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春,赵仁来,骆 意
(1.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滁州市特殊教育中专学校 义务教育部,安徽 滁州 239000;3.广州体育学院 体育艺术系,广东 广州 510075)
关注残疾人健康状况体现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能够彰显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完善程度。 残疾人学生处于身体发育和学习的关键阶段,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社会融入和身心健康水平。研究表明早期的运动行为习惯会影响成年后的身体活动模式以及后期各种疾病的发展。青少年积极的身体活动不仅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和防治各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还能提高个体的认知、学习和任务完成能力[1]。 特教学校的学生多是寄宿生,校园成了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也是他们进行身体活动的理想场所。 因此,特教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体育师资、运动场地器材、运动氛围和运动团队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游戏、 表演和竞赛,为特殊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各种条件支持。 《残疾人教育条例》(2017 年修订) 第十六条和第四十九条要求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配备相应的教育资源发展特殊教育。 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和其他组织作为提供保障的主体主要从人力、 物力、财力、信息资源、制度等方面给予支持[2]。 已有研究围绕特教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师、经费、场地、课程等教学要素,针对教学资源不足现状,提出了加强特教体育教师培养、增加体育经费、改善场馆器材设施[3]、加快教学改革、建立残疾人体育课程体系[4]、严格执行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机制[5]等应对措施。 研究内容主要针对体育教学现状,缺少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探讨,学校体育资源对残疾学生身体活动的促进也缺少相关性研究。本文从特殊学校体育资源与残疾学生身体活动的关系出发,分析现存体育资源配置的不足,进而对现存资源提出优化配置建议, 以使体育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为特殊教育学校内部体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提供经验借鉴,为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体育资源的宏观配置提供政策制定的依据。
以安徽省特教学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
查阅特教学校体育资源、特殊学生体育和资源优化配置等相关资料,了解特教学校体育现状和特殊学生体育运动特征。
2.专家访谈法
访谈安徽省残联工作人员、各特教学校分管体育的领导以及一线特教体育教师,了解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访谈普通人群了解社会舆论对残疾学生体育的支持与关注程度。
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安徽省特教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问卷,了解特教学校体育资源的配置状况和存在问题。在安徽省随机选取10 个市,每市抽取1 所特殊学校,分别是: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 合肥市特殊教育中专学校、黄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蚌埠市五河县特殊教育学校、芜湖市盲人学校、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安庆市特殊教育学校、滁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广德市特殊教育中心。 对这些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给特教学校分管体育的领导和体育教师问卷35 份, 回收35 份,有效问卷32 份,有效回收率91.4%,符合统计学要求。 采用重测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相关系数r=0.90,问卷调查数据可以使用。
4.实地考察法
为了解安徽省特教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现状,亲自到所选的10 所特殊学校进行调研, 直观了解学校的体育资源配置现状以及资源优化需求,收集研究材料。
5.统计法
