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军
摘要: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如何用好教材是每一位教師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 本文主要从教材的二度开发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从用好教材到用活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 用,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材 取舍 善用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开展课堂教学,所以一本优 秀的教材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因其内容广、编写新颖,已被广大中职学校作为首选使用。而在 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对于如何用好这本教材?将教材作用最大化,成为广大一线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用好教材,首先必须要用活教材,进一步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立足教材、巧用教材资源。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是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内容 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又都是从学科的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来确定的,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立足教材,充分了解教材提供的 各类资源。以第一单元第二节音乐情绪为例,教材选用了《春节序曲》《小夜曲》《辛德勒的 名单》三首作品,在课堂上三首曲子全都详细欣赏时间肯定来不及,所以课前可以让学生通 过教材提供的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充分了解三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乐曲结构、曲作者等相关 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重点探究音乐情绪与音乐要素的关系,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的同时又可以充分完成教学目标。
二、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取舍有度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提出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性原则, 《公共艺术(音乐篇)》也是按照这个原则编写的,所选用的曲目也是编者精心挑选的,但 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单元内容过多,这实际上是编者有意让教师根据需要自行取舍。在 管弦乐曲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作品体会作品表达的内容,同时感受管弦乐 的魅力,教材选用了《1812 年序曲》《沃尔塔瓦河》《中亚细亚草原》三部作品,因为篇幅都比较大,所以笔者就选择其中选择一首作为重点。《沃尔塔瓦河》已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过, 可以首先排除;《中亚细亚草原》乐曲比较沉闷,中职阶段学生理解作品难度较大;而《1812 年序曲》旋律丰富、表现力强,音乐内容简单易于理解,无疑是三者中最好的选择。在一课 时的教学中,学生根据曲式结构通过模唱法军主题、俄军主题,对比两者在节奏、旋律、音 色上的变化,很快掌握了乐曲内容,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精挑细选,善用教材 教材好比就是剧本,教师就是导演,一位优秀的导演对剧本往往都会进行二度创作,以 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所以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同样也可以对内容进行二度改变。目 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教材以人教版和苏少版为主,在《公共艺术(音乐篇)》中 笔者发现所选用的曲目有部分和初中教材发生重叠,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始实施教学任务前充 分了解学生使用过的音乐教材版本及内容,在课标的指引下,根据教学目标及时替换曲目。 例如在璀璨的器乐《交响乐》这一章节中,教材分别选用了海顿的《101 惊愕交响曲》、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和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这三首作品分别出现在七年 级下、八年级上和九年级下,学生对作品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 以从《第四十交响曲》导入,回顾交响乐的结构、音乐特点等知识,然后通过贝多芬《第九 (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的赏析,感受从《第三(英雄)交响曲》到《第九(合唱)交响 曲》音乐风格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作曲家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音乐风格及创作手法也随 之发生变化,充分了解了贝多芬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
在《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三章美妙的歌声中,按照教材的设计要求,民歌在两课时的教 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感受民歌音乐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教材按照劳动号子、山歌、小 调和少数民族民歌进行分类。教材中山歌选用了《小河淌水》这首经典的云南民歌,通过演 唱作品和分析作品,学生很快了解了山歌的音乐风格特点。为了对比不同地区山歌文化,笔 者在这时候又引入了本地的芦墟山歌,通过用方言来演唱,然后让学生对比两首山歌在节奏、 旋律走、歌词表达手法的异同,使他们感受方言、生活环境、生活习俗和民歌风格形成的关 系。同时也激发起了同学们对探究当地音乐文化的浓厚兴趣,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对 本地区的音乐文化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公共艺术音乐篇》对促进中职音乐课程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既要肯定它,也要 用审视的眼光使用它,在课标的指引下从“用好教材”到“用活教材”,其目的就是为了更 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让中职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进而对推动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为培 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