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文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中共中央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夯实理论基础,筑牢思想防线,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理论学习是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基础,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面对当前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重入党前发展, 轻入党后再教育”问题以及高校党支部学习形式较单一,内容感染力、吸引力不足[1]的困境,作为优质思想文化聚合平台的“学习强国”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应用,无疑为与时俱进推进高校党支部“全程式”学习提供了新契机。
新时期“融媒体”发展迅速,推动党支部与优质媒介相融合并产生加成作用已成为当前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加成意味着改变原有结构,融入新结构,形成新的有机整体。“融+”正是在“促使融合、形成合力”的时代要求下提出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并进入高校学习型党支部学习体系现实场域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健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成果的传播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要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2]。当前,基于电脑和手机终端应用的新媒介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时代性挑战,同时也为其带来创新性契机。为加强疫情等特殊情况下基层党组织的远程教育管理,出现了支部建在“线”上,党建建到“云”端等新形式。新闻媒体作为信息的前沿阵地,通过 “短平快”传播通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热点素材。其中,媒介“推送”功能可以在海量信息中将质量高、信度高、具有教育意义的目标信息推到前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有益运用。因此,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党支部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媒介为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营造了信息环境,合理选择、科学利用两者产生的“融+”效应是新学习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趋势。
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打造新型传播平台,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3]。“学习强国”平台的上线,首次实现了“有组织、有管理、有指导、有服务”的学习[4],极大地满足了互联网条件下成员多样化、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高校利用“学习强国”平台,打造好学习型党支部,对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政治觉悟、职业素养都具有重要价值。“学习强国”平台具有“学思想”“悟思想”“用思想”的效应,有助于建立以党支部为单元的学习组织,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学习组织架构,对党支部来说,具有理论学习阵地的载体作用。“学习强国”的推广,为党支部与媒介产生“融+”学习效应提供了技术外驱力。
学习型党支部可以被看作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培育基质。“学习强国”最强大的功能在于高质量媒介资源的输送。“学习强国”具有“优选性”,它筛去了一些非客观、非主旋律的信息,与主流媒体共荣共生。首先,“学习强国”的使用可以放大主流声音,形成主流舆论,聚合学习资源。相比于其他无线端平台,“学习强国”更注重学习效果的提升,“学习强国”的积分板块在功能性及竞分性上的分层设计形成了人人想学、人人可学、人人比学,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得的可持续学习态势。其次,“学习强国”的学习方式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需求相吻合。从“文字为王”到“读图时代”,再到“视频快餐”,“95后”“00”后的生活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5],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打开”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学习强国”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窗口具有汇聚资源的作用,其内置的“百灵”“电视台”板块内容经过了优选,并且具有选择多样化、时间利用碎片化、互动模式灵活化等特点,较传统单一媒介传播形式更具有“青年吸引力”,更能激发青年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想学”“好学”“会学”。
选取某大学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63份,有效率为87.7%。调查对象中有党员193名(其中大四学生105名,大三学生88名),入党积极分子70名(大二学生35名,大一学生35名)。调查访谈对象为分布在10个学生党支部的12名党员(其中支部书记4名,支部委员2名,普通党员6名)。对调查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进行数据分析,将学生使用“学习强国”的情况分析如下。
在“‘学习强国’中最常浏览的主题”方面,学生回应最高的是“时事热点”(61.4%),位列其后的是“慕课”(57.7%)、“思政及党的相关知识”(42.3%)。分析发现,“时事热点”主题与“倾向阅读推送内容”阅读习惯有关联,“慕课”更多地与“倾向主动搜索”阅读习惯有关联。“思政及党的相关知识”兼有推送及主动搜索的阅读方式。就“慕课”的主题而言,一、二年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外语”“数学”“社会法律”等板块,而三、四年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专业性强,与自身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其中选择名校专业课程的居多。这与学校在低年级开设通识类课程、高年级开设专业类课程的实际情况相符。不同专业学生在选择“特别关注的学习类型”时具有不同的倾向。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更热衷于“学习”中的教育板块,“教育”“教师”“师生”等关键词的被搜索频率较高。
学生党员在使用“学习强国”平台时表现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与习惯。学生党员对“时事热点、“网络课程”“自然科学”“民俗文化”“党史党建”的关注度高。通过年级纵向对比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对“民俗文化”的阅读倾向逐渐向“慕课”转移,而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仍然较多。大四学生较大三学生更关注“时事热点”“军事法治”,这体现出学生越来越关心国家与世界大事的行为趋向。这与学生即将踏上社会、投身国家建设有关,也体现了高年级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逐渐成熟与发展。“学习强国”的主要受众是党员。高校学生党员主要集中于大三、大四。从这个年级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可以看出大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大三学生有较大提升。
总体而言,学生对学习平台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且时长相对固定。对学生习惯使用“学习强国”平台的学习时间、学习频率进行调查发现,无固定学习时间的学生占65.4%,这些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具有集中性、规划性,没有明显固定的学习时间段。积分处于前27%的高分区学生偏好采用集中固定时段学习或固定时段结合碎片时段的学习模式。89.7%的学生的学习是分段完成的,其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晚自修和下课时间,以碎片化学习为主。