对问卷和访谈搜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身体活动是指任何骨骼肌收缩引起的高于基础代谢水平能量消耗的机体活动,包括:职业工作、家务、休闲活动、体育运动以及以健身和健康为目的的身体锻炼[6]。 身体活动促进受多种因素制约,如体育意识、体育参与率、体育习惯、体育行为、体育氛围、体育规范、自我效能感、体育健康知识等。因此,能够作用于这些因素的各种条件或环境均会对身体活动产生影响。学校是残疾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他们将在校园里进行知识学习、运动、生活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 学校体育资源不仅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还包括体育信息、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等无形资源。 对安徽省残疾学生身体活动促进中的体育资源配置的研究, 将从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文化和体育制度与政策法规资源几个方面展开。
人力资源是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关键要素。特殊学校体育的人力资源包括体育教师、体育教辅人员、医护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体育志愿者。优秀的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对身体活动的重视和喜爱,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调查得知, 安徽省特教学校体育师资不足,教师和班级比在 1:5.5 和 1:17 之间, 其他学科教师兼课现象严重 (50%), 甚至需要外聘体育教师(10%)。 师资队伍男女教师比例不均衡(17:6),学历以本科为主(82.6%),能满足学历要求,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 (69.6%), 高级职称体育教师缺乏(8.7%)。 特教专业背景体育教师比例低(17.4%),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继续教育培训参加率低。 安徽省特教学校缺少体育教辅人员和医护指导。特教学校体育课堂上没有教学辅助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到校次数较少。安徽省特教学校人力资源短缺,专业化水平偏低,不利于特殊学生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影响创建特殊校园体育文化、营造校园体育氛围和宣讲体育规范;不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习惯的培养和体育行为的促进;不利于提高特殊学生体育参与率,有碍特殊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物力资源是残疾学生身体活动促进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校内运动场地器械的可利用程度与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有重要的相关性。学校能否在体育课上提供足够多可使用的运动器械、运动空间场地以及能否提供更多的课外体育时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整体的身体活动水平。美国哈佛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表示,学生的平均学校建筑占有面积和平均游戏娱乐区域场地占有面积与在校期间身体活动呈正相关。学校所提供的与身体活动有关的场地器材数量与学生非在校期间的身体活动水平也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体育锻炼设施的可利用率和美观性与身体活动存在正向相关[7]。 无障碍且安全的运动场馆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器材设施可以提高残疾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有助于体育意识、体育习惯和体育行为的养成, 营造积极的校园体育氛围。 多彩的体育内容能带给学生不同的成功体验,激发身体活动的兴趣。
安徽省特教学校体育场馆资源达标率低,专门性训练场馆紧缺,场地设施的配备不能与班级和学生在数量上匹配。 关于体育场馆的调查得知,仅1所学校各项均达标,2 所学校各项均不达标。 场馆及游戏区达标率分别是: 田径场30%、 篮球场30%、排球场30%、游戏区70%、康复训练室70%。体育器材配备不足,急需特殊康复运动器材。10 所特教学校都配备了田径类、球类、体操类和康复类的体育器材,但是数量上没有完全达标的学校。 体育场地器材使用存在功能性限制,利用率不高。 调查发现没有体育教师对当前的配备感到满意。使用中存在以下各种问题: 场地器材使用情况一般(70%),使用时存在功能限制(40%),场地器材存在安全隐患(20%),场地器材出现安全隐患不能及时维修(30%),在器材出现使用缺陷时不能及时更新(10%)等。场馆器材资源的紧缺以及低利用率加剧了资源不足的严重性。当前的紧缺现状制约了残疾学生的身体活动,不利于他们健康水平的提高。
资金投入强调协调投资,将资金分配给重点关注人群和重点发展领域, 实现资金的多样化投资,有效提高个体身体活动水平[8]。 财力资源决定了教师的待遇和福利、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完善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所需的经费配给。安徽省特教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教体局和残联拨付,社会爱心人士捐助(30%)、学校收入(10%)和企业单位赞助(10%)共同承担了另一半。每年体育经费投入约1 万元的学校占40%、2 万元的占10%、3 万元的占20%、1 万元以下的占30%。 体育经费按使用比例大小依次为运动器材的采购和废旧器材的更新费、运动场馆的兴建和维护费、参加趣味运动会费、 体育教师的服装费以及体育康复类书籍费,基本能做到专款专用[9]。 30%的特教学校分管体育领导认为体育经费不能满足当前的体育教学需求。安徽省特教学校体育财力资源不足,已经影响到正常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利于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各种场地设施得不到定期维护和更新限制了学生的体育参与。
