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又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语文教学通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一个方向。文章借助对莫怀戚《散步》一文进行文章主旨和课程思政的解读,借助课文语文要素和文章主旨的教学落实,实现思政教育的真实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语文核心素养;《散步》;语文要素;家风传承;生命赞歌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139-04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教育发展进入新历史阶段的必然趋势。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其目的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就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施教,必以德立教。加强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尤其是加强新时期高校师范生的三观培养,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历史责任。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当代青年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关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如何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培养新时代高质量的语文教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中学语文名篇解读”课程思政建设,把语文核心素养融入文本思政育人目标,在文本解读中大力挖掘文本思政元素,以此实现对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把这种专业素养的养成固化为一种专业能力。这是师范生思政教育的需要,也是他们作为未来教师对下一代进行思政教育的需要。
一、语文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具体呈现,是筑牢新时代语文教师灵魂的精神营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语文教育教学发展,其学科教学目标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今天的“核心素养”的变化,每一次变化都反映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语文“双基”重视基础知识传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三维目标”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期望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和获取知识形成的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如今提出的“核心素养”是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又一次转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先培养语文教师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呢?
(一)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师立业之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明确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语文学科素养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即“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1]。可见,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能力,也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品质;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思维品质的体现;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情感态度的体现,更是一种“三观”的呈现。概其范围,其主要涵盖语文学科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究其内部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旨归。
(二)课程思政是确保语文教师精神纯洁之剂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之后,国内课程思政被提上了日程。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教育,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进而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思政,其目的就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育就是在教学的实践和活动中,通过挖掘课程中蕴含思政元素和精神价值的素材,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因此,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又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三)语文核心素养与思政课程是语文教育的一体两面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思政课程的目的是立德树人,二者关系密切,互为表里,彼此融合。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未来语文教师的重任。在语文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上,通过“语文名篇”解读,提高专业人才的语文核心素养,将思政元素渗透于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办法。
那么,如何在语文名篇解读中贯彻思政的育人目标,实现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呢?下面就以义务教育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莫怀戚的文章《散步》为例,就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和思政教育进行探讨。
二、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文本中的解读
前文说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又是一种新的教學理念,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它不是僵化的条律,也不是政治的说教。为防止政治说教,我们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政教育目标融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养成来达成。通过对部编语文教材的研究后我们发现,语文核心素养主要“隐在”三个环节:单元导读、选文系统和课后练习。研究教材的这三个环节,就会发现语文核心素养就隐藏在其中。下面,我们从单元导读、课文预习、思考探索和选文解读(《散步》)四个环节来挖掘其所蕴含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单元导读中的语文要素
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导读[3]。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通过对单元导读进行解读,我们提取了文本主题内容和语文要素。《散步》的内容主题可以概括为:感受和理解亲情,体会和睦温馨的家庭温情。
《散步》的语文要素可提炼为:一是朗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二是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就整个单元而言,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内容主题与语文要素的整合。部编本语文教材是双线并驾的结构,即内容主题线(顶天)和语文要素线(立地)。前面我们说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一体两面的,在这些问题中关键问题还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同样的道理,一个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取决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单元如果要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我们就要牢牢把握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从任务的角度来看,这个单元要在朗读过程中把握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和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作为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加以认真落实。事实上,如果我们有单元整体的备课意识的话,我们按照双线并进,按照语文核心素养这个理念去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条主线在这个单元当中是贯穿始终的。
《散步》一课是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呢?我们来看课文的预习说明和课后的思考探索。
(二)课文预习中的语文要素
课文预习[3]。
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就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你的身边一定也不乏这样的温馨场景,回忆一下,感受其中的温情。
朗读课文,力求读出文章的情味。
我们对课文预习进行解读筛选,读出如下语文要素:仔细品味,感受亲情;朗读课文,读出文章情味。这些语文要素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思考探索中的语文要素
思考探索[3]。
1.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2.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4.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们对思考探索进行解读筛选,读出如下语文要素和内容主题。
从第1题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对内容主题的概括,要求给文章另起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这是在阅讀文本后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旨在训练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和思维发展与创造。
第1、2、3、4题是品味语句,都是从语文要素的角度进行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培养;且着重在思维发展与提升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训练上,尤其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培养。同时,在文化上,学生也得以传承与理解。
三、《散步》选文的思政教育价值
对《散步》一文的主旨解读,一般学生都能读出其中的尊老爱幼、责任、孝道,诸如种种。诚然,这些都在文中字里行间得以体现,但是,这仅仅是透过文章语言的浅层次认识。作者真正要诠释的是什么样的思政教育呢?
