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与演唱风格分析
——以《卖布谣》为例

2021-01-15 07:50孔德小雅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赵元任和弦小节

孔德小雅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在创作歌曲作品时,将中国五声化与西方的大小调式相结合,既固守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创造了新音乐的开端,为我国的现代艺术歌曲打下了牢固基础。基于此,对于赵元任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与创作特征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赵元任及其音乐作品

1892年,赵元任在天津紫竹林出生,其父是清朝举人,善于吹笛;母亲擅长昆曲,工于诗词,多才多艺。在家庭的熏陶与影响下,赵元任深刻地体悟领会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也为其后续的事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幼年的赵元任就展现出了较强的语言天赋,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类方言,在校期间赵元任始终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具有较高的德语、英语水平,他的英文教师经常将其带到家中,也是从此时开始,赵元任开始接受声乐演唱、钢琴演奏等西方音乐模式。赵元任在1909年以公费留学方式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主修课程为数学,兼修课程为物理、音乐,他的作曲老师是约翰,和声与钢琴教师是托尔斯;随后他又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哲学,并辅修音乐;在美留学期间,赵元任系统地学习了声乐、钢琴、作曲、声学等音乐基础学科并获得博士学位[1]。

1925年,赵元任担任清华大学导师,承担了普通语言学、西洋乐鉴赏、中国乐谱乐调、物理学、数学、中国音韵学等多种课程的教学任务,与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并称四大国学导师。我国著名学者苏金智曾这样评价赵元任:他拥有物理学家与哲学家的思维,文学家的才气,音乐家的耳朵,哲学家的头脑。

赵元任在声乐领域有着非凡成就,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歌曲集主要有《赵元任歌曲集》《行知歌曲集》《民众教育歌曲集》《儿童节歌曲集》《新诗歌集》。与此同时,赵元任还创作了6首器乐小品、19首编配民歌、24首合唱歌曲,其代表作品包括《卖布谣》《听雨》《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芜湖三月一十八》。

二、 赵元任的《新诗歌集》

《卖布谣》被收录在《新诗歌集》当中,该诗歌集由序、谱头语、简谱、正谱、读音、字音表、注释等部分共同构成,是首次将音乐与新诗歌融合的大胆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艺术效果。1928年,该诗歌集出版,收录了赵元任的众多艺术歌曲。诗歌集中涵盖了14首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采用五四时期的新思想,以及对新事物的发现、将旧诗格律打破的白话诗。这场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推动了各类社团组织的蓬勃发展;这股新的文化思潮也促使国内的艺术歌曲得到了飞速发展,赵元任也受到了爱国运动启发。当时,国内工人阶级受到封建军阀统治阶级压迫,生活十分困苦,代表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觉醒的爱国文化运动被五四运动推上了高潮。

青年文化学者们纷纷加入了新学思潮当中,新文化运动显著的特点在于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特别是在新诗歌领域。大批的核心文化人物如胡适、徐志摩、刘半农等诗人开始创作白话新诗。作为拥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赵元任成为了“五四”运动所提科学、民主精神的响应者,极力支持白话诗的发展。因此,赵元任在歌曲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刘大白、胡适、徐志摩、刘半农等人的诗词进行谱曲。赵元任的音乐作品鲜明地体现出“五四”的“科学和民主”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新诗歌集》也展现了时代的特征以及当时底层人民的生活缩影。

《新诗歌集》是近现代首部融合中西方音乐元素的歌曲集,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民族调式五声音阶为基础。《新诗歌集》分别采取五线谱、简谱两种方法记谱。《新诗歌集》中每篇作品所绘制的五线谱都详细标记了旋律到伴奏的各个音乐术语,确保作品的演唱者、伴奏者可以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实际思想意图。当时,国内还未普及五线谱,赵元任又将诗歌集中的作品制成简谱,便于作品的推广。与此同时,诗歌集中的大量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例如《卖布谣》借助完美的和声属性向外界传递了劳动人民遭受封建压迫以及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境,借助和声转换,将卖布家庭劳动者无奈、悲苦的情景转为中国大地上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痛恨;借助独特乐曲特点展现了词中对象的哀怨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劳苦人民,诸如织布家庭被资本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剥削的怜悯。

