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淳先生诗歌创作探析

2021-11-25 00:51:56鲁家用
关键词:周先生诗人

鲁家用

(淮安市涟水县人民政协, 江苏 淮安 223400)

周本淳先生在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享有盛名,允称一代名家。其学术声誉主要是由他在改革开放后点校出版了一系列重量级的古籍而取得的。这些著作有《唐音癸签》《震川先生集》《小仓山房诗文集》《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唐才子传校正》等,此外还有一部诗词研究类著作《诗词蒙语》[1]行世,颇为学林所重。此外,周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这一身份好像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关注,以致其诗词创作成就为学术所掩。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周先生生前自定的诗词集《蹇斋诗录》为自费印刷,没有正式出版,导致此集没有进入当代诗词研究大家的视野;其二,周先生虽然颇负诗才,然而由于其名士风度,无意以诗博取声名,因此咳唾珠玉,不意收拾整理,时间稍久,便随处散佚。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其诗词集《蹇斋诗录》[2],探索其创作特征及成就,走进这位大家的内心世界;更希望抛砖引玉,引起诗词界对周先生诗歌创作的关注并摆正其在当代诗词界的位置。

周先生出生于1921年,深受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诗文创作与研究双轨并行不悖。研究诗词,首先得会作诗词,他的师辈如缪钺、唐圭璋等无一不是如此。周先生的诗词创作开始于浙江大学读书时,而后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历程中。“抗战军兴,西南漂泊,一九四一年入国立浙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得从江宁郦衡叔先生(讳承铨,号愿堂)受诗业,重温昔时所诵习,仿佛豁然开朗。”(《蹇斋诗录·自序》,以下简称《自序》)[2]在浙江大学的4年,是周先生学诗最勤、创作最多的时段。晚年,周先生裒辑一生所作,结为《蹇斋诗录》。他在《自序》中说:“回顾五十余年所作,在浙大《太学稿》已佚去,《蹇斋诗录》尚存半帙,而愿师题字幸存,今即以统名前后所作,永志本师之教诲也。近年所作,随手抛掷,散佚亦多。谨将尚存者辑录成编。”可见《蹇斋诗录》并非先生诗词全集。而即使如此,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先生的履印轮痕、诗法技艺及思想情怀。

《蹇斋诗录》收诗271题,计502首,词38首,曲1首。周先生各旧体诗皆擅,而以近体诗作居多。大体来说,近体奇峭坚苍,气格清迥;而如《漫成》《黄河感兴》《游织金洞》等排律、古体则无不排奡磅礴、力大势沉而又开合自如,足见诗人的学识胸襟茫无涯涘。就创作历程而言,周先生在《自序》中交代得很清楚,而纵观其诗作,则更加分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浙江大学求学期间。“其时家国多难,只身西南,乡关万里,读杜公乱离之诗,犹如为己而作。行走坐卧,不离吟诵,耳目所接,莫非诗材,触事成篇,形诸梦寐,几入痴迷之境。……此余学诗最力、为诗最夥之阶段也。”(《自序》)第二阶段则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时期。这是周先生人生中最年富力强却又最受挫折打击的时期。改革开放以后,诸事渐趋平顺,怀抱遂展,此为第三阶段。

周先生1941年考入浙江大学之后,“从王驾吾先生(名焕镳)学桐城派古文;从郦衡叔先生(名承铨)学杜、韩、苏、黄诗。得名师指点,向学之志弥坚,尤醉心于诗,几入痴迷之境。”[3]对于一个素来热爱古典诗词的青年学子来说,突然间,步入了人文荟萃的环境中,有了名师指点,当然更加锐意进取,“学杜韩,效郊岛,复又酷爱坡仙,心仪其人,诗效其体……”(《自序》)由于周先生天资聪慧,灵气过人,进步极快,很快就开始在诗坛名宿潘伯鹰主编的旧体诗词专栏《饮河集》上发表作品,“以蹇斋之名侧身作者之列”(《自序》)。纵观整册诗集,这段时期的诗作虽然所占比例不大,然而骨气高奇,风致清孤,艺术价值最高,几于篇篇可传。此阶段诗作的最大特色便是极其讲究炼字炼句。如《秋晨即事》:

