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社会学的统计方法,对民族舞蹈教材的出版时间、民族分布、建设机构进行量化分析,从教材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机构三个维度整体把握当下民族舞蹈教材研究的现状,认为民族舞蹈教材具有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注重文字解析等特点。针对现有成果质量不高、教材体系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提出应加强民族舞蹈教材体系研究,摆脱传统的观念意识的束缚,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上有所突破,从而推动民族舞蹈教育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民族舞蹈教材;舞蹈;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7-0093-03
一、对已出版民族舞蹈教材的梳理
笔者采集到正式出版的民族舞蹈教材70余部,拟从以下角度予以梳理与阐释:
(一)从教材出版的时间轴看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民族舞蹈教材出版数量逐年代增加,本世纪以来,数量急剧递增(见图1)。
(二)从民族分布看
共统计了11个少数民族舞蹈教材共51部、8种汉族舞蹈教材共19部,其中山西、广西、云南、新疆4个省(自治区)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编纂了教材。根据量化统计,民族舞蹈教材出版数量较多的有:朝鲜族(9部)、蒙古族(8部)、瑶族(6部)、藏族(5部)、维吾尔族(4部)、东北秧歌(4部)。
(三)从教材建设的机构看
北京舞蹈学院(25部)、中央民族大学(10部)、延边大学(6部)、内蒙古艺术学院(4部)四个高校的教材出版数量名列前茅,它们出版的这些教材最早,也是目前各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普遍选择使用的相对权威、全面、系统的教材。其中,北京舞蹈学院的民族舞教材最为全面,其内容包括藏、蒙、维、朝、傣、瑶、壮、苗、彝9个少数民族以及东北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赣南采茶戏7种汉族民间舞。2001年、2010年分别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1]《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系列教材》[2]。由于考虑教材的完整、系统性,笔者在收录时不是按照一系列教材纳入统计数据,而是将系列教材按民族舞拆分,算作10部、6部,使研究更为科学。
(四)从内容分析教材发展情况
一是教材涉及面广。教材涉及的民族越来越多,汉、藏、蒙、维、朝、傣,佤、苗、彝、回等民族的舞蹈教材陆续出版;教材开始具体到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某类舞蹈,如:《广西特有民族民间舞蹈原生元素教学组合系列教材(壮、瑶、毛南、仫佬、京)》《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教程》《广东连南瑶族长鼓舞》等。从受教对象来看,大部分民族舞蹈教材面向高等教育,也出版了中学教材,如《蒙古族舞蹈教程(中专教学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程(中专教材)》《蒙古族舞蹈基本教法:中国民族民间舞基础教学实录》。另有面向青少年的民族舞蹈教材,如杨敏的《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徐梅的《云南民族幼儿舞蹈舞蹈教程》。
二是内容十分丰富。首先表现在道具舞蹈教材的丰富,例如鲜族舞蹈教材从长鼓舞扩展到《朝鲜族传统舞蹈小道具基本教程》,囊括扇子舞、手鼓舞、汗衫舞、杖鼓舞等;又如西藏大学泽吉老师编著的藏族热巴鼓教材,李佳老师编著的《东北秧歌手绢花技巧》等。值得一提的是,民族舞蹈基本功训练的教材也陆续出版,如2009年马云霞等编著的《民族舞的技术技巧》,将藏、蒙、维、朝、傣、彝的跳、转、翻以及道具运用进行了系统的整理。2019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舞基本功训练教程(女班)》出版了视频教程,该教材则淡化专业界限,是一本为加强民族舞蹈专业能力按照年级建设的教材。
三是注重文字解析。早期的教材要么以文字形式对舞蹈基本体态、动律、组合进行描述,要么以影像方式将动态的舞蹈动作组合逐一整理录制。教材注重舞蹈本体动作的整理,并未将舞蹈与民族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即告诉大家“民族舞蹈应该怎么跳”,对“为什么这么跳”并没有作解释。2010年后,部分教材建设者开始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来思考问题。“旨在更加全面、细致、深入、准确地投射出影响版教材的各项内容(其中包括动作、动作要求的讲解,节奏的处理,风格情绪的把握等),从而弥补影像教程作为二维运动参照时的不便与不足。”
