周总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更高标准,也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人格光辉和修养魅力。今天,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中,仍然要坚持这种精神。
季羡林——永怀关爱与责任
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一天,一名学生向他借一本语言方面的书籍,但这本书是仅存的孤本,稍有污损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季羡林不忍心拒绝,便让他一个星期后再来。一个星期之后,学生来取书,季羡林递给他一沓厚厚的信纸,上面写满了蝇头小楷。他歉疚地对学生说:“很对不起,这本书的原本我不能借给你,因为太珍贵了,我打算以后捐给国家。万一损坏,对国家不好交代,你一定可以理解我的做法。这本虽然是我的手抄本,但基本上一字不错、一字不落,是可以一用的。”学生听到后,万分震惊,连连向季羡林鞠躬致谢。
解读
作为学者,季羡林对于珍贵的古籍孤本非常爱护,其认真负责态度令人感动;作为老师,他不忍拒绝一个求知的学生,不惜花费巨大的精力抄写书籍,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学严谨而处事平易,季羡林先生的品质着实令人敬佩。
名人名言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
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周恩来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英国〕罗素
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
——〔英国〕罗斯金
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他的心随时都在欢跃,他有说不尽的欢乐!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