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媛 肖新辉 张海萍
摘要: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能力两手抓的复合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外是我国土木工程行业深化改革的需求,对内是高校学生谋求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剖析,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与体会,从课时量安排、教材资料选择、师资结构调整、国际化教学探索及多维度考核5个角度探讨了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复合人才
Abstract:The compound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focusing 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ability is the demand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China's civil engineering industry externally and the objective need of college students to seek their own development internally.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at the present stage.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own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t discusses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from five aspects: the arrangement of class hours,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adjustment of teacher structure, the exploration of international teach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Key Words:Civi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Teaching reform;Compound talents
随着土木工程行业的深化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随之转变[1],“工程化”的技术人才不再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亟需培养一批同时具备工程技术及管理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积极探索《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工学专业课程与管理学课程两手抓,为“一带一路”倡议[2]提供高素质工程人才储备。本文从课时量分配、教材资料选择、师资结构建立、国际化教学及成绩考核与评价5个角度对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以此提高学生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水平。
1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1 课程课时量不足
工程项目管理涵盖的内容较多,涉及工程项目从策划到收尾全过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具体包含内容有工程项目目的的组织与管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工程合同与合同管理及工程项目信息管理[3];且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工程管理的理念与实践,需要更新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增加BIM技术[4]、可持续建设等章节;内容繁多,导致任课教师在规定的32个课时内不能保证备课内容的完整性,学生不能有效地吸收理解知识点。
1.2 教材内容脱离工程实际
工程项目管理教材繁杂,多偏离相关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存在过时的、有争议的和脱离实际的纯理论性的知识点,知识点交叉重复,对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安全事故、职业健康、工程风险控制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关注度较低,教材内容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及实践性不强等现象,有悖于现阶段“工程教学以实践为导向”的目的[5]。
1.3師资队伍结构单一
高校教师博士化导致教师科研能力一枝独秀,工程管理相关知识面狭窄,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仅采用纵向思维向学生教授工程科学,缺少横向思维能力以及以社会为背景的工程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仅重视书本学习,不能充分挖掘课程的深层内涵,照本宣科现象严重[6]。
1.4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工程企业频繁走出国门承揽项目,急需培养一批复合化、国际化的应用型人才[7][8]。然而,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国际化探索与实践严重滞后。不明确的高校教育培养目的导致课程建设缺乏国际视野,无法贯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缺少具备双语教学能力及前沿性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教师,导致课程国际化在深度与广度上开展不足;对教材的国际化把握不够,不符合现阶段实际发展。这些因素打击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5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单一
工程项目管理基本以30%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考核标准单一,过程考核形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固定,多以选择、填空、判断及名词解释题目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考试题目局限于教材本身,缺少对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考查;平时成绩考核流于表面,缺少详细及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通常以课堂考勤形式评估,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9]。
2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思路
2.1 合理安排教学课时
由于现阶段高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具备工程技术及管理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课时,让学生把理论知识点吃透的同时,开展实践教学,由点及面地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教材编排上须增加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质量不合理的处理、安全隐患的处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处理、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要求、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方法、施工分包管理的方法、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诚信自律等内容。具体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将32个总课时量增加至40课时。
2.2优选教学资料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的基础,应有方向性与针对性地选择土木工程专业适合的工程项目管理教材,为课堂教学注入更鲜活的资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优先选择贴近行业技能要求的教材,紧密联系国家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以有用,让任课教师备课及授课有理可循,有的放矢;优先选择配备大量工程真实案例的教材,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正面案例中寻找工程管理成功的原因及科学规律,加以学习,从反面案例中对工程实践的反思,汲取教训与经验,为学生进入职场做好知识储备;优选配备电子教学课件与习题答案的教材,减少任课教师备课时间,让教师将时间分配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
2.3丰富师资结构,更新教学理念
建立一支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及能够将该思想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这既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素养,也要求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制度的支撑。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10],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进入企业进行学习,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机会,锻炼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教师一专多能,并采用定期考核机制保证“教师走出”政策的实行;加速引入企业兼职教师,如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师等具有工程执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的高素质人才,保证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动态平衡;教师作为师者本身需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从教育科研意识、开展教育科研和分析解决教育问题能力3个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开阔视野,紧跟工程改革方向,及时更新知识体系[11],带领学生与时俱进。
2.4多渠道探索国际化道路
建立国际化的工程教育理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规则与惯例,在已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增加国际相关背景介绍、国际工程咨询与承包相关法律、国际经典案例介绍等,深化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导向;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国际化的立体课程资源库[12];邀请驻外项目管理人员以讲座及交流形式传播先进的理念及信息,营造国际化工程氛围;通过CSC(国家留学基金委)平台,加强教师的国际交流学习,培养具有教学、科研能力以及良好外语水平的高质量教师,为国际化教育奠定基础[13];树立创新理念,紧跟国际发展,指引学生关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为国家培养“新工科”国际化人才。
2.5注重教学过程,丰富考核方式
转变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在保证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将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对知识的主动参与及积极探索。肯定素质教育的人才观,在教学过程中摒弃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思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的,因材施教,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重视锻炼学生的动脑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取缔“填鸭式”教育,引进移动课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14],实现教学过程师生全方位互动。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经济学及管理学修养,锻炼良好工程项目决策、计划、组织、沟通、协调、应变及创新能力,培养乐岗敬业、合作精神及工程使命感、责任岗。改革成绩终结性考核方式,重视全过程的行程性考核,通过阶段性测试、课后作业及期末考试3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摒弃“唯分数论”的考核方式,从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及人格素质3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为学生职业发展挑灯引路。
3 结语
本文以“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多元化培养”为讨论对象,分别从教学课时量分配、课程教材资料选择、师资结构调整、国际化教学探索及多维度考核5个角度探讨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有利于培养更多适应工程市场发展的复合型、创新性和外向型工程人才,对于提升学生个人职业竞争力及国家工程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贞玉,李红双,王璐,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6):30-31.
[2] 田鹏许,黄国华.一带一路战略要求下的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素养维度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24.
[3] 丁士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19.
[4] 陈楠. BIM技术在X罐区建设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
[5] 田如锦,丁志敏,沈长斌.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引导式教学在生产实习中的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6):120-123.
[6] 史国洁.产教融合驱动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4):210-212.
[7] 蔡琰,杨鹏,杨道富.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国际化发展趋势探讨[J].开封大学学报,2018,32(3):34-36.
[8] Liu F.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text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2020,4(2):45-49.
[9] 劉炳浩.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多元化考核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2):50-55.
[10] 时会省,朱文军.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0):354-356.
[11] 刘凤兰.新时代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及其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9):36-38.
[12] 王晓庆.新形势下高校课程国际化发展新趋势与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0(15):47-48.
[13] 陶珠.分析课程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师资建设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5):17-18.
[14] 谷颖.新型教学模式在高校授课中的运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5):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