千嶂寒收雨,时危梦亦辛。

烟吞溪瘴涣,日吐晓云颦。

废郭争狺狗,荒途拱乱蓁。

秋风看肃杀,虫响入霜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相对于七律而言,五律造语需更凝练紧凑,气韵则需圆润遒健,方能称得上佳作。这首诗几乎每一句都是千锤百炼而来的。上来起句就是一个倒装,其实正常语序应该是“雨收千嶂寒”,而倒装为“千嶂寒收雨”,读起来声气激越峭拔,更易提振情感。潇潇一夜秋雨,至清晨方停,诗人出门展眸一眺,只见远山寒意袭人,正是农谚所云“一场秋雨一场凉”。诗人的心魄一下子就被这苍茫萧瑟之景所震动,在这山河破碎、羁旅他乡之际,自然不免身世之感,所以“时危梦亦辛”。再一看,烟雾迷蒙,晓日欲生。这里诗人用了“吞”“吐”两个极为传神的词,即所谓字眼。“吞”形容烟雾迷茫阔大,而“吐”则形象地描绘出旭日如同在云霞的嘴里渐渐被吐出,这两句用了比拟手法,刻画极其细腻而逼真。另外,“颦”字更是匠心独运。日出之际,由于日光的折射,海际的云霞呈现出明暗相间的色彩,就像美人黛眉颦蹙。远景眺罢,目光收回,一片凄凉残破之象映入眼帘。“废郭争狺狗”,一个“争”字将狗吠的神情动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令人拍案叫绝!“荒途拱乱蓁”的“拱”则将榛莽的杂乱横陈之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争”是动态词,“拱”是静态词,一动一静,句子展示出足够的张力。尾联宕开,在这秋风肃杀之下,所有的虫声都将在严霜中退出舞台。

周先生在《六字常语一字难——谈练字》中说:

所谓练字,决不是专指那些冷僻槎枒的,……(鲁按,此处谈欧阳修对杜甫“身轻一鸟过”的“过”字的折服)……孤立地看,“过”字比那些字都平淡,但恰恰这个“过”字把身轻的特点表现得活灵活现,使看客都未觉其来,好像一只鸟从眼前轻轻过去。这个“过”字用在这里,真是“看似寻常最奇崛”。[1]41

而“吞”“吐”“争”“拱”也正是一些寻常词汇,这充分证明了周先生的诗词创作与理论研究是相互倚傍的,是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践行者。这些出彩的字又称“句眼”,一字奇警,则全句飞动,所以古人作诗极为讲究“句眼”的选字,如“僧敲月下门”的“敲”,“昨夜一枝开”的“一”,“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都是经过反复涵咏推敲才确定下来的。周先生早期诗作里,精于炼字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再举一些,如:“秋声孤叶下,暝色一江平”(《诗心》)、“清眸分月皎,诗腹养秋寒”(《送小舟学士之湄潭次愿师韵》)、“巢鹤孤松兀,枪枋众鴳娱”(《移居》)、“孤心春院静,哀角落花凉”(《寒食夜对月》)、“寒流明胆净,瘦木耸秋坚”(《晚色》)、“流云浮众岫,溟海认孤航”(《金顶山观云有感》)、“寒日啮山颈”(《奔山》),等等,风致高奇,置之古人集中,几可乱真。而如“荇牵沟水急,树涌午烟围”(《癸未霜降雨游水口寺》)、“地迥书难信,愁干酒可赊”(《月夜》)、“月淡微分路,尨惊隐护篱”(《孟夏晚行》)、“服敝惊村狗,苔荒忆里庭”(《喜晴》)、“穷开诗境富,冷益梦魂清”(《即事》)、“鱼跳波心月,蛙嚣井外天”(《晚色》)等,是明显学杜甫的五律句法,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这类以“名词加动词”开头的句式读来同样遒劲超拔,激越昂扬,此等句法也是宋代江西诗派的看家本领,断非常流作手所能企及。可以说周先生学到了杜韩、郊岛、黄陈的精髓。

这一时期,正值国难当头之际,诗人因求学而只身漂泊西南,身心上的家仇国恨、学业上的踌躇满志、爱情上的坚定忠贞、人际上的偃蹇局促等,皆发为歌吟。

描写因战乱而不得不背井离乡以求学的主题横贯于诗人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如其在《采荠》中吟道:“焉知世虑改,欻欻如转轴。长虺吞中原,故里斗豺鵩。暂避走狼望,忽忽岁运六。”在《癸未十月二十三日夜苦寒思亲次日社集分韵得醒字》(癸未即1943年)中吟道:“岂知丁丑秋,车鬼满淝颍。老弱鬼不啖,幼壮杀无幸。避此远离母,七载亲俗瘿。”在《送家蓂入蜀用行字韵》中吟道:“艰难同此客,去住总非乡。”

