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付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由淮阴师范学院季秀平教授主持的淮安市法学会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研究》(以下称“专著”),于2021年7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专著共8章,近30万字。专著在坚持守正创新学术思维的基础上,拓展和深化了周恩来研究,展示出一种学术逻辑思维的新转向,开辟了周恩来研究的一片新天地。
学界在周恩来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研究内容几乎涵盖了周恩来家世家事、求学经历、革命生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人生全过程,涉及周恩来的生平、思想、精神和实践贡献等多方面。专著找到了一个新的学术关注点,实现了对周恩来研究的拓展和深化。该课题研究的缘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此专著之前,周恩来研究鲜有提及“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其可能的原因在于,在周恩来所处的时代,“治理”一词还没有被提出。而如今,“治理”概念和实践已经被政界和学界广泛接受。
专著对“治理”概念进行了深度的梳理和解读。作者认同“‘治理’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且很难下定义的概念”[1]3。1995年,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进行了界定,认为“治理”是“个人和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1]4。“在我国,‘社会治理’是近年来在‘社会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1]4-5。“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等新要求。至此,实现了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1]6“治理”这一概念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把“社会治理”提高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社会治理”概念和实践已深入人心,为科学把握和推进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研究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社会条件。
尽管“社会治理”概念已深入人心,但也有人质疑:周恩来真的有社会治理思想吗?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一问题,那么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研究就难以真正地起步,而专著从正面回答了这一问题。
作者认为:“在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还没有‘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概念。……那么,我们能否因此就认为周恩来没有社会治理思想呢?我们说,不能这么讲。实际上,周恩来不但具有社会治理思想,而且还十分丰富。”[1]7因为,思想和概念不是一回事,概念没有生成,并不能代表没有这方面的思想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甚至毛泽东都没有使用过“社会治理的概念”,学界也在探讨他们的社会治理思想,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因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推进,“社会治理”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社会治理实践及学界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研究“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政治基础、理论前提、现实要求和学术期望。
可见,作者开辟这一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正是建立在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证成的逻辑基础之上的。专著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背景,改变了“我注六经”的传统研究模式,追求“六经注我”之功效,通过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方法去反思周恩来的社会治理思想,实现了周恩来研究学术领域的新拓展。
周恩来研究工作真正地开展起来,是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逝世之后的事情,因为周恩来在生前不允许宣传自己。周恩来逝世后,无论官方还是学界都开始搜集和整理有关周恩来的文献资料,拉开了周恩来研究的序幕。201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室务委员、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会长廖心文先生在《周恩来研究史》系列丛书的再版序言中说:“从那时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周恩来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推出了大批研究成果,包括编辑出版了周恩来本人的著作集,以及他的传记、年谱、画册、电视片、专著等等。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怎样进一步科学地、系统地深化周恩来研究,逐渐引起这个领域很多人的重视,并思考着去做一些事情。”[2]
正是基于把周恩来研究推向深入的考虑,作者开辟了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研究新的努力方向。尽管先前已经有专家学者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但是毕竟和专著研究有较大的区别。因此,专著对于推进周恩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正如作者所说:“由于对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因此说,本书的研究可以填补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研究的空白,推动和丰富周恩来思想研究。”[1]16
毛泽东认为:“不能采取各种正确的有效的工作方法,那就会立刻影响到工作的成效。”[3]精准的研究方法是提高科学研究的重要举措,运用好的研究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题研究精准地运用了各种方法,对于提高专著的学术实效性具有基础性作用。
从专著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作者采取了史论结合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以及唯物辩证法。[1]17-18研究方法综合性强,科学而有效,特别适合针对某个人物的专题研究。
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史’为基础,以‘论’为重点,注重并力求做到‘史论结合’”[1]17。“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本书的研究,注重将周恩来不同时期的社会治理思想进行梳理比较,以揭示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实现对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把握。”[1]17“本书的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指导,深入揭示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等特点。”[1]18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了专著的高度和深度。
