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军,罗 倩,程玉玲,郑斯佳,黄勇奇
(黄冈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贫困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主要议题,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要求[2]。2019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稳步推进[3]。而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推广“旅游扶贫”无疑是一条绿色途径。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旅游扶贫效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国外学者对旅游扶贫效率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非、中国等发展中国家[4],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PPT模式[5-6]、旅游扶贫效果[6]等方面。Hubet等强调了旅游扶贫带来的经济影响,但指出旅游并非一定能够减贫[7];Jarus等运用一般均衡理论对旅游业的经济作用进行了研究[8]。国内关于旅游扶贫效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分析方法[9-12];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西部民族地区[13-16]、连片特困区域[9,12];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旅游扶贫宏观区域层面的效应研究[17-20]。曹研雪等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民族地区实施旅游扶贫结果进行效率评价[16]。邓维杰等通过设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型,提出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理念建设以及奖励机制建设等[21]。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颇多,针对旅游扶贫效率评价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上都取得一些成果,但将集中连片特困山区作为研究对象,对旅游扶贫效率研究较少。湖北大别山区,作为我国革命老区之一,也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充分利用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是解决“三农”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以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效率评价为切入点,揭示其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对该区域开展旅游扶贫工作,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研究方法
1.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最早是由Farrell的生产边界概念估计技术效率演变而来,主要用于评价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位[22](Decision Making Units, 简称DMU)。该方法多用于研究对象(即决策单元)较多的“相对效率评价”之中,通常通过建立多投入和多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将指标数据直接输入模型运算,不需重新构建相关生产函数和任何权重假设,在简化运算和减少主观因素干扰带来的误差方面优势较为明显。因此,经济管理领域也广泛应用到此方法。其模型如下:
上述公式中第b个决策单位(DMUb)的第a类输入值为xab,依次类推第r类的输出值为yrb。θ为目标值;λb为决策变量;Sa+和Sa-分别是输入和输出的松弛变量。当θ=1且Sa+和Sa-均为0时,表示该决策单位DEA有效,并且该决策单位相对于其它决策单位来说处于最优状态(资源配置最合理);当仅有θ=1时,说明决策单位处于相对较优状态,还有待改进;当θ<1说明该决策单位DEA未达到有效状态,表明该决策单位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 ArcGIS10.5制图软件。运用ArcGIS10.5软件空间数据分析功能和制图功能,对湖北大别山区各县(区)旅游扶贫效率空间特征进行分析。
(二)对象选取与指标构建 依据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结合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所涉及的区域范围和本区域的实际,选取16个县(区)作为湖北大别山区研究对象,包括黄冈市的团风、麻城、红安、罗田、英山、蕲春、浠水、黄梅、武穴;孝感市的孝昌、大悟、安陆;随州市的随县、广水;武汉市的新洲、黄陂等。所选的县(区)均位于大别山腹地,在旅游扶贫方面具有较强代表性。
为兼顾数据完整性和评价科学性,投入指标选取人均旅游收入和人均接待游客量,人均旅游收入可以较好地反映旅游发展状况,而人均接待游客量则可较好地衡量旅游产业的催化效应与综合效应[23],其中人均旅游收入通过旅游总收入与年末总人口之比得出。产出指标的选择,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结合本区域研究实际,将人均GDP和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选作产出指标。
(三)数据来源 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2018年《湖北省统计数据》以及所涵盖的16个县(区)2010-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少量数据从县(区)旅游局、统计局等政府管理部门获得,个别缺失数据根据前后年份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获得。
(一)旅游扶贫效率测度
1.总体分析。由图1可知,2010—2017年湖北省大别山各县(区)旅游扶贫效率不稳定,波动较大,综合效率变化趋势呈现先下降后增加渐趋稳定的态势。具体呈现以下特征:1)旅游扶贫效率整体水平偏低,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并非完全发挥扶贫作用,旅游扶贫效率亟待提高;2)各县(区)旅游扶贫效率地区不均衡特征明显,差异化显著;3)各县(区)旅游扶贫效率分界点处在2013年,2013年前十分不稳定,之后渐趋稳定,说明该湖北大别山旅游业的发展在2013年之前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随后发展渐趋成熟。