因战乱而与亲人相隔万里,故诗人的去国怀乡之情触处皆是。如其《寒食夜对月》云:

看尽闲云过,流天识旧光。

孤心春院静,哀角落花凉。

坟墓窥人祭,干戈念故乡。

今宵倚闾处,应照泪千行。

寒食即清明前一日,这是一年中祭奠先人的节令。诗人12岁时,“父病死,年方四十岁”[3](1932年条)。然而诗人此刻却因战乱而不能归乡祭奠,只能“坟墓窥人祭”,这是何等的沉痛之笔!夜幕降临,弦月初上,诗人独自凭栏,满眼干戈,怀念故乡,怎能不悲感丛生呢?更何况这是缅怀先人的时节!这首诗标题虽为《寒食夜对月》,实质上是一首祭奠亡父之作。诗人当时沉郁孤寂之怀,于此可见一斑。其在《癸未十月二十三日夜苦寒思亲次日社集分韵得醒字》中表达了思母之情,其云:

寒气劫虚梦,如梳梳头颈。

颈脚两弯环,啮腰终夜醒。

饥鼠冻不出,穷蚊死无謦。

虽饱一宵寒,天意严所惩。

披衣裹母慈,暖岂阳春并?

永怀母教日,兀坐泪瀴涬。

授书喜儿诵,往往投果饼。

秋夜逞高喉,母缝一灯炯。

转目视母颜,故事恣所请。

山精老狡狐,亦有将士猛。

忠贞亘天地,意气儿引领。

课余多跳踉,履破母手靪。

喧呼嘉节至,衣新食数鼎。

或时顽废学,放僻母能打。

儿啼母亦泣,感愤过常省。

方思常侍母,翼翼真自幸。

岂知丁丑秋,车鬼满淝颍。

老弱鬼不啖,幼壮杀无幸。

避此远离母,七载亲俗瘿。

母时念儿寒,缄寄纩与裎。

殊方风土异,儿食无过裎。

霜发耿短檠,夜梦每多警。

岂不思东归,东途空荆梗。

母谕儿业成,乃归娱母景。

蹉跎缅兹怀,归意喉辄鲠。

天兵扫来岁,六合净天明。

儿业亦遂成,菽盘差可整。

思此稍自解,赋诗慰母怲。

整首诗低回往复,一唱三叹,备述母亲的辛劳、对自己的抚育、期待及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和疼惜之情,满纸蓼莪之音,读之令人泫然,堪称咏母亲的极佳之作。其《寄大兄》云:

兀兀人痴我,悠悠听欲迷。

一般风雨夜,是处短长鸡。

入梦知清瘦,趁愁厌鼓鼙。

子规吾谢汝,休傍阿兄啼。

其兄周本厚(字伯萍)比诗人仅大一岁,兄弟二人从小一起长大,嬉戏、读书,形影不离,而此时周本厚投身于抗战之中,与诗人天各一方,何时才能相见,仍未可知。诗人竟然在梦中得知大兄清瘦了,想见想念之切。“子规吾谢汝,休傍阿兄啼”,何其体贴之怜惜之。诗人在其他诗中也提及思念大兄的情形,如“眼中岁月输桃李,天外山河瘦弟兄”(《春晴过山村看花》)、“即事孰非乐,离深兄弟情”(《即事》)等,足见手足深情。

颠沛流离的时间越长,诗人的思归情结就越浓。“此夕清尊温旧事,七年归意涌春山”(《博生尚经竹亭务兰诸子同过夜谈》)、“断垄蛮花能自傲,故山秋色定谁寻”(《甲申九日赠务兰兼怀卜大》)、“岁岁还乡梦,何因化汝形”(《春山》),诗人多次发出这样的感慨。诗人很渴望干戈早日晋歇,能尽快与亲人团聚,结束游子思乡之飘荡生涯。如《春望》:

经时北望意谁知,怕对清流照鬓丝。

易可忘忧年似水,诗难漫与句寻医。

干花着树攀春老,久客憎云入岫迟。

兀坐莫将搔首问,中原何处劳王师?

又如《春晴江畔闲步》:

孤城何计望长安,翘首浮云杲日边。

溪柳自摇沙步影,春风谁刺古祠船!

