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鹏,徐小莉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新时期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和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和最新信息能力很强,但当前的互联网环境复杂、信息多元、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这种网络形势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状况,很容易影响和波及到高校学生群体。高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辅导员要高度重视、正确对待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监测网络舆情状况,及时引导学生疏导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确保高校的安全稳定和长远发展。
高校网络舆情一般包含发端、扩散、爆发与衰减四个阶段。充分认知和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发展、传播及其演化规律,有助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网络舆情发生之后能够及时、快速、正确、准确、合理地做出一系列反应和疏导。
最新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或者国际事件往往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端。这些网络热点话题和重要事件一般来源于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的原发性话题。舆情开始阶段,这些网络热点话题和重要事件只是少数个别的肤浅认知或情感宣泄,并没有成为舆情主体一致的关注点。
主流媒体及各大门户网站的转发导致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扩散,引发了高校学生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微博及论坛上的自由发言很快导致舆情事件不断升温、不断发酵,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围观讨论学生越来越多,网上网下传播越来越快,传播延伸范围越来越大,网民展开讨论越来越烈,各种观点碰撞和融合所形成的强大舆论场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高校网络舆情爆发主要表现在学生参与的盲目性、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情绪得不到有效疏导。高校回避相关网络舆情事件导致一些谣言迅速传播,从而使学生情绪不理性甚至极端。二是主流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具有权威性的主流传统媒体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二次甚至多次报道提高了该事件的可信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动了网络舆情立体式传播和辐射式扩散。
网上网下逐步消解和释放舆论压力,主流传统媒体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报道减少,关注、点击、回复、跟帖、讨论的学生减少,学生情绪得到缓解并逐渐隐退,原有的高校网络舆情关注量在其他的新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冲击下慢慢减退但并未消失,还会在其它外力因素影响和激发下爆发新一轮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1]。
网络传播聚集性强、发散性强、隐蔽性强,呈现一种散布性的网状传播结构,青年学生群体就是网络传播中的一个个网结,他们随时随处都可发布或传播内容复杂、来源多元、透明公开、突发难控、传播极快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他们随时随处都可在线上线下交流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或校内外突发事件的看法,加大了高校网络舆情控制和引导的难度。青年学生群体之间因为年龄阶段、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文化程度、社会阅历、思维方式大致相当而容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极短时间里汇集的极多的人数和言论导致事态发展难以预料,其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影响面积之大也是难以控制的。
关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诉求,关于经济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关于党和国家时事政治大事,关于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热点,都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可自由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被高校学生所接收。互联网让我们每个人可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QQ等各种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目前高校教育引导机制不健全、教育平台建设严重滞后使整个互联网环境异常复杂多元,高校介入网络舆情引导的难度加大了,同时也很难预料到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当代高校学生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生活节奏加快、就业压力加大、社会竞争加剧,而高校学生知识结构不全、人生阅历不够、问题认识不深,难免会产生一些紧张、焦虑、急躁、不满甚至无所适从等情绪,然后随意地自由地不加思考地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不正确的不成熟的甚至是极端的一些意见、观点、思想和言论。而目前我国还没有有效的措施对这些言论发表者进行监督,也无法制止其他学生去迎合这些非理性的观点,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非常严重的情绪化倾向的特点[2]。
高校爆发出来的网络舆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体现了社会矛盾、民情民意、大众诉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时,除了要处理好引发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本身,还要缓解隐藏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里的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当务之急,要加强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设身处地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行之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走向,要用开明的态度赢得学生信任,不应该将他们置于对立面。
高校网络舆情控制引导的环境、因素和环节都是复杂多变的,我们网络舆情工作人员应该把握和控制这些问题的关键点。高校网络舆情在不同发展阶段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个转化的临界点也就是网络舆情引导的发展关、升华关、持续关。我们可以根据网络舆情不同的发展阶段来选择比较合适的引导方式,牢牢守住网络舆情发展变化的主要关口,使之相对稳定地处在某一发展阶段,进而加速网络舆情的衰减乃至消失,而不是毫无节制地继续扩散、传播和发展下去[3]。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在舆情引导过程中不要单纯关注舆情现状本身,更重要的是关注舆情现状所预示的发展趋势。高校学生正处于身体生理和健康心理的成长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期,所以在舆情引导过程中要把握学生个体特征和群体发展方向。加强高校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及时了解学生的诉求,正确引导和鼓励正向的舆情趋势,及时制止和纠正负向的舆情趋势。
鉴于高校网络舆情控制和引导存在局面难以控制、引导难以介入、舆论易于传播等三个难点,在坚持尊重社会心理、掌握引导重点、把握发展趋势等三个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从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媒介管理、引导规范、事件处置等四个大的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1.提高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素质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现代网络知识和一定的应对处置经验,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巧妙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相关学科理论知识,要与媒体和公众做好充分的沟通,要及时恰当正确地处置突发网络舆情事件,以应对新形势下高校所面临的越来越大的网络舆情压力。一支有思想政治觉悟、有安全大局意识、有实际工作经验、懂网络信息技术、懂信息传播规律、懂舆情处置艺术的高素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是保证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有序开展、网络舆情有效控制引导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2.优化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结构