图2显示,2010年至2017年,各县(区)平均综合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整体水平不稳定,出现两次大波动。如表1所示,2011年综合效率平均水平为0.469,比2010年下降了0.038。究其原因,2010年至2012年,湖北大别山区乡村旅游处于初始阶段,发展机制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各县(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趋于下降。2012年后,随着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成立,周边非贫困县也被纳入试验区,加之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大别山旅游发展的利好政策,极大地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各县(区)综合效率上升迅速,2014年的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平均水平最高(0.545)。此后又出现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至2017年降至0.428。主要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市场主体、要素涌入,县(区)之间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无序化影响资源有效配置,从而导致旅游扶贫效率自2014年以来持续缓慢降低。
图1 2010-2017年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变化
图2 2010-2017年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均值变化
2.综合技术效率分析。在DEA模型中,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综合效率是指旅游业发展能够带动贫困居民脱贫的程度。DMU的效率值若为1,表示其DEA有效,否则表示DEA无效。
由表1可知,湖北大别山区16个县区中,仅4个县(区)呈现相对有效状态,分别是浠水县、新洲区、武穴市和黄梅县,其余12个县(区)旅游扶贫效率均为非DEA有效。2010-2017年,新洲区和武穴市一直呈现有效状态,表明这两个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贡献度最高,扶贫效果最明显,究其原因在于其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收入多半转入对贫困人口的扶助。从平均水平看,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效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均值为0.472,其中麻城市、蕲春县、浠水县、新洲区、安陆市、黄梅县、武穴市高于平均水平,其余9个县区均低于平均水平。从变化趋势看,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的平均效率从2010年的0.469下降到2017年的0.428,其中,2014年平均效率值达到最高(0.545)。新洲区、安陆市、大悟县、孝昌县等地综合效率呈现不同幅度提升;黄冈地区各县(区)综合效率下降明显,黄梅县下降最快,由2010年的DEA有效状态下降到2017年的0.628。黄陂区的旅游扶贫综合效率最低,均值0.169,表明黄陂区旅游资源利用能力严重不足,利用效率明显较低。
表1 2010-2017年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测度值
3.纯技术效率分析。纯技术效率指的是一个地区的技术和管理等因素对旅游扶贫效率带来的影响[24]。纯技术效率为1,表示政府管理和技术应用方面在旅游扶贫投入上有效。反之,则无效。由表2可知,纯技术效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0.774),说明各县(区)在旅游扶贫过程中的方法较为创新,政府组织管理效果较为明显。
从时间变化趋势看,1)2010-2017年期间,旅游扶贫纯技术效率达到DEA最佳生产前沿面的县(区)共9个,但仅占县(区)总数的56.25%,其中新洲区和黄陂区一直处于DEA有效状态,这与新洲区与黄陂区距离武汉城区较近,政府旅游扶贫政策辐射效应好有关;2)2010-2016年,麻城市和罗田县纯技术效率值均高于0.845,2017年纯技术效率值分别下降为0.624和0.527,这反映了两县(市)的政府管理能力和技术创能力的下滑;3)2012年,红安县旅游扶贫纯技术效率值最低,仅0.513,低于平均水平0.231,其次较低的有团风县、孝昌县、英山县等,这反映了红安县,团风县等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县(市)旅游扶贫效益并不高,旅游资源开发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并未给农村居民带来实际的收入增长,旅游扶贫效率并未达到最优状态。
表2 2010-2017年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纯技术效率测度值
4.规模效率分析。规模效率指的是某地区旅游业规模的程度有效性,能够反映某地区旅游业的规模对地区扶贫的影响,即规模效率受旅游业发展规模影响的程度。规模效率可以分为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递减、规模收益不变三种情况。规模收益的变化充分反映旅游扶贫产出比率和旅游扶贫投入增加的比率之间的关系,递增、递减、不变分别表示前者与后者关系为大于、小于、相等[25]。规模收益递减的地区可适当增加生产规模,获取最大生产利益;规模收益递减的地区存在规模较大,资源冗余的问题,应适当控制旅游业发展规模;规模收益不变的地区刚好达到生产前沿面,即最佳的规模状态。
由表3可知,2010-2017年湖北大别山区各县(区)旅游扶贫规模效率均值较低,为0.596。说明旅游扶贫综合效益提升空间较大,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受纯技术效率影响较小。具体来说,安陆市和团风县等8个县(区)旅游扶贫规模效率值高于平均水平,仅武穴市、浠水县、新洲区和黄梅县四个县(区)达到生产前沿面。旅游扶贫规模效率最低区为黄陂区(0.164),2017年旅游扶贫规模效率与2010年相比,规模效率均值下降了0.022。安陆市旅游扶贫规模效率上升幅度最大,由2010年的0.333上升到0.868。相反地,红安县旅游扶贫规模效率下降幅度最大,由2010年的0.676下降到0.24。这与红安县是著名的将军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不太相符。说明红安县居民的贫困问题没有得到重视,旅游扶贫项目相对较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目前急需缩小旅游业发展规模,引入资本,提高规模效益。
表3 2010-2017年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规模效率测度值