黄尘青眼经年梦,旧雨新芜一抹烟。

剩有诗情闲似水,蛮山争贡墨曹妍。

而当其同窗好友王务兰来告诉他,“明岁倭将尽”时,诗人兴奋无比,一口气写下5首五律来表达当时的激动之情及其浮想联翩之意态,这组诗即《癸未十一月初九始晴王君务兰来言明岁倭将尽于是同舍哗然多议还乡后事作五诗以志喜》:

谁道蛮天醉,居然趁此晴。

一灯喧众语,来岁可同行。

计日儿应到,倚门望屡惊。

初还杂悲喜,强抑泪纵横。

阿母频催睡,儿劳早息焉。

倚床翻不去,抚昔动深怜。

万里一身瘦,六年百虑煎。

邻家明日到,汝伯最宜先。

离敦兄弟爱,争问诧如狂。

瘴草冬还绿,夏衾绵可装。

土风异食饮,辛辣剌肝肠。

昨日回乡味,翻惊强半忘。

自学每同塾,居无一日程。

还家三月后,趁汝两怀倾。

过雪残冬夜,孤舟带月行。

到门应候我,村犬恐相惊。

久住情虽厌,将归意转亲。

地瓜须带种,邻舍可尝新。

夜半言尤烈,群欢事竟真。

开门一大笑,残月似嗤人。

这一时期正是诗人求学之黄金时段,其对自身的期待极高,所谓“立志高远”!所以内心踌躇满志,想在古典文学上立一番大功业,其在《甲申九日赠务兰兼怀卜大》(1944年)第二首中说“烂柯不信成今世,黑发终当返旧林”,可见诗人有着强烈的入世意识,对自己抱着非常自信的态度。然而现实生活中,诗人见到很多学子不重视传统学问,而多为急功近利之徒,所以内心很是郁郁愤慨,于是在《伯鹰前辈惠寄法书赋谢》中批判道:“举俗骜近功,六籍贱溷厕。”在《端阳留别杨生德威》中感叹:“嗟哉今末俗,六籍弃如仇。谁复知此礼,衣冠事沐猴。”然而诗人非但没有随波逐流,反而内心的信念越发笃定,“能回永夜成清昼,愿袖新寒席旧毡”(《癸未中秋赋得陇月向人圆得圆字》)、“寒流明胆净,瘦木耸秋坚”(《晚色》),立志既坚,甘愿清贫守旧毡。这也正体现出诗人刚毅傲俗的性格,所谓“嗟予苦傲僻”(《赠陈公重寅》)。也正因此,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快乐,“孤光伤素抱”(《甲申中秋以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分韵得宵字兼简醒仁云安》)。这种心境在《移居》中得以充分流露:

应被儒冠误,身谋只腐迂。

蠹书嗔俗目,逃谤喜穷陬。

巢鹤孤松兀,枪枋众鴳娱。

老夫疏懒惯,凭几欲忘吾。

识字真忧始,途穷适意初。

鸟添庭院静,苔引步趋徐。

浅井随消长,微云看卷舒。

夜凉能美睡,酣似故园居。

诗人每每发出“旧眼惟增白”(《夜坐简家蓂用行字韵》)、“诗心道眼凉”《送家蓂入蜀用行字韵》的悲慨,可见世态炎凉,彼时亦是如此。“负腹顽儒瘦,能言众鸭哗”(《东郊》)、“孤清夺山骨,直气困顽蒙”(《甲申上巳游大觉寺得小松数株感赋》),诗人每以“顽儒”“顽蒙”自嘲,这也是诗人不偕于俗,或者说是睥睨世俗的间接表达。这种“孤清”“直气”是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后天学不来的。即使这样,诗人不会因为外界的“白眼”而改变自我,反而“贾岛平生骨,酸吟瘦更狂”(《戏效贾浪仙体简咸斋用行字韵》)!笔者认为,这也正是诗人工作之后,尤其是在各种运动中,经常碰壁的原因。

在情感方面,诗人这一时期遇到了成为他夫人钱煦女史,二人鹣鲽情深,少不了以诗寄情。如《有寄》:

莫怨宵凉梦短时,多情争合薄情知。

相思苦似秋前叶,零落随风不自持。

又如《述和久无书》:

闲书名字过千遍,不见萧郎一纸来。

地老天荒终不悔,此情何处着嫌猜!