2010年,北京舞蹈學院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系列教材》将传习艺人的采风年代、采风艺人、采风区域以及舞蹈动作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池福子、慈仁桑姆、旦周多杰三位老师于2012年、2015年分别出版已有音像教材的文字版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了该民族的文化,解析每个动作的具体位置、发力点、气息,以及与具体民族文化的关系。正如慈仁桑姆老师在教材中所提到的:“这种趋势体现了一线教员对民族舞蹈教学的深入思考,并在全国教材建设工作中起到引领作用,对于民族舞蹈学科的发展,传承繁荣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具有重要意义。”[3]
二、民族舞蹈教材研究论文发表情况
通过以上统计和分析,大致梳理了我国民族舞蹈教材的发展情况,但部分民族舞蹈教材虽未出版发行却不能代表没有筹划或没在建设。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傣族、蒙古族,吉首大学的苗族、土家族,新疆艺术学院的新疆长居民族舞蹈教材等都在努力建设中。这些教材绝大部分已在课堂使用多年,体现了教育者精益求精的态度。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些院校虽未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民族舞蹈课时,但已开始筹划或建设,部分已经在全国教学展演(如桃李杯舞蹈比赛)、研讨会中以单一组合的方式推出专辑:如岭南民间舞蹈(星海音乐学院)、山东三大秧歌教材(山东艺术学院)、广东客家民间舞蹈(华南师范大学)等。还有大量关于民族舞蹈教材研究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对这些论文进行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掌握民族舞蹈教材的建设情况。笔者在“舞蹈”分类下将篇名内含有“教材”的文献在知网进行检索,结果为181篇。在这181篇中,笔者选出97篇有关民族舞蹈教材的论文,并以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研究样本全部来自被知网收录的文献,部分学位论文因各种原因未收录于知网的,没有列入研究范围,笔者认为这97篇文献基本可从整体上呈现民族舞蹈教材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见图2)
一是综合类。整体研究民族舞蹈教材的论文15篇,主题内容涉及教材素材的选择、教材特色、教材规律、教材价值等问题;研究区域民族舞蹈21篇:云南民族舞(8篇)、山西民间舞(8篇)、贵州民间舞(3篇)、广西民间舞(2篇),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教材建构的范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民族舞蹈风格等的讨论。
二是单一民族类。包括漢族及16个少数民族,研究汉族舞蹈的文章尤为丰富且刊发数量最多(33篇),论文研究涉及的少数民族以藏、蒙、维吾尔、朝、傣几个民族居多。
(二)研究内容
1.教材建设。一是教材建设可行性分析(17篇)。研究涉及的这部分教材在论文发表之时多处于筹划阶段,研究者聚焦于教材建设的可能性或建设意义,这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教材建设的情况,掌握教材建设的价值诉求。其分布表现为:山西民间舞5篇,贵州苗族舞蹈3篇,云南民族舞蹈2篇,辽宁民间舞2篇,达斡尔“鲁日格勒”、满族“蟒式”“花钹大鼓”“软鞭鼓”、双人舞教材各1篇。教材建设有朝向某一民族、某一区域舞种作专题研究的趋向,如山西蒲州伞头秧歌、贵州苗族反排木鼓等。总体上说,汉族民间舞蹈的可行性研究所占比例较大,一定程度上说明对汉族民间舞教材建设的重视。
二是教材建设的理念与思路(25篇)。这些文章主要研究关注“如何建设”的问题。总揽这些论文的摘要部分,有以下特点:首先,坚持民族文化保护的理念,尊重民间传统。教材素材的提取注重民间的田野采风。潘志涛针对素材提取问题曾指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一直都在重视的传承与变异的发展中徘徊,也在是与不是之间选择我们所认定的那一个,这一问题是现当代任何一个采用这种教材整理方法的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如果处理得好,就是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如果处理的不好,别人会说是对民族民间舞蹈搞颠覆性的破坏,为此这一问题在实践操作中必须给予重视。”[4]其次,遵循“挖掘—整理—提炼—整合”的思路,教材结构基本按照基础组合、风格性组合、表演性组合(或综合性组合)三部分构成,并结合教学法探寻建设思路,但未能结合各民族舞蹈的特殊语境、形态、动律特点进行教材编写。
2.教材文本分析。教材文本分析是对已出版教材特点、内容、价值进行的阐释,以期从中汲取宝贵的实践经验,硕士学位论文对此关注度较高。高频词汇的出现为“教材特点”“教材应用性”以及综合类的述评。研究者普遍关注教材中动作与动律的美化与凝练、教材结构的设置等,并以此总结归纳教材的价值与意义。也不乏教材细节视角的研究,如袁莉谈到教材中传统组合的重新整合问题:“在充分认识传统组合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材中的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提出将现有传统组合教材分为传统舞段和经典组合。”[5]
3.非职业民族舞蹈教材的研究。关注的对象包括:少儿、中小学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社区群众的普及教材、考级教材、校本教材等。因此,非职业的民族舞蹈教材从对青少年的关注面延伸到普通大学生、社区群众,以此发挥民族舞蹈教育丰富校园生活、群众生活的作用。研究内容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涉及教学法、教学特色、本土化、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等。
