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及路径

2021-01-15 19:59群,刘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传统大学生

潘 群,刘 燕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要论断,《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聚焦这一目标对“时代新人”的丰富内涵和根本要求进行了全面阐述。纲要强调时代新人必须以理想信念为根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针,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源泉,同时不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创造形成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道德体系。如今脱贫攻坚已取得重大胜利,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已得到满足, 立足于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聚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极为重要的环节。 而在传承孝文化传统美德基础上发扬新型孝文化, 将其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追求。

一、孝文化的源起及内涵

(一)孝文化的源起

“孝” 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 上部是个老人,弯腰弓背,白发飘拂,手拄拐杖,一幅老态龙钟模样;下部是个孩子,把两手朝上伸出,托着老人,作服侍状[1]。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读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2](P73)这里的“孝”指的是血亲之间的赡养关系,仅仅限于人伦范畴。西周时期,周公建立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以血亲关系的亲疏确定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利益,孝是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

春秋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将孝文化与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孔子将“孝”的内涵由赡养父母延伸为孝敬父母。孟子也在“孝”的人伦意义基础上延伸了“孝”的王道内涵,《孟子·离娄下》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①“孝”可以看作是国家稳定、君王执政的重要精神根基。 曾子则言“移孝为忠”,将孝扩展到政治层面,上升为国家范畴。

秦汉之际,统治阶层充分肯定“孝”对家庭伦理的道德教化作用,并且重视“孝”的政治目的,从而成为指导传统社会伦理道德和维护政权统治的典范之作[3]。 汉代开始推行以“孝”治天下,孝道成为统治者的治国策略,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 “孝”的赡养父母之意也被延展为效忠君王的涵义。宋元明清出现了极化与愚化的趋势,经过五代的社会混乱和价值观分散之后,宋朝极力强化孝文化对于稳定国家与社会的凝聚作用。 但是随着孝道的不断强化,其逐渐沦为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盛行,孝文化被不断强化,甚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愚孝思想,孝文化呈现极端和愚昧化趋势,孝道也被严重异化[4]。 近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封建社会的孝文化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民主、自由思想深入人心,民众开始批判封建孝文化的绝对和专制。“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力批判封建文化,强调个体尊严与平等,积极倡导新型孝文化,开创了新时代。

(二)孝文化的内涵

1.修身养性,承志立身

在个人层面倡导“修身养性、承志立身”。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孔子在《孝经》中提到:“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 强调“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懂得“孝”,才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也不让自己处于危险之地,不让自己的身名受创,也是修身养性的表现。孝文化又主张“孝之以礼”,中国古代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修身强调的就是自身品格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升。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和广大大学生在修身养性的同时还要承志立身,将自身理想与祖国发展相结合,刻苦勤奋,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服务于祖国、社会,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2.养亲敬亲,感恩博爱

在家庭和社会层面倡导 “养亲敬亲、 感恩博爱”,这是孝文化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②在这里,孔子将“孝”的内涵由赡养父母延伸为孝敬父母,并且告诫世人要做到真心实意地敬重父母,在此基础上对父母还要加以物质上的回馈和精神上的慰藉。世人要怀抱感恩之心对待自己的父母,孝文化里面的奉养、尊亲以及推而广之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崇的就是一种感恩和博爱思想。 2017 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就要大力弘扬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孝文化不仅提倡在物质上孝顺父母,同时在精神上也要让父母感到愉悦, 帮助父母老有所为,在新时代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我们在关心自己父母的同时也要关心其他的长辈和老人, 要摒弃“爱有差等、施及亲始”的陈旧观念,发挥“博爱”思想,形成“养亲敬亲、感恩博爱”的社会共识,把对家庭的爱扩展到社会的友爱,使我们真正处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③的和谐友爱社会。

3.热爱祖国,移孝为忠

在国家层面倡导“热爱祖国、移孝为忠”。 曾子曾提出“移孝为忠”。 汉代倡导以孝治天下,孝的最高层次是热爱自己的祖国, 为国家和民族效忠尽力。 “忠者,孝之本也”,“小孝为家、中孝为志、大孝为国。”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这体现出个人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孝”成为封建统治者主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传统孝文化中的愚孝、愚忠思想是现在社会所反对的,也是传统孝文化应该摒弃的。 黑格尔在研究中国文化时曾说:“中国纯粹是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 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中国人把自己看作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 ”[5](P165)家与国是不容分割的,我们在爱护自己家庭、孝顺自己父母的同时也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在新冠肺炎爆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面前, 中国人民自觉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那些为抗击疫情而英勇牺牲的勇士们,他们用生命的诺言坚守住了中华儿女“国大于家”的忠孝观。