第一首缠绵悱恻,当为相恋不久之作;第二首山盟海誓、忠贞不渝。

周先生1946年在南京参加工作之后直至“文化大革命”前这段时间,一因“力求新知,潜心教改,惟日不足”,二因反右之际,“直言无隐,遂隶右军”(《自序》),作诗几歇。“文化大革命”时方迎来第二个作诗高峰。因其直言无忌的狷介之性,在当时的社会运动中自然经常“碰壁”,以致在“文化大革命”初全家被下放至淮安平桥务农。在此周先生遇到了同样从南京下放至淮安的季廉方、孙肃和常国武三位诗词同道,同为流落之人,自然会嘤鸣求友,遂以诗词酬唱各抒怀抱,相互砥砺,终成性命之交,互称“山阳四友”,一时蜚声坛坫。这时期,有两首典型之作,明确展示出诗人在“莫须有”罪名之下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即如《自嘲》:

碰壁经年未褪狂,何须竿木始逢场。

为牛为马随呼应,是鬼是人自主张。

偶放强颜争曲直,难随众口说雌黄。

莫嫌雨雾凄迷甚,暖眼当空有太阳。

又如《廉方兄见和且有淮城之约》:

牛马随人漫应呼,避愁无计可忘吾。

谬传上舍推眉白,难觅奇方换首乌。

满眼世情春冷暖,一灯旧梦雨萧疏。

诗来何事关情甚,重访东城醉纪垆。

“为牛为马随呼应”“牛马随人漫应呼”,对于莫须有的帽子,随他有话语权的人怎么扣,诗人是不会在乎的,因为“暖眼当空有太阳”,即“身正不怕影子歪”。足见诗人的心胸是何等的豁达开朗,正是“君子坦荡荡”!即使这样,见到歪曲邪恶之事,仍要“偶放强颜争曲直,难随众口说雌黄”,固守着君子的凛然正气,不去同流合污,读之怎不令人动容起敬呢?这才是真正的“古之君子”之德操!

对于浩劫,诗人有一首力作,题曰《漫成》,备述当时的国家形势及内心忧国忧民的万般慨叹:

狂飚吹日瘦,春仲冷于秋。

泉脉流还咽,兰芽冻不抽。

跳梁看狸狌,呼啸听鸺鹠。

薄酒难成醉,陈编漫自讴。

谁明伍相枉,空抱杞人忧。

太息伤时涕,行吟失路愁。

舆人歌子产,路鬼惑黎邱。

风火家人蛊,明夷箕子囚。

帝阍司虎豹,国步付伶优。

陛下长城坏,宫中禾黍稠。

冤沉三字狱,迹异五湖舟。

已致膏肓疾,难凭药石瘳。

辛勤医国手,寂寞种瓜侯。

众口金真铄,冰山气正遒。

汉宫尊石显,折槛想朱斿。

古社娱歼鼠,峨冠哂沐猴。

何来尚方剑,快斩佞臣头!

耿耿天仍梦,期期骨在喉。

出门思一吐,舌咋不能收。

此诗作于1976年仲春,其时正是在反对“四人帮”的“四五运动”被镇压之后,社会局势让诗人满腔郁火,但又不能明言,于是题目取了“漫成”以隐晦。诗的开头四句造境极其精洽,让读者一下子就进入了霜雪森然的情境之中。然后通过一系列历史典故来隐喻反动人物的嘴脸、国家人民所遭受的残害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呐喊。这首诗毫无疑问是诗人精心打磨出来的,诗中为何使用那么多的典故,周先生在《着盐于水,以旧为新——谈用典》一文中说得很明了:

如果不用典,直接说出来,必然遭人抨击,而出之以典实,则可以收到“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效果。这正是用典的妙处。[1]169