三、《卖布谣》的创作背景

赵元任在1922年创作了代表作《卖布谣》,该作品的词作者为刘大白,是著名的白话诗歌创作的引领者。《卖布谣》借助朴实无华的歌词,描述了国内劳动人民悲苦艰辛的生活,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市场倾销行为进行控诉,描绘了国内各地区农村经济受到外国商品冲击以至于破产的惨烈景象,表达了作者同情农村底层劳动人民之情。《卖布谣》的整体架构短小精悍,主要依托江苏无锡方言,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歌曲的旋律蓝本为吟诵基调,节拍模式为四五拍,极具独创性。对此,赵元任曾解释到,在中国音乐理论历史上,并未明确音乐的节拍模式,但是大部分的四字韵文多采用五拍子模式;因此,《卖布谣》的节拍模式并不稀奇,借用的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节拍模式[2]。

《卖布谣》是复乐段结构,乐调为E大调,节拍模式为四五拍子,主体简练,语言朴素,分解在组合弦上进行演奏,好像不停转动的织布机一样。《卖布谣》的a段部分共涵盖了八个音乐小节,又可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小节,主要展现了家庭中,哥哥卖布、嫂嫂织布的情景;第二部分为后四个小节,哥哥卖布、嫂嫂织布、弟弟破裤、无布补裤,展现了尽管哥哥在卖布,嫂嫂在织布,但是家中弟弟的裤子破了,一家人却舍不得用布料进行缝补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农村地区艰辛的生活条件。作者借助歌曲描绘了中国劳动人民家庭艰难度日的景象,以点带面,反映了当时国内劳动人民艰难的生计状况。《卖布谣》的音乐从E大调逐步开始进入,其速度为快板,整体乐段的基础是中国的五声音阶,乐段中多次借助六级乐,丰富了乐段的风格特点,增添了民族风情。《卖布谣》的歌曲旋律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借助均衡的伴奏,如钢琴伴奏贯穿乐曲的整个乐段,但并未设置较大的音域跨度,也使得演唱者很容易对乐曲进行把握[3]。

《卖布谣》的第一部分涵盖了十一个小节,其中前四小节为哥哥卖布、嫂嫂织布、有谁买布、村里财主,这表明哥哥嫂嫂在织布、卖布过程中,受到了村内地主的压迫与剥削。第二部分共八个小节,与前期的乐曲有较大的变化,洋布细、土布粗、财主欢喜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哥哥嫂嫂饿倒了,这表明资本主义将大量洋货倾销在国内的农村市场,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受到了重创;哥哥嫂嫂的土布没有销路的现象,正是这种悲惨情境中的一角[4]。赵元任在创作b段音乐时,通过变化和再现a段的主要曲段,使得音乐跟随歌词的情感变化而不断发展;到洋布便宜这一小节时,使用西洋的和声小调替代原有的E大调,陡然转变了旋律风格;到了财主欢喜这一小节时,又从c和声小调转为b大调,这种极具特色的运用方法,增加了歌曲的特色。赵元任解释,由于歌词中涉及到洋货,因此,在音乐合成方面也需要音乐洋货来配合。

四、《卖布谣》的创作特征

(一)诗歌与旋律的融合特征

作为不同的艺术载体,诗歌与旋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赵元任认为旋律与歌词在结合过程中会出现矛盾冲突,但两者在结合后也能够互相补充、互相推进、互相影响,进而融合各自的特征,继续展现美妙独特的艺术效果,在新的审美领域、艺术价值领域给人以不同的观感。因此,赵元任在研究音乐创作理论时,将音乐与语言的吟诵方式、音域高低相结合,使得旋律紧密配合歌词;借助歌词语言的不同读音,进一步将音乐与歌词进行融合。赵元任的艺术作品透过旋律表达作品情感,透过歌词向外界阐述作品意义。

例如,在《卖布谣》中,哥哥卖布、嫂嫂织布、卖布买米、有米下肚、哥哥卖布、嫂嫂卖布、有谁买布、村内地主。在上文歌词中,赵元任借助下肚、买米、卖布等在语音方面相似的歌词,与乐曲旋律互相衬托,进一步表达了自身情感。赵元任还将语言学思维以及自身渊博的知识应用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例如,他在融合旋律与歌词时,用平音吟诵平音字,用变音吟诵仄声字,平仄相连、仄高平低,辅助装饰音,增强了旋律与诗歌的融合性,在歌曲的吟诵过程中,音韵清晰,将生动淳朴的音符透过歌词语调,自然而然地向外界表露出来。

