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政课育人方式创新的实践路径

2021-01-15 18:43罗敏
关键词:育人思政学科

罗敏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初步养成、高尚思想品德初步形成、“三观”基本确立的重要时期。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上的青春期和心理上的少年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交织的矛盾期,更是教育的关键期。为帮助孩子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二实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教孩子三年,为孩子考虑三十年、对国家负责一百年”的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定向引航、铸魂塑心。

一、开展符合基础教育特点的思政教学

(一)上好学生成长的关键课程

初中思政课是根据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2016年秋季使用统编教材之后,省二实验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视角、转变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在教学方法上重启发、在教学过程中重互动,运用新时代背景下生动的、人文的、历史的或接地气的素材,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省二实验着力抓好“三yán教研”活动。一是“沿”,即沿学而教,关注学生、关注资源;二是“研”,即互助研讨,研磨问题、研磨策略;三是“延”,即延伸拓展,延展课外,延展生活。[2]通过集体教研,教师们认识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明确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筑牢基础教育的育人根基

省二实验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及认知水平,构建了以思政课为核心、其他学科课程和校内外各类教育活动协同育人的德育课程体系。我们牢记文化是教育的根,注重利用传统文化营造育人氛围,把学校教育当成一场丰富人性和铸魂塑心的文化实践。文化之于教育,是一个具有教化作用的强大“磁场”,能产生独特的育人功效,促进价值认同;而教育本身也是传承传统文化和创造新文化的实践。

为提升育人实效,思政课堂以促进初中学生形成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素养为教学目标,以对话为途径、合作为形式、问题为导向、发展为目的,引领学生了解社会、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努力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三)紧盯基础教育的育人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现实教材,使思政课在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家国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初中生正处于全面发展与个性协调的重要阶段,更需要思政课教师用生动的案例感染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征服学生,用真理的力量说服学生。为此,省二实验思政课教师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绚丽篇章的同时,奏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强音,把传达爱国情、弘扬强国志和激励报国行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二、组织与社会同频的思政教育活动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在全省教育系统部署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省二实验结合学校实际,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深入实践由生命意识、理想信念、科学素养、生态理念、道德责任等多学科教育构成的“思政大课”,带领师生用成长的足迹踩踏灾难,让不幸变成通往幸福的桥梁。

(一)上好促进师生成长的“思政大课”

疫情期间,学校通过开展线上开学典礼、线上德育活动、返校复学第一课等系列主题教育,带领广大师生及家长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促使广大师生深刻感悟抗疫英雄的高尚品德,淬炼与祖国共患难的顽强意志,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省二实验组织实施“寻找战胜疫情的密码”返校复学第一课,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体育、音乐等多学科融合同上一节课,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使学生在抗击疫情的经历中接受洗礼,实现精神成长。主题教育的开展,使爱国主义不再停留在历史中,家国情怀不再停留在口号上,“四个自信”不再停留在课本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二)上好选树学生榜样的“思政大课”

青少年正处于思想品德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认同什么样的价值、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效仿什么样的榜样,对他们的一生影响深远。一般而言,越是在重大灾难面前,人们越盼望出现不惧艰险、不畏牺牲、敢为人先、力挽狂澜的英雄;也越是在这种时候,人们越容易产生强烈的英雄崇拜意识。这是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的良好契机。省二实验通过选树本次抗击疫情中涌现出来的榜样人物,引导学生崇尚英雄、争做先锋;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英雄并非遥不可及,英雄和凡人之间并没有绝对鸿沟,英雄壮举就是平凡人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学校利用CCtalk网络直播平台举行了线上“致敬英雄,牢记担当”主题教育暨特殊开学典礼,共同致敬为疫情做出贡献的英雄,并为网络教学进行组织动员。

(三)上好锻造教育铁军的“思政大课”

在三个月的“停课不停学”期间,省二实验通过教育厅部署的名校同步课堂、校内直播课程、战疫小课堂、抗疫先进事迹宣讲会等,坚定师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在河南省疫情防控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激励全省教育人从西南联大和河南大学在烽火连天和战争硝烟中坚持办学、教育报国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动力。面对网络授课这项新兴技术,很多老教师主动迎战;面对毕业班学生因不能复课而产生的焦虑心理,教师自觉承担起心理疏导的任务;面对长时间网络授课及批改电子作业引发的眼疾,全体教师毫无怨言。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省二实验锤炼出了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意志、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新时代教育铁军。

三、构建全员全学科全过程的育人新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3]这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关键作用,更需要中小学管理者践行教育使命,承担历史重任,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学校育人工作的实施者。

(一)“全员育人”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力量

学校引导班主任重视班级管理,提高班级文化育人、家校合作育人的能力;引导任课教师坚持言传身教,提高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的能力;引导心理教师坚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帮助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力;引导后勤管理人员提高服务育人的能力;引导德育干部提高多重途径设计和实施德育活动的能力[4];要求校领导重视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和指导实施的能力,形成了强大的育人合力。

(二)“全学科育人”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

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身心发展的精神食粮,而学科教学是带领学生从知识到灵魂、从表象到思想、从懵懂到智慧的精神成长之旅。省二实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各个学科的德育元素,特别是能体现黄河流域文化的高质量育人资源;大力提升教师的学科育人意识和学科育人能力,指导教师从学科教学中寻找育人的关键点并切入实施,从关注学科教学提升到聚焦学科教育,由只重成绩提升到重成绩更重立德,使各个学科均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深度融合。具体来说,一是加强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协同,实施跨学科协同育人。二是打造跨学科德育实施平台,提升协同效果。三是加强德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协同,共同承担育人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5]424他认为,德育手段不能达到的精神世界,美育手段却都能触及。同样,体育也具有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而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更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聆听一首动听的乐曲、欣赏一幅优美的画作、参加一次劳动实践,都能给孩子无言的感染、陶冶、震撼和启发。省二实验强化五育并举,落实全学科育人,让一切教学活动都具有育人功能。

(三)“全过程育人”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策略

为了避免德育的碎片化,学校统筹设计初中各年级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衔接,保持连续,防止分割。一是准确把握各年级德育共同的本质,把教人“向善”和“求善”作为对德育的本质认识。二是关注各年级具体的、特殊的德育属性及需要,避免以共性压垮个性,以更好地培养有个性、有创造力的时代新人。三是充分发挥各年级德育的个性作用,服务一体化实施目标,促进共性与个性的互相转化,促使德育从个性向共性转化。四是把德育共同本质落实到各年级的具体工作之中,促进德育的共同本质向个性化转化,最终实现德育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总之,在义务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浪潮中,我们的德育既要有惊涛拍岸之气势,又要有润物无声之实效。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拿出真招实策,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