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对“四个自信”的彰显和促进

2021-01-15 15:14汪季石陈永典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大别山根据地

汪季石,陈永典

(黄冈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坚持了28年红旗不倒,形成了有强大战斗力的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品格,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勇担“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的精神风貌。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对“四个自信”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大别山区革命28年红旗不倒的战斗历程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活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黄麻起义、商城起义、六霍起义和四望山起义相继爆发,鄂豫皖地区开辟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战略上,与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遥相呼应,形成高度配合。随着革命的发展,红二十五军从这里出发北上长征,红二十八军也以此为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第四支队和新四军第五师以大别山为根据地有力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在解放战争时期,在大别山地区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即李先念率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等。28年间,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的火焰从未熄灭,始终熊熊燃烧着。

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三大苏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大别山地区党组织积极落实“八七会议”精神。1927年11月10日,中共黄麻区特委符向一、潘忠汝等人领导的黄麻起义爆发了,起义军占领了黄安县城并成立了农民军政府。黄麻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与“八一南昌起义”、“湘赣秋收起义”相媲美的三大起义之一,它揭开了大别山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为创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发挥了先锋作用。黄麻起义革命军经过战斗,开创了鄂东北革命根据地;1929年5月,商南起义爆发,起义军开创了豫东南根据地;1929年11月,六霍起义爆发,起义军在随后的战斗中开创了皖西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任务已基本达成,建立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条件业已成熟。1931年3月,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5月12日,张国焘正式担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1932年1月10日,鄂豫皖省委第一次党代会召开,沈泽民担任省委书记。

鄂豫皖边苏区先后诞生了几支红军主力部队,并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战果辉煌的军事斗争。1930年4月12日,中央将鄂豫皖苏区革命中建立的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等三支主力红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旷继勋任军长,余笃三任政委。1931年11月7日,鄂豫皖中央分局将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合并,成立了红四方面军,部队总人数3万余人,徐向前任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1930年12月至1931年3月,鄂豫皖苏区红军开展了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并取得胜利。1931年4月至6月,鄂豫皖苏区开展了第二次反围剿战争并取得胜利。1931年10月至1932年6月,鄂豫皖苏区军民再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

1932年7月至10月,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奋勇作战、损失惨重。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主力两万余人撤离根据地向西转移,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留在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坚持战斗。国民党军继续围剿根据地,到1932年底占领了根据地大部分领土。1933年5月,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鄂豫皖苏区,到该年10月,根据地损失殆尽。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的剩余部队向西出发踏上了长征之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红二十五军西去后,鄂豫皖根据地失去了统一领导,国民党军趁机疯狂烧杀抢掠。在这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中共鄂东北道委和皖西北道委分别毅然担当起重组革命武装、坚决与敌抗争到底的历史重任,坚守根据地的红二十八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挫败了敌人的一次次清剿,使红旗在大别山始终高高飘扬。

大别山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燃起了抗日的烽火。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皖边区根据地军民面临着由反对国民党军的清剿战斗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历史转变。7月28日,红二十八军与国民党军在岳西成功举行了停战谈判,鄂豫皖边区十年内战结束,鄂豫皖边区红军被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四支队随后转移到安徽、江苏等地参与抗战。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再次在鄂豫皖边开创根据地。1940年1月,李先念带领的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来到鄂东开展抗战。1941年2月18日,李先念任师长的新四军第五师成立,第五师在鄂东、豫南、皖西长期建设敌后根据地,在抗战胜利前夕,根据地已经有了较强的军事实力。

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同样坚持英勇作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坚持内战。1945年9月,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解放区施行四面包围。李先念率领的中原军区部队突出了重围,在鄂东、豫南、皖西的解放区几乎全部沦陷。这些地区留下来的游击队、便衣队等革命武装孤悬敌后,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坚持战斗,辗转游击。1947年6、7月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武装和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刘邓大军作战,歼灭了大量敌人。1949年5月,大别山地区全部解放。

二、大别山精神对“四个自信”的彰显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大别山地区革命28年红旗不倒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事实,既是大别山伟大革命精神的彰显,也与“四个自信”相契合。

第一,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显示了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道路的充分自信。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儿女坚信共产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信工农武装革命道路的正义性,以董必武、陈潭秋等早期优秀共产党人才会坚定地在家乡传播马克思主义,号召群众走上革命道路。无论是在革命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鼎盛时期,还是在身处劣势、被迫长征的艰难时刻,大别山人民对党忠诚的革命信念始终不能磨灭。他们始终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到他们翻身做主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这铁一般的革命意志,支撑着大别山军民在革命战争中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战胜各种困难,直到实现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

