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军,焦志刚,陈 萍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1300)
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男性患病概率比女性高,其中成人腹股沟疝最易形成。腹股沟疝会影响泌尿、消化、生殖系统功能,出现电解质紊乱、肠梗阻等情况,若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危及生命[1]。本文对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患者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和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两种术式进行治疗并比较疗效,发现腹腔镜疝修补术和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各有优缺点,现报告如下。
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为2018年5月~2020年5月40例于我院接受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者分成两组:TAPP组20例,开放式组20例。选取患者均符合成人腹股沟疝诊断标准[2],确诊为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TAPP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9~72岁,平均(56.27±7.45)岁,病程13~43个月,平均(22.75±3.84)个月。开放式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8~73岁,平均(56.84±7.62)岁,病程15~47个月,平均(22.07±3.92)个月。经分析,两组的性别、年龄和病程无统计学差异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APP组的手术方式是腹腔镜疝修补术,具体过程为:指导患者平躺于手术床,并对其行静脉全身麻醉,将10 mm套管置入肚脐位置,并将2个5 mm套管置于两侧腹直肌外缘平脐处,于疝环上3 cm处将腹膜,然后逐渐将膜前间隙分离,内至耻骨处并与之联合,外至腰大肌和髂前上棘处,在上不与肌腱和腹壁下动脉联合,内下方则至耻骨梳韧带及髂耻束,根据性别对外下方所至之处进行选择:男至精索、女至圆韧带,并使腹壁化,将聚丙烯补片(约15 cm×12 cm)于脐孔置入,内环完全将被补片覆盖,钉合直疝三角、股环螺旋钉,运用吸收线对腹膜瓣缝合并采用补片覆盖。开放式组采用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下气管置入导尿管,切口位于患处,长6 cm,找到疝囊颈进行结扎,将聚丙烯补片放置精索后方,最后缝合切口,完成手术。对两组患者术后效果以及临床表现做详细记录。
详细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痛感持续时间,并统计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APP组比开放式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痛感持续时间短,开放式组手术时间短于TA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痛感持续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痛感持续时间比较()
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术后痛感持续时间(h)TAPP组 20 1.82±0.47 63.88±13.02 21.26±8.21开放式组 20 16±5.82 81.94±21.46 49.62±17.32 t 10.86 3.22 6.62 P<0.05 <0.05 <0.05
TAPP组和开放式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微创技术在临床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腹腔镜疝修补术应运而生,并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其治愈效果良好,不仅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复发率,并且手术切口小[3]。腹腔镜疝修补术属于微创外科手术,手术切口比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小,对患者日后生活质量影响小;术中使用高清摄像设备,可观视野广而清晰,可观察患者腹腔内器官是否存在隐匿性疝并进行处理,避免再次入院;手术采用腹腔镜后入,对腹股沟的破坏明显小于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避免对腹股沟神经造成损害,减弱患者术后疼痛感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4]。由于切口大小、术后疼痛感以及术后并发症最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与工作质量,所以腹腔镜疝修补术优于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但又因腹腔镜疝修补术手术操作空间小,不易掌握,学习周期长于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所以腹腔镜疝修补术手术时间通常都比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长。有学者[5]认为一般术者在进行150~200例腹腔镜疝修补术后,其手术时间可与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手术时间持平,在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后,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手术时间还会短于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n(%)]
腹腔镜疝修补术和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对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效果相近,腹腔镜疝修补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普及广,手术时间短,患者可通过自身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