现代化教学设备有助于特殊学生体育健康课程的直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也有助于动作技能的快速掌握。 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宣讲体育健康知识,能够使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康复知识和体育规范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安徽省特教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配备不足,体育信息资源缺失。 缺失情况分别为:网络计算机(20%)、投影仪和电视机(50%)、功放音响机(70%)、体育教学模型(80%)、体育教学挂图(90%)、体育康复类书刊(70%)和宣传栏体育版块(10%)。 教学设备缺失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宣传栏中关于体育人物和事迹的宣扬不利于优良体育传统和文化氛围的形成。 同时,也不利于运动技能的快速掌握和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播,进而影响到残疾学生健康观念和运动习惯的养成。
体育文化反映了学校体育营造的意识氛围和观念文化。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够有效促进特殊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形成运动习惯。 对残疾人光荣事迹的宣传有利于培养残疾学生树立自信心。 建立和谐共融的文化环境支持,有助于特殊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 安徽省特教学校 “经常”悬挂体育标语横幅的学校只占10%,校园广播“经常”宣讲体育资讯的学校仅占10%。 对运动员身残志坚拼搏精神的宣传,有助于帮助特殊学生树立自信转变人生态度。 随机抽样调查了解到,在校大学生不排斥和特殊学生一起运动,但不会主动邀请或参与(82.4%);44.3%的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和同龄的残疾学生一起游戏玩耍;4.8%的小学生“不愿意”与同龄的特殊学生一起玩耍。总体来看,普通人对残疾人体育参与较为支持,这体现出大众对残疾学生的接纳态度, 但依然存在漠然和排斥的情况。 这种隔离式的体育文化环境,不利于特殊学生体育自信心和主动从事身体活动积极性的培养。久而久之, 压抑了他们的运动欲望和体育参与意识,不利于运动习惯的养成,影响了体育的参与。
政策法规保障了特教学校体育教师、 场地设施、教育经费、教学设备以及体育信息资源的配备,保证了体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更为残疾学生参与身体活动提供了政策保障以及相关条件。 关于《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残疾人保障法》中的相关条款在特教学校中的执行情况,70%的学校觉得落实情况“一般”;30%的学校认为上级残联和教育体育局的相关体育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学校。说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有待加强交流沟通,各特殊学校应及时反馈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上级主管部门应对政策法规的执行进行必要的监管,齐心协力为残疾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为特殊学生群体谋福利。
基于当前体育资源的短缺和利用率较低的现状,安徽省特教学校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应从现有资源的整合和新增资源的配置两个方面展开。
学校内部各体育资源要素之间的配置失衡需由学校的自我完善与变革来化解[10]。对现有体育资源进行整合, 对场地器材设施进行适应性改造,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安徽省特教学校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1.提高人力资源的专业品质
增加对专职体育教师、兼职教师以及代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丰富特教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接受现代化教学技术,完善并提高其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在体育教师外出培训名额和职称晋升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适当政策倾斜,提高教师的福利津贴待遇。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留住优秀的体育教学人才。
2.物尽其用现有资源
对现有场地和器材进行适应性改造, 提高利用率,满足特殊学生个性化的体育运动需求。根据现有的条件设施,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一馆多用”或“一物多用”,拓展场馆使用功能,实现利用价值最大化。
3.分层渐进使用财力资源
做到教育经费统筹分配, 保障各学科均衡发展。 相对于传统主干课程来说,体育课程往往得不到重视,导致在学科经费分配时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隔离式的教育环境以及普通人对特殊群体的排斥,导致特殊学生希望在完成社会化的同时能得到更多的心灵交流。体育运动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交流优势,对特殊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体育经费分配时应做到及时和充足。体育经费在做到专款专用的同时还应考虑到轻重缓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的体育传统,对急需的场地和器材应考虑优先配备。