面对革命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大别山的革命儿女从不畏惧,因为他们对革命道路充满信心。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荆棘丛生,气候潮湿,人烟稀少,蚊虫众多。国民党反动政府对鄂豫皖根据地在政治上,实行白色恐怖,对大别山地区进行残酷地“会剿”、“围剿”和“清剿”;在经济上,采取全面封锁,大别山地区的人民惨遭各种迫害,仅存的革命力量损失殆尽。面对残酷的斗争,大别山的人民始终对革命充满信心。革命的火种生生不息,革命的信念始终不变。大别山人民面对残酷的政治迫害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倒下,始终坚定的汇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这面鲜红的旗帜之下,不怕流血牺牲,坚持不懈地进行顽强的斗争。在生活上,时常啃草根、吃皮带,来充饥;在战斗中,土枪土炮,甚至连石头、农具都是战斗武器,可见革命的残酷与艰辛。比如有大量的革命文物都保存在大别山地区的多个革命纪念场所,这些都是有相关历史佐证的。在那种食不果腹的条件下,大别山人民依靠低劣的武器装备一次又一次的战胜凶恶的敌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让红旗从1921年到1949年在大别山地区整整飘扬了28年,在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第二,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显示了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充分自信。毛主席曾经说过,革命就是一场暴力行动。在革命年代,大别山无数英烈在牢固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不可摧的革命精神的支撑下,几乎每天都在与敌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革命需要成功,那么历经酷暑严寒、终日饥肠饿肚、流血牺牲和魂归他乡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大别山的革命群众却能坦然面对这些艰巨的考验,具有一种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革命到底”既是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更是献给革命英雄们最崇高的荣耀。

第三,大别山的革命儿女坚持了制度自信,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制度建设。“责任担当”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精神的具体表现,就在于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和勇于担责,这是共产党人纯洁性的绝对体现[2]。回顾大别山精神的整体发展历程,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的表现: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国共合作,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实现民族解放;以国家利益为己任,同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实现民主解放。这种责任担当精神,具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是实现国家富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是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奉献自我的崇高革命精神。

第四,大别山的革命儿女坚持了文化自信,他们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文化以及大别山地区的民风民俗结合在一起,迸发出了强大的革命斗争精神。谨朴厚善淳庞俭约、沉毅果决勇敢顽强、急公好义团结互助、穷不轻出固守家园、殷勤好客注重礼仪,成为他们的文化自信之源[3]。这些优良的文化传统与党的革命理论结合,又形成了坚定的革命斗争行动。在根据的建立和发展当中,无论是个人、党组织、红军指战员还是革命群众,无论是在具体事件上还是战略大局上,都在时刻展现着以大局为重、敢于担当的精神。譬如,人民群众自发掩护党员干部和革命战士;徐向前元帅强忍妻子被张国焘“肃反”“错杀”的悲痛,坚强指挥“反围剿”战斗;共产党员视死如归,也不连累百姓;在革命斗争中,红四方面军始终冲最困难、最艰苦的第一线等铁一般的事实,充分彰显出大别山人民谨朴厚善、急公好义团结互助的伦理精神,也展现了革命儿女在大别山精神的指引下对革命文化充满着自信,始终相信党最终能够给他们带来公平正义,带来幸福的生活和光明的前途。

三、大别山精神对“四个自信”的重大促进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将先进的革命文化与大别山地区的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的交融和升华,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所在。大别山精神内涵深邃广博,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衍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历程,彰显着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的生动实践,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大别山精神能够对“四个自信”形成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大别山精神凝结着苦难辉煌的奋斗历程,是坚定道路自信的历史新起点。道路的自信,源于历史的自信。在近代中国面临不同道路抉择时,大别山精神蕴含着丰富精神内涵,充分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4]。在历史时代背景下,以历史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大别山精神旗帜鲜明地倡导个人理想、民族信仰和国家命运的高度统一,蕴含着以最激进、最彻底的方式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品质,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初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探索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功开创,最终凝聚成为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适合中国国情、党情与民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在当今社会里,大别山精神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还是在社会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上,都蕴含其中,从而更加清晰地阐释了中国人民所走的道路是来自于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鲜明地指出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最终为大别山精神的确立提供了广泛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4]。

第二、大别山精神凝练着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坚定理论自信的科学指引。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人民的实践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的良性互动与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大别山人民就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这一重大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政党文化的生成样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大别山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形态最鲜明的价值底色,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进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不断守护和延续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大别山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部分内容,因而能够成为坚定理论自信的科学指引。

第三、大别山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核和坚强的信仰力量,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公众探访大别山红色遗址、瞻仰红色古迹的过程中,通过回望革命历史、感悟红色精神和追寻红色记忆,唤起社会成员的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对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和革命事迹等红色记忆不断重演强化,继而强化人们内心的政治归属感、信任感和获得感。制度信任与制度自觉制度是自信的前提,将大别山精神的“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构成培育良好政治制度的土壤,继而深深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滋养制度的生成、建构与演化,潜移默化地支撑和引导社会基本的价值体系,从而对制度选择与演进产生重要影响。当自身的执政思维和执政理念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共识,依附于大别山精神图景,制定出反映自身思想理论、精神信仰和价值判断的政治制度,必将得到社会成员的肯定与认同,进而凝结成坚定制度自信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四、大别山精神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大别山精神,象征着奋斗、流血与牺牲,同时也象征着希望、辉煌与复兴。发掘和彰显大别山精神的意义是发挥大别山精神在统一人民思想、整合地区力量、凝聚社会共识、夯实执政基础的作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大别山精神聚合起新时代坚定“四个自信”的磅礴伟力,为伟大时代铸魂固本。

大别山精神是“四个自信”的内涵,也是“四个自信”的重要体现,它在历史上证明了“四个自信”,也必然在现实中丰富和证明“四个自信”的正确性。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让大别山精神成为引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精神支柱。“坚守信念、永跟党走、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是大别山精神的真实写照和大别山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领域的照明灯,在促进“四个自信”传播和弘扬上可以发挥十分重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大别山根据地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钞之路”
西北烽火: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