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体现出本课题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指导。这种方法的运用彰显出作者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辩证的哲学思维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辩证逻辑的基本方法,专著坚持唯物辩证法,体现出作者既讲究科学逻辑又尊重历史规律。作者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去探究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思考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研究的框架结构和内容的组合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政治站位高,价值立意远,坚持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研究既有深度又有高度。
作者对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论述,立足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用现代治理理论反观周恩来的社会治理思想,但并没有刻板地拿现在的治理理论和标尺去套周恩来的社会治理思想。专著忠实地还原和再现了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原貌。
习近平指出:“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4]可见,唯物辩证方法的运用不仅内含着一种正确的历史观,更是基于正确地对待一位历史伟人及其思想的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之思考。
运用现象还原法揭示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本真性,是该专著使用的一个重要方法。这种方法贯穿本研究的始终,是史论结合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和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
“现象学还原”具有严格的规定性,其目的是为研究“本质科学”奠定方法基础。该专著受益于此研究方法。例如,在“绪论”部分之“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含义与证成”中,通过管理学理论、范畴演化理论等去发现、揭示和反思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本真性和科学性,深化了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研究,提高了学理性和思想性。
专著关于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研究的内容同样较为丰富和系统,纵向研究深入有加,横向研究拓展有度,并且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体现出研究内容的系统性。
专著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周恩来的一生。作者在论述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周恩来早期社会治理思想进行了较多的归纳和一定程度上的理性提升。[1]23-37这只是纵向加深的一个方面,其他还有很多。这是该专著研究的一个逻辑思路。
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一较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所面临的任务是不尽相同的。周恩来在其一生的各个历史时期,工作、生活、学习都有其时代特征和特殊性。在周恩来革命生涯的各个历史阶段,其社会治理思想具有一定的逻辑层次和发展脉络。专著在研究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内容时,充分考虑了这一实际情况,忠实地还原了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具体内容、时代特征及这一思想的发展性。从中可以看出,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完善的过程。因此,该专著纵向研究的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
专著研究内容涉及周恩来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党的领导、群众路线、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事业、体育事业、劳动就业、救济救灾、法治德治、民主协商等多方面,内容广泛,但并没有脱离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这一范畴。
专著既没有局限于“概念”本身,也没有拘泥于“概念”的形式要求,而是根据作者对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独特理解,从较为宽广的视野来解读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正如作者所说:“本书在广义上使用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含义,没有严格区分周恩来有关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等概念,重在阐述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内容及当代价值,而不拘泥于概念本身。”[1]7
专著研究内容还涵盖了周恩来社会治理实践的基本领域,拓展了周恩来研究的新领域,对于开辟新时代周恩来研究,具有逻辑思维的转向性。
从专著的框架来看,其专题性研究的特点较为突出。该著作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周恩来关于社会治理主体的思想、周恩来关于社会治理客体的思想、周恩来关于社会治理目标的思想、周恩来关于社会治理目标实现路径的思想、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当代价值等诸多方面。每一章就是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研究的一个专题。这种分章比较科学,除了可以涵盖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基本方面,还可以推进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研究的深入开展。
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研究不仅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而且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对政治性要求也很高。这些对作者的行文和文本展示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专著内容的展示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专著展现形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章下设目而不设节。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章节名称对内容的束缚。而对于“目”的标题,作者也尽量引用周恩来的原话。论述的具体内容则围绕这句引领话而展开,并不作引领话外意思的过多解读和拓展。原话引领表达方式和概括性引领表达方式是有区别的。概括性引领表达方式,句子比较整齐、对仗,形式美观,概括话语可能不能忠实地传达周恩来话的原意。而原话引领表达方式并不刻意追求整体字句的工整和形式的美观,注重完整地传达出原句的意蕴。这种表达方式对于伟大人物的专题研究非常适合。这正是该专著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纵观《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研究》一书,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原文呈现,但并没有对这些原文作过多的评价,只是作了客观的归纳和表述。这可能是作者刻意而为之。作者改变了传统的短句引用表达方式(即对于关键观点或重要观点进行引注),更多的则是大篇幅的论述,至少蕴含着作者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作者想把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尽可能完整地呈现给读者,为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材料基础;二是作者对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的评价保持了较为谨慎的态度。周恩来是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对其思想评价的确需要非常谨慎。
总而言之,《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周恩来思想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给我们进一步推进周恩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