这里略作解说。首句“狂飚吹日瘦”,言风云激荡、烟雾蔽日之惨淡景象,表面看起来完全是诗人自己所铸之语,而实际上此句化用了杜甫的“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无家别》),这就是所谓的“着盐于水”,毫无痕迹。用典要讲求自然,并非罗列堆砌。“兰芽冻不抽”的“兰”比喻君子贤能,而“兰芽”正隐喻受到残害的青年才俊。此句也是“着盐于水”般的用典,是反用梁刘孝绰诗“兰芽隐陈叶,荻苗抽故丛”(《答何记室》),所谓“反其意而用之”,这样更能翻出新意。“跳梁看狸狌”,“狸狌”语出《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这是直言那些大张旗鼓的反动人物是“跳梁小丑”。“呼啸听鸺鹠”,“鸺鹠”即猫头鹰,比喻拥护“四人帮”的黑恶之众声势浩大。这两句指出“兰芽冻不抽”的根源所在。“谁明伍相枉”,“伍相”即春秋时期伍子胥。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最终听信谗言的夫差令伍子胥自杀。这里以伍子胥的遭际来比喻良相被污、黑白颠倒。“太息伤时涕,行吟失路愁”,典出《离骚》,指一生忧国忧民却受诽谤的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的生活处境,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诗人的自况呢?“舆人歌子产”,子产是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因多行善政而被大众歌颂,这里当隐喻周恩来总理。“路鬼惑黎邱”,典出《吕氏春秋》,比喻横行当道的小人们以谎言假象迷惑百姓。“风火家人蛊,明夷箕子囚”二句故实皆出自《易经》,“风火家人”是《易经》第三十七卦卦名,这里指蛊惑家人为非作歹;“箕子”即纣王叔父,因谏纣王而被囚,隐喻忠实的老干部被囚禁。“国步付伶优”,指祸国殃民的江青之流。“陛下长城坏”典出《南史·檀道济传》:“乃坏汝万里长城。”比喻那些虎豹之流最终一定将国家毁坏。“宫中禾黍稠”,典出《诗经·王风·黍离序》:“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这是诗人的深切担忧。这两句的典故也用得浑然无迹。“冤沉三字狱,迹异五湖舟”,“三字狱”即“莫须有”的罪名,因冤、假、错案被打压下放的国家精英不可计数,他们的足迹与功成身退的范蠡形成鲜明反衬。国家已经病入膏肓,因为那些“医国手”都成了“种瓜侯”,《史记·萧相国世家》载:“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汉宫尊石显”典出《汉书·萧望之传》,汉元帝时佞臣石显受宠而尊,其阴险狡诈,先后杀害宰相萧望之等一干重臣。“折槛想朱斿”典出《汉书·杨胡朱梅云传》,槐里令朱云(字斿)朝见汉成帝,请赐剑以斩佞臣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命斩朱云。朱云攀殿槛,抗声不止,槛为之折。这两句形成正反对比,奸佞之臣充斥朝廷,反而更让人渴望能有像朱云这样的直言诤臣出现!“古社娱奸鼠”典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峨冠哂沐猴”典出《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再次强调“鼠”“猴”之辈操控国家,残害人民。诗人忍无可忍,欲寻来尚方宝剑,“快斩佞臣头”!这种忿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可是,出门欲付诸行动时,却惊恐地收不回舌头。这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结尾,让人不寒而栗,足见当时的政治生态是何等险恶!

诗人以典实贯穿全诗,一唱三叹,尽情地宣泄内心的愤慨,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心情。所选择的历史人物及事件都非常贴切精当,足见诗人的精心构思,更展示出诗人深厚的诗学底蕴,淹博的经史腹笥,堪称《蹇斋诗录》的扛鼎之作!此外,还有两首记述文劫的诗,一并录于此,一首为《浩劫十韵》:

一夫狂疾甚,举国醉如泥。

是处僛僛舞,逢人哑哑啼。

牛棚多似鲫,士命贱于鸡。

刑酷希魔愧,冤沉泰岳低。

妖姫方鼓舌,悍贼尽擂鼙。

血染乾坤赤,烟霾日月迷。

天行终剥复,恶尽乏刀圭。

一旦冰山倒,多年画面撕。

骨皮余贱唾,牙爪妄酸嘶。

浩劫前无古,伊谁秉笔题!

另一首为《有感》:

膏泽倾天下,威权奉一人。

廿年翻覆手,几亿冻饥民。

狐鼠清钩党,青红费掩真。

只应百世下,天怒鬼神嗔。

读完这些字字带恨的诗句,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反动人物的痛切心扉,对天下无辜罹难者的无限悲悯,我们不得不震撼于诗人的满腔家国情怀。白居易《与元九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诗作传之将来,足当诗史!

周先生在青年时期就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立下了宏大的志向,有着强烈的书生报国的雄心,谁能想到人生中的黄金20年竟然因时代运动而付诸东流,所以他反复感叹道,“雪压霜欺二十年,虚心劲节总堪怜”(《画竹》)、“廿载人间事,苍黄痛染丝”(《感事》),其内心的郁愤痛楚之状可想而知。因此,在“四人帮”被打倒、曙光来临之际,他一口气写下三首七律,一为《感事》:

白头再出为苍生,一障狂澜四宇清。

拭目百年功可就,惊心三字狱难明。

迅雷既早歼妖孽,公议何迟付老成!