由表4可知,总体上,除浠水县自2012年来旅游扶贫规模效率递增外,英山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在个别年份出现规模效率递增,武穴市、浠水县、新洲区和黄梅县四个县(区)少数年份达到过最佳状态,湖北大别山区大部分县(区)旅游扶贫规模效益处于递减状态,说明了该区域旅游扶贫产出增长比例小于投入增长比例,应尽可能控制旅游发展规模,提升旅游扶贫规模效率。
(二)旅游扶贫效率空间演化分析 为进一步展示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效率的在地理分布上的空间格局,在分析旅游扶贫效率值的基础上,以时间为序,借助制图软件Arc GIS10.5,对湖北大别山区2010、2014和2017年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和平均效率值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通过对旅游扶贫效率在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了解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效率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及演化规律,为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提供可靠依据。
表4 2010-2017年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规模收益变化
图3反映的是该区域多年旅游扶贫平均效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得知该区域各县(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存在一定的集聚现象,初步形成了以新洲区和武穴市为中心的高值区并向外辐散,各县(区)之间旅游扶贫存在一定的联系。从空间布局看,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效率呈现一定地域差异性,西北—东南的空间格局明显,东南地区旅游扶贫平均效率值普遍高于西北地区,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不均衡特征明显,东南边的县域主要受距离效应影响,以及市民渴望逃离城市的心理因素,吸引大量市民前去观光游览,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旅游扶贫效率相对较高。
图3 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平均效率值
图4、图5、图6反映了该区域2010年、2014年、2017年扶贫效率空间演化特征,表明:各县(区)多年来旅游扶贫效率空间分布变化不明显,新洲区旅游扶贫效率值均处于较高水平,DEA有效状态明显,与上文的研究结果一致;安陆市、大悟县、团风县、浠水县综合效率均实现小幅度提升,蕲春市、武穴市、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黄梅县综合效率处于降低状态;黄陂区和随县旅游扶贫效率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说明这两个县区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资源潜力,旅游扶贫提升空间较大。
图4 2010年旅游扶贫效率值
图5 2014年旅游扶贫效率值
图6 2017年旅游扶贫效率值
以湖北大别山区为实证靶向,引入DEA模型测度旅游扶贫效率,借助制图软件ArcGIS10.5对湖北大别山区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剖析,以正确揭示出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效率空间演化特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1.整体而言,湖北大别山区综合效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0.472),仅有黄梅县、武穴市、浠水县和新洲区4个县(区)实现了DEA有效,旅游扶贫效率达到最佳前沿生产面,其它县(区)旅游扶贫效率提升空间很大,投入产出亟待优化。
2.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提升空间较大,规模效率是影响旅游扶贫综合效率主要因素,纯技术效率影响相对较小。旅游扶贫效率值的高低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直接联系较小,与经济发展水平联系较紧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区域旅游扶贫效率越不显著。
3.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效率多年来县(区)间差异变化不明显,但同时段空间分布特征差异化显著,存在明显集聚分布和区域不均衡现象,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的空间格局变化趋势,东南地区旅游扶贫平均效率值普遍高于西北地区。
(二)建议
鉴于上述研究结论,拟提出如下建议:(1)充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旅游资源开发居民参与度,促进旅游扶贫多模式发展,增强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动力,着力提高旅游扶贫综合效率;(2)充分拓宽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拓展旅游扶贫效率空间;(3)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中政府管理水平和技术开发水平,从而提升旅游扶贫纯技术效率,适当降低旅游开发投入比例,提升旅游发展产出比例,合理调控旅游业发展规模,优化旅游扶贫规模效率;(4)加大旅游人才、技术引进力度,合理开发和保护湖北大别山区的原生态风貌,带动经济发展同时,确保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建立旅游发展持续扶贫机制;(5)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大区域旅游开发合作,借鉴旅游扶贫综合效率较高县(区)先进旅游扶贫经验,充分利用其带动作用,缩小区域间旅游扶贫效率差距,发挥区域旅游扶贫集聚效应。
对旅游扶贫效率分析主要集中在对湖北大别山区这一小范围区域旅游扶贫效率的测度与评价,选取三个时间截面数据对湖北大别山区的时空格局动态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传统DEA模型受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计算结果难免会存在一些偏差。之后对旅游扶贫的研究,应该宏观微观相结合,着力宏观,微观入手,更多关注贫困区人口的现状,从建立阻断返贫体制机制入手,真正做到“脱真贫”和“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