二、传统孝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孝文化在不断继承的基础上持续发展,蕴含于其中的精粹内核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因此,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优良家教家风等,对于培养和深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感恩情怀等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9 年 11 月 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纲要强调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化爱国主义情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与纲要内容紧密贴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如今孝文化的内涵已经不仅仅是孝亲敬长,更是热爱自己的祖国。 将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爱国情感付诸于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胡适先生指出:“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孝的文化。”[6](P1130)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强调了孝文化在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他的观点与梁漱溟先生一致,梁先生强调“孝”是一个家族以及家庭德行的要项,在中国传统伦理和传统文化之中,它是连接之纽带,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化主要就是孝文化[7](P307)。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孝道”上的文化。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④意思是说,“孝”最初的内涵是奉养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是效忠自己的国君, 最终的境界是承志立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社会以及公民自身三个方面对其基本理念加以凝练,与孝文化表达的意蕴一脉相承[8]。 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孝文化,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并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深入挖掘孝文化蕴含的价值,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古人对于“孝”的理解建立在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伦理规范基础上,子女尊敬父母、爱护父母、扶持父母以及在精神上让父母得到满足都是“孝”的体现,这也是孝道最初的理念。 孝文化在家庭和社会层面倡导“感恩博爱”,强调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与他人团结互助,努力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责任意识是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还包括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9]。 在孝文化的感召下,大学生要做到如下四个方面:第一,珍爱生命,善待自己;第二,孝敬父母,践行孝道;第三,换位思考,善待他人;第四,履行社会责任,报效国家。

(三)培养大学生感恩情怀,形成优良家教家风

传统孝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养亲敬亲、感恩博爱。 这需要子女学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物质与精神的践行满足父母的需求。在践行“孝”的过程中,感恩是天下儿女所必备的思想要素。 要将感恩之情付诸于行动,真正从物质和精神上感恩父母。学会感恩父母,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形成优良家风家教的前提。 孝文化主张“孝之以礼”,这里的“礼”指在物质和精神上孝顺父母,人人都能做到,就有助于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安定,促进优良的家风家教形成。

传统孝文化强调长幼有序,其实与倡导平等的价值观并不冲突。传统孝文化中的长幼有序一方面是指父母和子女在地位上有长辈和晚辈的区分,子女要孝顺尊敬父母,另一方面强调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与孝文化在个人层面倡导的内涵是互通互鉴的。曾子曾经请教孔子:“做儿子的是不是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以称之为孝顺?”孔子回答说:“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 仅仅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孝文化固然强调要孝敬父母,但是反对惟命是从的愚孝。

三、基于传统孝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路径

孝德教育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对传统孝文化的内涵有一个详尽的认识,对“孝”产生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 各高校要把传统孝文化引入课程教学、榜样示范教育的过程中,在创新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弘扬传统孝文化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高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提升孝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加强孝文化的课程设置,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

首先,将孝文化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积极思考并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履行青年一代的崇高责任。 在日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融入孝文化,引入古代贤人关于“孝”的阐释,讲授传承“孝”的现实社会价值,让大学生在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基础上,感悟传统孝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其次,增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选修课。比如可以以赏析优秀影视作品的形式开设选修课,探讨其中蕴含的孝道思想,可以通过增设书法、诗词、散文鉴赏课等传播孝文化思想。文化选修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孝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以此发挥优秀文化的价值,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再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层面可以将孝文化内容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指标,促使教师重视此项教学的重要性,在孝文化课程建设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与此同时,教师一言一行本身也是课程教育的隐性方面,所以每位教师在课堂上都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自身言行践行孝文化。

(二)弘扬传统孝文化与榜样示范教育相结合

榜样示范教育对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体言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第一,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 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以上率下,上行下效,上下齐心,孝老、爱老、敬老,将孝付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蔚然成风;第二,学习道德模范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引领我们前进的动力。要在“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以及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见贤思齐,对标对表,落细落小;第三,抓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子女的第一任教育,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 要在家庭教育中厚植孝文化的浓厚氛围,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第四,加强“师道引领”。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言传身教,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第五,发挥朋辈效应。大力宣传身边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用好“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三)弘扬传统孝文化与创新教学手段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种新兴技术应运而生,教育在新时代变化发展的情况下也需要革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新媒体作为近些年炙手可热的技术手段,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手段之一。

鉴于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时,应该创新利用新媒体技术,达到宣传教育的效果。 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短视频App 公众号、慕课(MOOC)等网络平台进行孝文化宣传,以贴心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生动形式,加深大学生对“孝”的认知。其次,开设孝文化讲坛、论坛、沙龙等活动,以师生互动、体验交流方式深入研讨,营造孝文化传播的和谐氛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再次,注重发挥影视作品的孝文化元素。 如《守望幸福》《悠悠寸草心》《孝子》《我的丑娘》等作品,以影像方式呈现孝文化[10],更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建立孝文化优秀影视作品库,及时向大学生推送,主动引导大学生“追剧”,积极倡导孝文化使弘扬孝文化蔚然成风。

注 释:

①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一节).

②节选自《论语·为政》(第二篇第七章).

③节选自《礼记·礼运》.

④节选自《孝经.开宗明义章》.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