我们将政治理论素养划分为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素养三个层面,分别设置“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运用知识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信仰和对国家的情感”三个观测点。调查发现,通过一年多平台的学习,学生认为自己在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运用知识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信仰和对国家的情感等方面获得了提升。在三个层面的内容中,学生的学习获得感从高到低依次为:情感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和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提升幅度较大。在访谈中,超过70%的学生认为“这是以往传统‘灌输式’学习难以达到的”,这充分说明对学生的多维度、多渠道、多感官教育技术辅助下的政治理论熏陶的重要价值,也说明“学习强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显著成效。
学生在“学习强国”平台的学习主要有个体学习和共同体学习两种形式。个体通过PC端或手机端进行自主学习,党支部以学习共同体形式开展集体学习。在“党支部结合学习强国进行集体学习”方面,调查发现,“定期开展”的占21.1%,“从未开展”的占37.0%。结合“学习强国”开展集体学习的党支部占少数。在“组建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方面,回答多为“以学生党支部为团体集中开展”,兼有线上和线下的形式,有“党支部定期的线下主题学习活动”和“线上的每日学习推送”。 “学习强国”学习资源的分享方式从使用频率来看,从高到低依次是投影、强国云盘以及发送到微信等外部程序。通过访谈发现,近三成党支部未利用“学习强国”的功能和资源开展学习,有38.5%的学生党员从未使用过“学习强国”中的视频会议、云盘分享、强国通、分享等功能。学生支部多使用强国通发布通知、布置学习任务、通报学习情况,并使用云盘分享上传支部共享资料。但由于受学生主观偏好及选择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视频会议板块的使用率低于微信和QQ。
从可行性分析和调查访谈来看,学习型党支部与“学习强国”具有融合的良好基础与前景。从高校学生使用“学习强国”的需求、习惯和学习效果来看,“学习强国”在学生党员个体中的推广、普及具有良好的成效,在党支部的群体应用上虽有一定的效果,但规划度较低、结合程度尚浅、目标性较弱。突破“学习强国”学习体系的使用局限性是新形势下“融+”学习体系发展的现实诉求。
学习型党支部重在有组织、有方向、有计划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调查发现,缺乏贴合青年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资源是当前学习型党支部普遍存在的困难。互联网资源的个体交互性强但易造成学习主题偏离。具体表现为青年学生习惯于在线上浏览信息并进行自我表达与倾诉。对于同一主题,在党支部线下讨论中沉默的学员,在线上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但线上讨论的主题性不强,内容容易扯远跑偏;另一方面,线上学习资源存在吸引力强但信息自由度高的特点。线上资源注重声音与情感、图形与感官的同步,能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内模仿效应,对青年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线上的信息传播具有实时性、匿名性和复杂性特点,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表现为线上信息传播更容易,但真实性复杂难辨。“学习强国”融合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等不同媒介形态,利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页面等多种表现手法,具有吸引力强的优势。同时,利用信息筛选技术传播放大主流声音,解决了线上信息复杂度高、真假难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题偏离高及信息自由度高”的弊端,但若不对学生加以引导而单纯依靠“学习强国”平台,容易出现学生因缺乏对信息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加工而导致学习的空泛和盲目。学习型党支部具有强组织性、方向性、计划性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学习强国”的全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学习型党支部的学习手段。利用“学习强国”,对学习型党支部引导性的优势进行“加固”,并将二者有机融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规划性,有利于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多维获取,促成“描述—细化”的学习过程。
构建德智结合的育人格局[6]需要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培养。“学习强国”可以与高校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形成协同合力。学习型党支部开展工作的主阵地在线下。流动党员(毕业、就业、实习等节点上)的学习效率难以保证,空间的错位易形成党员教育的薄弱区,使得党支部成员的日常学习难以保质保量进行。学生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可以实现“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畅通学习。党支部可以甄选“学习强国”学习内容并向学生党员进行个性化推送。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强国”自助式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笔记与心得进行语义分析,获取学生入党动机、政治信仰等相关内容的高频词汇,可以辅助了解学生除口头表达之外的思想动态情况。同时,“学习强国”平台的线上功能,为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培养党支部成员的集体学习意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开展“线上+线下”全景式党支部学习研讨,从而使党支部学习过程更清晰化、系统化,使学生获得的隐性知识显形化。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提升,将个体知识、感悟上升为党支部的集体共识与智慧。从空间上加深“融+”学习体系的融合程度,有利于学生个体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共知”“共享”的局面,促成“细化—反思”的学习过程。
学习型党支部的建设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问题驱动,引导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型党支部与“学习强国”融通的关键。在日常情景与专业化境脉中[7],促使学习者合理解决问题。《论语·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通过 “学习强国”线上的大量阅读能够积累素材,这些素材会成为现实生活场景中的触点,引发学习者积极探索的迫切需要。在“愤”“悱”的状态下,“有意义”的学习才能水到渠成。学生个体经过长期“学习强国”的学习,在掌握一定量的时事和热点术语的基础上,可在党支部的学习讨论中设置相关现实场景作为启发和导向。通过上述策略可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既可以弥补学生理论知识的不足,又可以澄清学生的现实困惑,使学习型党支部与“学习强国”实现更高效的融合。二者在学习进程中紧密对接、效果加成,有助于增强“融+”学习体系的目标性,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知识碎片进行整合,对理论知识进行重构,促成“反思—转换”的学习过程。
“学习强国”在高校党支部中的“融+”应用,是对“学习强国”为载体的信息媒介优质学习资源的吸收与应用,是高校学习型党支部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为满足青年需求所做的创新性尝试,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保障。“学习强国”在高校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加强规划、加深融合,最终使高校学习型党支部与“学习强国”优势融合、空间融汇、亮点融通,促成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整合、重构,构建信息时代高校学习型党支部的“描述—细化—反思—转换”的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