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困境与突破

2021-01-15 20:39姚淑君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质体育教师

姚淑君,刘 超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0 引言

体质指人体的质量,是生命活动、劳动能力的基础,是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身、心相对稳定的特质[1].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状态.体质健康是影响个体身体健康的指标,包括体能和身体成分[2].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突出解决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为25%以上”等目标要求[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使青少年学生在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中协调发展”[4].综上可见,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既是新时代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青少年学生负担过重,锻炼和休息时间不足,近几年体质健康监测显示,青少年学生睡眠不足、超重和肥胖比例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匮乏,学生的体育活动、体育课难以保证.鉴于此,本文拟对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及破解路径进行探析,为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1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困境

1.1 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师资力量充足是保障体育课上足的前提条件之一.2012年12月,王登峰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整体上超编100多万,但体育教师缺编30多万”[5].2016年底,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58.5万人,与2012年相比,新增中小学体育教师7.5万人[6],其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仍存在缺编的现象.一方面,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时的增加[7]和小班化教学的新趋势,对现有的体育教师编制来说,也已无法满足正常的体育教学需要[8].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编制政策性缺失.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出:“学校应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数内,按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9].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并没有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量作出明确规定,而是由地方政府部门进行分配,造成各地标准不一.有学者实地调查发现,在甘肃省榆庄县209所小学中,90%以上为兼职教师,全县体育教师数量严重短缺[10].

1.2 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冲击

青少年学生对不利于健康的电子产品感兴趣.2019年4月29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九年级学生近视度数超600度的学生达21.9%[11].便捷的交通方式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受到当前科技发展的影响,青少年不依赖自行车或双腿出行,能坐车绝不步行的思想在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中已经司空见惯.膳食结构不合理,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我国青少年学生热衷于高热量的快餐,饮食不规律的现象普遍存在[12],且超重、肥胖等问题凸显.全国政协委员程红,在2020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到,我国有33%的儿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隐患,“小胖墩”比比皆是[13].晚睡晚起、睡眠不足的不良习惯,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而言有较大危害.教育部调查结果显示,每天睡眠超10 h的学生,其视力不良率明显低于睡眠不足6 h的学生[14].青少年学生睡眠时间总体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15].

1.3 家长观念过于固化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深层次说明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家庭因素紧密相连.随着教育制度的逐步改善,我国的体育制度和政策不断地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但传统文化影响着多数家长,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体教分异”的观念,相关体育政策的颁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体育价值观的看法和行为选择[16],“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依旧存在,体育的“育人”功能被选择性忽视,使得青少年学生对体育的参与仅停留于满足身体健康需求,基本未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家长观念固化,对体育锻炼、体育文化不重视,殊不知良好的家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从小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以致于在不少家庭中,尚未形成体育锻炼的家庭体育文化氛围.

1.4 学校体育边缘化

首先,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领导重视升学率,把文化课成绩放在首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体育教师、体育课不被重视.其次,部分农村的中小学场地、器材设施匮乏,使得课余体育活动、体育课内容较为单一,青少年学生普遍对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再次,学校体育课程“空壳化”,体育教学仍被大量低水平教学重复、单一、枯燥的内容占据.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础之上,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使学生获得运动技能.”[17]但在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未掌握1~2项运动技能,运动能力的形成更是寥寥无几,部分学校也未能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新局面.

1.5 社会压力日益增大

社会经济变革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巨大压力,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导致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从而增加青少年学业方面的竞争,使其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再者,青少年学生需要达标的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占比较少,体育方面的成绩有部分地区不加入中考总成绩,使其缺乏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在动力,不利于青少年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同时,在家长的攀比心理下,点名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占用学生宝贵的联系时间.2014年,教育部对26.19万名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4.1%的小学生、36.9%的初中生和54.1%的高中生感到“学业负担很重或较重”;11.4%的小学生、38.9%的初中生和46.8%的高中生每天的家庭作业超2 h[18].过重的课业压力,导致青少年失去体育锻炼的时间,这不仅会降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生活质量的总体改善.

2 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路径

2.1 通过体教融合,补齐师资短板

针对体育师资不足问题,应深化体教融合,实现多种师资聘用模式并存[19].首先,学校通过教育部门购买服务,聘用体育系统的优质教练员,参与到体育课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实现体育系统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资源共享;其次,学校通过设置优秀教练员和退役运动员岗位,促进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再次,体校的教练员到中小学担任教练员,相应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师到体校进行教学服务,实现体教师资互通互利.丰富学校体育项目,确保“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实现[20].同时,体育教师应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纠正“重文轻体”的教育偏差,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锻炼体系,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深入[21].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1~2项专门的运动技能奠定基础,从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终生锻炼,终生受益.

2.2 转变体育观念,激励青少年养成锻炼习惯

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提升自身体质健康的关键,良好的锻炼习惯需要长期的坚持[22].首先,应转变青少年学生的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其次,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要按时限量,从而减少超重、肥胖等身体健康隐患的产生.再次,青少年学生应限制“屏幕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不仅能够放松身心,强身健体,此外,体育锻炼时间的增加可以大大缩短“屏幕时间”,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率.最后,在日常出行方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青少年学生应尽可能多地选择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低碳出行.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2.3 重塑家庭文化,促使家长转变思想观念

家庭环境,是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其体质健康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通过父母亲身参与,并鼓励孩子参加运动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因此,在生活中,家长不仅要多关心孩子的饮食习惯,限制其电子产品使用的时间.还应转变传统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理性对待社会的变迁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强化体育“育人”的功能,重视提升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的价值.同时,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增加家庭体育活动,构建家庭体育文化,为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共同努力.

2.4 发挥驱动效应,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

从学校角度,应加强和改善学校体育工作.通过实施运动能力评价“定级不定项”,发挥驱动效应,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有针对性,在原有能力水平基础上循序渐进逐级提高,消除低级重复“教”与“学”的弊端,逐渐避免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及运动能力的形成[23].同时,学校领导应转变思想观念,发挥学校提高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的主渠道作用,增加资金投入,提供条件和保障,以此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2.5 借助社区和社会体育组织,构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

学校和校外体育俱乐部以适当形式进行合作,为其提供场地设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学校与俱乐部签订协议,确定合理的使用场地设施的时间和费用.不仅可以大大缓解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俱乐部的社会影响力,使双方达到“合作双赢”.构建城市社区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共享模式,实现优势互补.社区场馆设施为学校所用,借此缓解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学校用其闲置资源为社区所用,既借此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又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学生与其家庭的互动,推动家庭体育的发展[24].

3 结论

1)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困境包括师资力量严重缺乏、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冲击、家长观念过于固化、学校体育边缘化、社会压力日益增大.

2)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路径:通过体教融合,补齐师资短板;转变体育观念,激励青少年养成锻炼习惯;重塑家庭文化,促使家长转变思想观念;学校发挥驱动效应,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借助社区及社会体育组织,构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质体育教师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