4.共享信息化资源
与其他学科共享现代化教学设备,缓解信息化教学设备配置不足的问题。鼓励更多的体育教师参加远程培训, 实时掌握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技术。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解决体育挂图和模型短缺以及体育康复类书籍或期刊不足的问题。
5.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悬挂体育标语,利用广播宣讲残疾人体育资讯。将残疾体育明星的照片和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拼搏的感人画面或动人故事进行展示和宣讲。组织适龄普通学生进校园进行体育友谊赛, 增进交流,切磋技艺,展示体育精神和风采,促进残健融合,让残疾学生感受到普通学生对他们的接纳与友好情谊,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6.确保政策法规执行落实到位
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文件制定地方性校园规章制度,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并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网络平台, 确保规章制度能有效执行,政策法规能落实到位,上级发布的信息能及时传达到校,并能做到及时沟通和有效反馈。
新增体育资源主要以政府预算配置为主,市场调节配置为辅,社会慈善力量额外补充。 政府预算配置可以从体育资源的总体布局上规划,实现第一步的公平分配。 市场配置发挥杠杆的调节作用,效率当先。 社会慈善力量虽然较为零散,但是不可忽视,意义重大。 三种配置方式合力为特殊学校提供体育资源,缓解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1.建立有效的人才使用制度
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特教学校班级学生数设置教师岗位招聘名额。建立统一的特殊教师人事聘用和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统筹分配各地市特教学校的教师名额配备,使师资结构合理化。
2.分层次配置急需物力资源
对特教学校要求配备的康复训练以及体育教学需要的场地器材做到优先配备, 其他所需的体育场地器材分步骤、有选择性地配置,逐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 增加专门的适应性运动场馆和器材的配备。
3. 多元化主体资金共同参与
以地方政府、教体局和残联为主体,吸收社会资金参与特教体育事业。 增加财政预算投入,保障特教学生的体育教学、康复矫正、课余锻炼和训练的正常进行。政府对特教相关企业单位实施减免税收和运营资金补贴等政策支持,号召对特教学校捐赠康复体育用品, 调动参与特教体育事业的积极性。 利用现代化媒体对特教事业进行舆论宣传,改变人们对特殊群体的陈旧观念,激励民众参与特教学校爱心捐赠活动。
4.建立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机制
严格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中关于现代教育装备配置标准执行。 建立安徽省校际间信息共享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各特教学校在康复矫正、体育教学、课余训练和健康知识讲座方面的信息共享与交流[11],互通有无。
5. 加强舆论宣传,树立共融的人文环境
政府应利用网络媒体大力宣传特殊学生的优秀体育事迹和突出表现,帮助特殊学生树立生活自信心,提高身体锻炼的积极性。 建立和谐共融的体育文化氛围,让残疾学生在轻松无隔离的环境中进行身体活动。
6.加强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
将特殊儿童幼儿园教育和从业前的职业教育政策贯彻落实, 让特殊人群感受到切实的政策福利。 对登记在册的残疾幼儿进行逐个核对,必要时登门询问,保证每一位残疾幼儿都能得到受教育的权利。 对就业前的残疾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成为社会的物质生产者而不是单纯的消费者。确保制定的政策法规能落到实处,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对执行的效果能得到及时的反馈。
安徽省特教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存量不足。表现为:人力资源总量不足,体育师资结构不合理,特殊专业背景教师少,教师流动性较大;体育场馆资源达标率较低,专门性训练场馆紧缺,利用率不高;教育经费总量不足,配置主体单一;现代化教学设备缺乏,体育信息资源稀少。 体育文化资源急需丰富,社会舆论宣传需要加强。体育制度、政策与法规资源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沟通和监督机制。
安徽省特教学校的体育资源配置存量不足限制了特殊学生的身体活动促进。对特殊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参与、体育习惯、体育行为、体育氛围、体育规范、 自我效能感和体育健康知识等影响巨大,阻碍了他们的身体活动促进。
特教学校应通过提高人力资源品质、开发物力资源潜能、分层渐进使用财力资源、共享信息化资源、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并确保政策法规落实等手段对现存体育资源进行整合; 通过建立人才使用制度、分层次配置物力资源、多元主体资金参与、建立网络共享机制、创建共融人文环境以及加强政策法规执行等措施来对新增体育资源进行配置,以实现对安徽省特教学校体育资源进行优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