安得丹书飞海甸,家家失喜倒瓶罂!

一为《七月廿二日喜讯终来再次前韵》:

望眼将穿喜讯生,神州此日赋河清。

邓林重耀风光好,华岳高标宝鉴明。

普举双旗人振奋,永除四害岁丰成。

鄙夫鼓腹歌时瑞,击壤还倾酒满罂。

一为《意犹未尽再赋一章》:

丹书飞遍颂声扬,把酒酣歌喜欲狂。

四魅永除群鬼慑,一人有庆万民康。

挥毫好写同心赞,陈力终期换骨方。

华岳邓林相映美,神州朝日耀新妆。

这真是慷慨激昂,书生意气!“拭目百年功可就”,诗人的书生报国情怀一直萦系心头,丝毫不减当年。“廿载戴盆终见日,他年振翮会摩云。”(《感事》)雄心壮志,何其熊熊!

改革开放以后,世路渐平,诗人留淮任教于淮阴师范学院,教书的同时,潜心学术研究,后又当选为淮阴市政协副主席,参政议政,可以说,诗人的人生最后一阶段生活安逸,学术才华得以施展。这一阶段的诗歌以师友唱酬、学术交游、游览纪事为主要题材,当然也少不了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之作。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诗歌多为兴来手到之作,很少刻意地雕琢打磨,因此诗风较早期来说要冲淡一些,而学人风格则更加突出。

周先生与国内很多古典文学研究大家交谊颇深,对老辈学人的敬仰和对学术的一片赤忱纯真之情怀在诗歌中随处可感。如《季特丈八五大庆适值从教六十五周年爱缀俚句借申遐祝》:

词苑尊耆宿,人师表杏坛。

身同松柏健,心共海天宽。

六五滋兰茂,三千献寿欢。

众觞申一愿,老鹤九霄抟。

又如《敬次彦威师韵兼呈季龙师》:

锦江沪渎劫余人,共忆黔山意倍亲。

禹贡山图资定绘,玉溪诗骨善推陈。

滋兰早发千丛秀,钓古还垂百丈纶。

卅载门墙情似昨,愧无一得可传薪。

第一首中的“季特丈”即20世纪词学宗师唐圭璋先生,第二首中的“彦威师”即古典文学研究大家缪钺先生,周先生曾从二位前辈问学,字里行间对二位老师的学术业绩和高标风范无限尊崇,对自身的学术成绩则又无比谦虚谨慎,这也正是诗人从前辈学人身上所学习并继承的核心精神。此类诗作还有《呈林散老》《郭在贻教授惠书知同出驾吾师之门赋此代简兼怀本师》《喜读永璋兄一炉诗稿因忆姑苏联床之雅率题短句兼呈闲堂前辈》《兰州留别齐治平吴忠陆教授》《赠林家英教授八二年兰州之会交臂失之》等。

周先生身兼大学教授和市政协副主席双职,因此这一阶段的学术交流非常频繁,而触处生情,多以诗纪事,如《湖南师院为祚胤兄主持论文答辩留别》:

卧疾丁年避寇行,白头重到若为情。

岳云天际看舒卷,湘水山前辨浊清。

旧雨绸缪新雨好,先生勇锐后生英。

重重岭树无穷绿,倘许他时更送迎。

这是周先生为昔日共患难的友人主持毕业生论文答辩后的留别之作,“白头重晤”让诗人真有恍然隔世之感。幸运的是,现在世路坦夷,友朋得以重新相聚,所教学子都是人海之英,诗人对此倍感欣慰,执手分别之际还不忘再定后约。可见,此时周先生的内心是愉悦的。

抗战时期,李一氓先生曾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对淮海地区的抗战工作立下很大功劳,淮阴地委约请他写回忆录,周先生特作《代淮阴地委呈李一氓同志请写回忆录》七绝二首:

姹紫嫣红淮甸春,刘庄喋血种前因。

一碑脍炙留千祀,长忆挥戈染翰人。

淮上曲生谒座来,欢言酣畅泻群瑰。

攻坚新战师前武,会见硝烟笔底回。

外出考察交游,以七绝组诗纪事,是这一时期诗歌的最大特色。如出席安徽亳县举办的“建安文学研讨会”时期作有《皖行杂咏》七绝13首,率淮阴市文史委员赴福建学习期间作《闽行杂咏》七绝12首,随淮阴市政协参观团往徐州、开封、郑州、洛阳、西安、成都、重庆及武汉等地参观学习期间作《西游杂诗》七绝33首,为寻找胡震亨、朱大启文集而至北京、沈阳、大连等地查阅资料而作《北行杂咏》七绝12首,参加于贵阳召开的屈原学会年会期间作《黔游杂诗》七绝17首,应邀赴日本讲学期间作《扶桑吟草》七绝12首,此外还有《西川杂诗》12首、《浙游杂诗》20首、《京黔杂诗》19首,足见诗人交游之广,为学术而奔走的勤劬之状令人折服。这些大型组诗多笔随意走,兴感无端,或诙谐或沉重,而骨骼苍遒坚老。

前文已经表述过,周先生有着很浓厚的传统“士人”书生报国的思想,一生心系国祚民瘼,如中共十二大召开时,即作《中共十二大开幕口号》以表对国家前途的急切期待,其曰:

骇浪惊飆六十年,乌云拨去展青天。

江程万里滩多险,指点红灯稳放船。

香港回归时,又满怀激情地写下《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口占》:

子夜全球候大声,亚东此际震雷鸣。

百年梦醒珠还浦,亿众欢腾天洗兵。

米帜终随颠舰杳,五星长照紫荆明。

九霄邓老应含笑,两制新图次第成。

亚洲商业卫星发送成功,诗人又振奋地作《喜见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商业卫星》:

又见长征力,亚商稳上空。

穿云三火艳,缩地五洲通。

科技开新域,华洋赞大功。

神州春色好,万马正嘶风。

读罢这些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热血澎湃,对国家光明前途的十分自信。此类诗作还有《雨中敬悼胡耀邦同志》《中共成立七十周年》《国旗颂为庆祝国庆四十五周年作》《改革开放二十年》《喜迎澳门回归》等。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的物欲化越来越浓,出现了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诗人每有见闻,辄以诗斥之,如《读政协报贫县富车感愤》:

浇愁倾老酒,无计使心宽。

车富多贫县,民贫有富官。

媚人豺解事,得道虎能冠。

目断诛妖剑,何时快斩看!

对政界的欺上瞒下、不问民生、疯狂敛财的狐鼠之辈大加痛斥,诗人刚直的秉性从来都是如此。学术界很多不学无术之徒,为了科研成果、更为了沽名攘利,不惜一切代价去糊弄学术著作、投靠学术门户。对这种虚浮的学风,诗人满怀痛恨地写下《士风》:

士风如侩竟谁尤,攘利倚门闹不休。

从古续貂多狗尾,于今斗富仗鸡头。

洋洋巨著原翻水,赫赫雄名只泛沤。

赖有潜夫甘豹隐,寒窗冷几绎春秋。

这类诗作还有《精英十二韵》《文场》《泪落》《九月十一日书事》等。

诗歌的最大社会功用就是贬斥时弊、扶正人心,从而达到挽回世运的效果,古来伟大的诗人无一不是抱着这样的人生理想的。读完《蹇斋诗录》,我们十分真切地感受到,周先生的人格魅力、精神意志一脉相承于古代的仁人志士。

小结

周先生在《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我治学的几点体会》一文开头说:“抗日时期,我读浙大,专攻诗古文辞。当时潘伯鹰先生在重庆《时事新报》上办《饮河集》,专发表旧体诗。海内名宿如汪辟疆、沈尹默、章行严诸先生诗作多载其中,我以‘蹇斋’笔名,侧身其间。当时的‘壮心’是想以诗名家,大学毕业时有《太学稿》一卷。”[4]可见,周先生大学时期对自己的诗作就是颇为自负的。而笔者粗线条地梳理了周先生旧体诗歌创作的历程,从中更能深切地感受到周先生的诗人本色,其所彰显出的人格、气质、襟怀,无一不是中华传统诗人所独具的。可以说,周先生是现当代旧体诗创作的一代名家,在20世纪的旧体诗创作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周先生诗人
新锐诗人
椰城(2023年8期)2023-08-24 08:53:14
遇见一名诗人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纪念我的恩师周广仁先生
钢琴艺术(2022年4期)2022-06-07 10:03:42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心理与健康(2018年7期)2018-05-14 10:01:50
岁月如歌,师恩难忘—纪念周小燕先生一百周年诞辰
歌唱艺术(2017年10期)2017-05-18 02:28:58
细腻不等于多情
诗人与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