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敏,王孟玺,侨光谱
(中国人民解放军96625部队,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因颅脑损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咳嗽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易发生肺部感染,文献报道肺部感染率可达7.56%,及时掌握肺部感染动态,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1]。多数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无基础性疾病,控制重点在预防。床边B超监测可直观评价肺部情况,我们回顾性分析了36例肺部感染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床旁B超肺部监测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03—2020-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96625部队医院收治的36例肺部感染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36~69岁,平均52.5岁;交通事故车祸伤16例,建筑物高处坠落伤15例,意外摔伤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例,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病史10例;均无明显肺部严重病变,10例65岁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肺部阻塞性疾病,5例存在肺气肿。患者入院时GCS评分3~6分,均不同程度昏迷伴呕吐,肺部X线片或CT示肺部感染影像学征像。均给予床旁B超监测肺部情况,重点病人重点护理,重点部位重点护理。
1名受过超声培训的专科护士护理3~5个病人,每天2~3次床旁肺部B超检查,重点病人增加监测次数,按照肺部超声规范操作流程操作,上午9:00左右,下午17:00左右各1次。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适当增加B超监测次数,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综合评估后逐渐减少或停止应用。对重点病人护士换班需床旁B超交接,根据肺部感染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若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心电监护显示血氧饱和度下降,动脉血气分析显示低氧、高二氧化碳,可通过床旁B超尽早查出病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缓解临床症状。床旁B超也有其局限性,对于存在可疑或诊断不清者,需结合床旁胸片或CT综合诊断。
36例给予床旁B超监测的患者中,提示肺水肿15例,其中10例在发病24 h内出现,B超提示双肺散在B线,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结合出入量控制液体入量,患者肺部症状均得到很好控制。8例发现气胸,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行床旁穿刺引流缓解症状。10例胸腔积液患者通过床旁超声定位辅助医师行胸腔穿刺引流。17例发现不同程度肺实变,其中5例出现ARDS表现,采取侧卧位或俯卧位翻身、大剂量沐舒坦治疗、振动排痰仪等措施,疗效良好。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长期卧床,抵御感染能力较弱,易合并肺部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后果。神经源性肺损伤、昏迷呕吐误吸是此类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防止误吸、充分引流是防治的重要措施,有效、优质的护理对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2-3]。肺部床旁B超监测在重症监护室(ICU)中应用越来越多[4-5],尤其适合卧床、不宜搬动的危重病人,相关研究表明在气胸、胸腔积液等肺部疾病诊断时,肺部超声诊断准确率可达92%~100%[6],对肺部疾病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临床价值。
对肺部感染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床旁B超监测,能及时根据肺部感染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死亡率。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不能进行CT检查,床旁B超监测尤为重要。临床中部分急性气胸患者因诊断不明确、不及时而耽误病情,发生不可逆损害,床旁超声可快速鉴别诊断,及时给予针对性救治。采用床旁B超交接班的模式,能判断病人护理需求的轻重缓急,严格分工护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通过对36例肺部感染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床旁B超监测的护理,切实体会到床旁B超的优势:①操作简便,无创检查;②反复、动态监测;③廉价,快速检查,同时可减少危重患者搬运及放射线暴露;④正常肺部B超无特征性表现,但一些病理状态下会出现特征性图像,甚至早期细微变化优于X线,临床护理需要握常见、简单的技术操作及相关理论知识,以胜任应用床旁B超进行监测的工作。
综上,对肺部感染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床旁B超监测,能够动态、实时评估肺部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护理措施,指导临床诊治,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