庞大复杂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体系要求网络舆情工作人员要有很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但网络舆情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与网络舆情工作量不成正比。高校要规范有序地进行网络舆情工作必须设置实际运作的专门机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新型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力逐步加强,高校要想方设法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要引进一批精通网络技术业务的高科技人才充实到专兼职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中来,要组织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精心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新策略新方法新措施,真正占领网络舆情这个重要阵地并有效把握网络舆情发展方向。
3.完善网络舆情工作评价体系
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纳入到学校总体工作评价体系之中,规定工作评价标准,明确工作总体方向,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实效性。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必须调动广大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政工干部等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号召所有教职工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来开展这项工作。如若因为部门、人员或环节配合不好出现一些工作失误,这将会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网络舆情控制和引导效果。制定和完善工作评价标准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网络舆情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也可以广泛调动网络舆情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充分保证网络舆情工作实效性。
1.严格把关网络媒介信息内容
对网络媒介信息内容严格把控至关重要,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应当按照国家法律、道德准则、上级意志、个人立场、受众反馈等,对主流传统媒体或大众论坛的相关信息进行过滤、筛选或取舍,最终决定是否继续或终止信息传递。高校各级舆情管控部门要主动担负起对高校各类网络媒介信息把关责任。一方面,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一个不良信息或者一个谣言在学生中形成的负面影响会给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另一方面,网络信息传播消除了传播组织的权威,为各种有害信息的泛滥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信息把关的难度[4]。所以,各级各类网络舆情管控部门要不断强化阵地意识,切实加强对高校网络媒介的监管,构建网络监管长效机制,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要把常规管理和集中治理有机结合,要把师生自律和网络自律有机结合,坚决消除各种舆论杂音的干扰,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舆情环境。
2.合理设置网络媒介信息进程
主流传统媒体或大众论坛影响高校学生对网络舆情事件重要性的认知往往是通过是否报道、报道多少、报道多长、报道顺序等来决定的,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技巧来设置信息传播进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要努力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积极、主动、巧妙地设置高校工作议程来影响网络媒介信息进程。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网络媒体发展规律,推动高校传统宣传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的深度融合,提升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介信息进程设置及网络舆论引导的能力。定期邀请网络意见领袖就高校网络舆情问题与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将最权威的舆论声音及时传递给广大师生,赢得广大师生的认同和支持。
3.充分发挥意见领袖中介作用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和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在高校师生中具有较强大的影响力。意见领袖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长期的深入接触、独特的人格魅力、超强的演说能力,对广大师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我们要充分吸纳意见领袖的理论成果,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意见领袖既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合理的建议对他人施加影响,也可以对非理性言论起着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创造危机、破坏团结的作用。一要深入了解意见领袖的社会心理和生活状态,及时解决其合理的利益诉求;二要高度重视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三要充分利用网络意见领袖在学生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有效发挥其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四要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等意见领袖进行现身说法,有效发挥其沟通情感、化解矛盾的中介作用。
1.加大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力度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重在舆情爆发前的及时预警,而不是舆情爆发后的被动处理。高校要建立起一整套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体系和工作平台,把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落实到日常。通过日常监测,提前预警网络热点事件的发生,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及时解决网络舆情事件,有效降低高校损失和不良影响。首先,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监测这项日常工作,要成立网络舆情监测专门机构,设置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员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要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工作者和一线教职工的监督作用,落实日常值班制度、带班制度,落实领导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前发现可能产生的舆情热点并及时进行舆论疏导、化解舆论危机。其次,要不断加强技术投入,提高硬件设备质量,升级相关监测软件,大力引进技术人员,壮大舆情监测队伍,缩短舆情监测时间,提高舆情监测效率,提升舆情监测水平。
2.完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制度