(三)研究机构
根据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显示的机构分布图(见图3),中央民族大学所占比重最高,发文21篇,占20.4%;其次为北京舞蹈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研究成果全部为硕士学位论文,以更大篇幅考察教材形成的背景、过程、效果、意义等。对于研究对象也更加细化,具体到研究某位教师的教材,如《金艺华朝鲜族舞蹈教材特点研究》[6]《旦周多杰藏族舞蹈男班教材建设研究》[7]等。
三、有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依照以上两部分的研究数据可以大致判断,我国民族舞蹈教材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参照图1,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有大批民族舞蹈教材出版,其中不乏云南民族舞蹈教材、广西民族舞蹈教材、新疆民族舞蹈教材、汉族民间舞教材等系列类教材,且教材本土化趋势较为明显,有利于推动民族舞蹈学科的向前发展。然而,以上研究只是建立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教材建设的事实与细节我们只能进入课堂进行体验观察、深入访谈才能从深层次挖掘实际情况,尤其要结合个案分析编纂者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田野,具体的调研地区及时长,教材形成的过程、细节等。这些信息是无法通过社会学的统计法获得的,而这些细节却对我们深入了解民族舞蹈教材研究情况至关重要。笔者根据以上数据,结合自身掌握的情况,认为当前民族舞蹈教材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从教材发展的阶段来看,有关研究论文虽然在数量上处于繁盛期,但从“质”来看仅局限于教材的整理、提炼,文献研究“套路”较为雷同,并未实现“升华”。
二是民族舞蹈教材体系的研究比较薄弱,基本限于整体论述教材建构的问题,或是以某一部教材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对于教材群的研究凤毛麟角,目前仅见毛毳的博士论文《中国民间舞教材建构研究(1954—2014)——基于北京舞蹈学院的分析》涉及对特定院校民间舞教材群的研究。
三是地方院校的研究者摆脱不了“唯舞院、唯民院”的传统观念,教材建构的理念与思路基本都是遵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两所高校,而未根据自身实践需求对教材进行开发研究。因而,朴永光教授曾发表学术论文写道:“现有的民族舞蹈教材实际是一本教材,只是被强塞进同一模子里加工,且由此形成了当下民间舞教材的基本模式、语境、语法以及权威话语。”[8]笔者认为,不仅仅要摆脱“唯舞院、唯民院”的教材,建设属于本土的民族舞教材,最重要的是要开拓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教材疆域。
四是研究方法、研究理论比较薄弱。目前仅限于教材建设经验的描述、建构历程的梳理与共时的比较研究,同时借用教育学以及舞蹈学的相关理论拓宽研究领域,但并不深入。教材研究应充分结合教育学中教学论、教学法、教材论等相关理论,将其与教材建构的历史背景、教学活动、课程设置、建构者、接受者等关联起来,以此丰富民族舞蹈教材的理论研究,更好地推动民族舞蹈教材的艺术实践。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赵铁春.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系列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慈仁桑姆.藏族舞蹈教程:上卷·女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
[4]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袁莉.论传统组合的重新整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材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2).
[6]李珍姬.金艺华朝鲜族舞蹈教材特点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7]宗昊.旦周多杰藏族舞蹈男班教材建设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
[8]朴永光.民间舞“是”?[J].舞蹈,2018(5).
作者简介:张迪(1989—),女,汉族,山东莱芜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在读博士,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舞蹈教育实践与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民族舞蹈教育的文化生态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个案”(编号:BBZZKY-2020051)的研究成果民族舞蹈教材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