(一)《散步》一文犹如一曲真情流淌的生命赞歌
文章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这一切”是什么呢?是“初春的田野”“新绿随意铺着”“树上的嫩芽密了”“冬水起着泡……”这是春天的气息,春天孕育着的生命。然而,面对年迈而又刚失去丈夫的母亲,在她内心世界里,会有什么样的思绪呢?李煜有诗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杨万里《伤春》诗云:“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春日可乐,而诗人却非愁即病,年年都辜负了大好春光,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对立让诗人禁不住感慨万千,发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更何况“我”的母亲,一生相濡以沫的丈夫刚刚逝去,可想而知她老人家内心之悲楚,所以,作者说“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生命的怜惜,可是谁又能逃脱自然的宿命?在《散步》一文中,“我”背起了母亲,背起了这个责任,背起了这份使命。母亲、我、我的妻子和我的孩子,一家三代,代代相传,生命不止,责任不停,使命依旧。
(二)《散步》一文体现文明家风的良性传承
母亲“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的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她“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接着说“还是走小路吧……”母亲每一句充满慈爱的话语,无不体现中华传统母亲的慈祥善良、和蔼品性。这种品性传给了妻子,妻子的温柔、贤惠和温情得益于母亲一贯的品性感染。到了颐养天年之时,得到了回报。老话常说一个女人影响三代人。有了母亲优秀品质的榜样,妻子“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当我蹲下来背起母亲的时候,“妻子也蹲了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选择委屈儿子,“儿子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想必未来儿子长大成人,同样也会肩负起这份“背起母亲”的责任。不需要谆谆教诲,不需要厉言声色,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润物无声。这就是良好家风的养成。
(三)《散步》一文融汇其乐融融的亲情蜜意
文中祖孙三代,慈祥的老人,贤惠的妻子,淘气活泼的孩子。文章把一家子放在这么一个初春田野上,春意盎然,阖家欢笑,一声稚嫩的“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样的气氛,跟整个初春的气息相互照应,暖在田野,温在心田,更温暖了“我”的母亲!孩子的聪明、淘气、活泼,妻子的贤惠、宽容、温情,母亲和蔼、通达、慈祥,使“我感到责任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主要关头时那样”背起了这个家庭的责任。一个中国式的新时代家庭样板,正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其乐融融,蜜意暖暖,幸福温馨。
(四)《散步》一文绽放恬淡芬芳的温情慰藉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生命。一曲暖人的赞歌,一句句恬淡芬芳的话语,感动了每一位读者,温暖了千万国人。没有哗众取宠的修饰,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更没有生拼硬造的牵强,每一句都来得自然,出自内心的真诚。文章没有人物对话,但从字里行间给读者感受到一家人心灵默契的交流,相互温暖着,彼此照应着。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聽我的”“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多么真切朴实而又欣慰庆幸的独白。“母亲摸摸小孙儿的小脑瓜”,一位慈祥和蔼的祖母形象浮现;“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了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一个“也”字,“我们的孩子”,可以深深感受到作者对妻子感激之情,同时更体现出妻子的善良、贤惠、宽容与豁达。这期间,可以体会到,这个幸福家庭成员之间的默契,这是何等的温馨与甜蜜。人到中年万事忧,作为家庭主心骨的“我”,在担起整个家庭沉重负担的同时,能有这样善解人意的妻子,有如此聪明淘气的孩子,在疲惫的内心深处,再苦再累,都是温暖的。
四、结语
《散步》一文不愧为一篇精致而感人的生命赞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语言朴质真实,感人肺腑。《散步》选文的思想美、人情美和文化美正是其思政教育的价值所在。这个思政教育的价值是透过语言构建与运用来实现的。这个过程正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达成的过程,也是今天倡导的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我们深刻体悟到:作为一个生命体,要学会珍惜生命;作为一个晚辈,要懂得孝顺长辈;作为丈夫,要肩负责任担当;作为妻子,要经营文明家风;作为岁暮老人,要深谙宽容和蔼;作为孩子,要塑造可爱人格……以这样的精品文本入选教材例文,真真实实地起到“教人以德,育人以味”的作用,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起到了传承新时代优良家风的典范效用。这种优良家风的传承,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天下之本在家”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4]。从这个角度来说,《散步》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家教,养成正确的家庭观念,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起到积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6-12-08)[2021-05-10]. http://www.81.cn/sydbt/2016-12/08/content_7398877.htm.
[3] 人教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 人民网.习近平谈家风建设[EB/OL].(2020-07-22)[2021-05-2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0/0722/c1001-31792411.html.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20-07-15
[作者简介]覃觅(1970-),男,广西宜州人,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字训诂、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