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操作业务培训和模拟演练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能够在发生网络危机情况下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并能根据可能引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因素制定出详细的应对措施,而后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之后按照应急预案进行果断处理。高校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来制定本校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其次,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之后,高校要成立由校党委成员组成的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明确应急处理组织机构专班、专人、专地,各部门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及时开展工作,尽全力稳定学生情绪、维护学校声誉、减少师生恐慌、降低学校损失。
3.制定舆情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要设立高校网络舆情实时监测机构,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对网络信息展开实时监测、调查分析,密切关注跟踪重要信息,正确掌握舆情具体情况,科学分析舆情发展态势,及时报告舆情最新动态。要构建合理规范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熟练运用事先防范、事中跟踪和事后补救的各项有效措施。要建立常态化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不断加大技术和力量投入,制定舆情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减少因其突发性和严重性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舆情突发事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和全面把握,要在舆情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迅速全面有效地加大监测力度,保证事件发生过程中能够有大量的实时的全面的真实的安全的可靠的信息资讯被提交到最高决策层。
4.加强舆情处理职能部门沟通
很多高校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缺乏实践经验,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高校与新闻媒体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工作配合得也不够密切。实际上,很多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也了解得十分全面和透彻。高校必须要加强与这些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学习、借鉴这些部门的工作经验并不断地进行实践和联动,从而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人员处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当然,高校还要注意加强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协作,尤其是在发生了重大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之后,更需要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团结协作、相互协调、步调一致,绝对不能出现相互拆台的情况。
5.做好舆情突发事件善后处理
要切实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高校处理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后应第一时间如实发布事件处理情况和结果,积极主动引导广大师生尽快摆脱消解负面情绪,尽快恢复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使广大师生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秩序和节奏,继续监控事后校内广大师生和校外有关人员对事件的反应和评论,防止舆情事件出现反复或反弹。高校要认真分析舆情突发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总结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关于舆论走向引导、学生诉求解决、话语矛盾化解、安全隐患排解、负面影响消除等方面的经验,吸取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教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和工作体系。
1.坚持网络舆情事件处置原则
首先,坚持公众利益至上原则。高校有责任有义务保证广大师生的知情权、财产权等实际利益和诉求。高校广大师生都希望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真相。庞大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使各种流言蜚语和虚假信息充斥着广大师生的耳目,如果高校采取热门事件冷处理、冷门事件不处理的态度,担心自身利益和责任追究干脆闭口不谈,不愿意把事件真相和处理结果告诉广大师生,那么广大师生就会到互联网上去寻找答案。其次,遵循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中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事件爆发后保证整体利益不受损害,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把网络舆情问题发生的第一责任人追究到具体的个人或部门,而千万不能让整个学校来背包袱、担责任,从而把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各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再次,掌握对外发布信息主动权原则。任何突发事件发生后一定要掌握对外发布第一信息的主动权,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并进行网络评论,抢占舆论制高点和话语权,抢占先机首创首发首播,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资源,与其被动说不如主动说,与其延迟说不如提早说,与其别人说不如自己说,与其外行说不如内行说,否则等到最后公布真相时就无法控制[5]。
2.把握网络舆情事件处置要点
首先,坚持时效性和科学性相结合。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拖下去会错过危机处置的最佳时机,这种做法不可取;反之,在没有调查分析的情况下急于公布事件原因以控制舆情扩散,这种方式也不可取。网络热点事件发生后,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是“快报事实慎报原因”,这既注重了主动回应的时效性,又注重了回应方式的科学性。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适时披露事件处理情况,保证事件处置公正透明,目前尚不能回答的问题要说明“这个问题正在调查研究,暂时还不能回答”,切不可未经调查研究妄下结论。其次,正确分辨理性与非理性意见。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鱼龙混杂,理性与非理性舆情意见真假难辨。舆情事件发生后,观点占主导地位的或被支持的会越发越大胆,而另一方观点越发越孤立越沉默。所以,舆论呼声高的观点不一定是师生真正支持的,网络上未出现的观点往往还是广大师生的真正意见,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理性分析这些舆论观点哪些是代表真正的民意。再次,务实处置与合理回应。“热回复冷处理”现象在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普遍存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的多,后期实质性跟进的少。只有认真务实地去处置事件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做法,才能赢得广大师生的信任和支持[5]。我们要利用高校主流传统媒体回应网络舆情事件及处理情况,还要有效发挥自媒体当中舆论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来正确引导高校师生的意见和情绪。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对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和推动学校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必须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保持清醒的认识,通过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来正确应对和处理可能发生的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和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和实时监测,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反应速度和处置效果,确保高校安全稳定和长治久安,保证高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和运转,推动高校各项事业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