(二)和声与曲调特征

《卖布谣》是新诗歌集中的歌曲,赵元任在自序中指出,每个民族的音乐除了部分与世界共通的要素之外,必然存在显著的自身特点。因此,应大力探索中国派曲调,将西方五声音阶与中国和声作为基础,开拓音乐创作思想。《卖布谣》是单二部曲式,以降E大调为主,其中第一部分为二至九小节,第二部分为十至二十小节,该作品的节拍模式为混合拍子,更强调语言感与歌词的相对一致性。《卖布谣》的大小调为横向旋律五声化,不含有fa、si;乐曲的纵向和声充分展现了时代风格,借助旋律与伴奏凸显了音乐的整体风格[5]。《卖布谣》使用五声化的大小调作为基础,拥有明确的音乐风格,而整体依然采取主和弦属和弦,部分歌词从第二部分的十五小节开始转变为三个字,改变了整体的律动感。《卖布谣》的第一段平铺直叙,就新的乐曲因素添加到第二段并借助音调调性的转变,改变整体乐曲的调式化。从第十七小节开始,《卖布谣》还原了si、ha,而到了第十八小节,依然保持原有的la发音,将si降半音,进而两次转换乐曲的调性,使用c旋律小调替代了乐曲原有的曲调;在c旋律小调进行了五拍后,又再次转回到原有的降b大调上。与此同时,《卖布谣》在和声方面采取了降E大调的属和弦,c旋律小调的下属七和弦、主和弦、属和弦、六级七和弦、属七和弦,仅仅在两个小节的乐曲旋律中,作者便采取了极为丰富的和弦调式,扩充了音乐内部空间,充分增加了音乐张力,展现出作者对于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感,大大增强了《卖布谣》的情感色彩。作品借助完美的和声属性向外界传递了劳动人民的封建式的压迫以及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境,借助和声转换,将卖布家庭劳动者无奈、悲苦的情景转为中国大地上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痛恨。

(三)钢琴伴奏

赵元任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所采用的钢琴伴奏具有重要作用,他用作品中的诗歌、旋律演译了作品的艺术形象。赵元任在创作艺术歌曲时,极为注重音型与伴奏织体,他结合艺术歌曲的音乐主题,选取合适的节奏音型与伴奏织体形式,运用极具契合度的伴奏织体,展现音乐主题,使得音型与伴奏极为贴合作品的音乐形象;通过渲染气氛,烘托意境,增强艺术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卖布谣》的词作者是刘大白,其作品的创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舒伯特的西方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将民族传统元素融入其中,使用江苏无锡方言创作出该作品。尽管《卖布谣》只有二十一小节,但却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与真挚的情感;在音乐《卖布谣》的前两小节中,作者借用快板速度贯穿全曲;《卖布谣》的伴奏音型主要为分解和弦,极具流动性且线条优美,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织布车在持续运转的声音。赵元任将连续四分音符作为伴奏音型,紧密衔接每个音符的拍子。乐曲的旋律从第三小节开始进入,在下方三度与右手伴奏叠置,与左手伴奏织体互相推进、互相呼应、错落有致,进一步彰显了《卖布谣》的音乐特色。在歌曲结尾,作者在旋律的基础上对伴奏声部进行了扩充,采用上行音阶式调整乐曲的整体走向。相比于右手伴奏,作者使左手伴奏反向行进,扩充拉宽了乐曲的音响,使其高低交织,展现了词中对象的哀怨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劳苦人民,诸如织布家庭被资本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剥削的怜悯。

五、演唱风格

(一)把握作品韵味

作者在创作《卖布谣》时,带有一定的乡土意识,受到方言语调以及家乡古诗吟诵曲调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地域民俗元素的融入。赵元任在选择节拍模式时,使用了不常见的四五拍子,而四五拍子在《卖布谣》作品中体现为四二拍子与四三拍子的结合。在作品的大部分小节中,每句歌词只有四个字,而在演唱最后一个字时,会占用两个拍子的时间。这种特殊的节拍感借助前紧后松,展现了底层劳苦人民在劳作时,由于内心苦闷而产生的叹息呻吟之感。赵元任在处理旋律细节时,也充分考虑到语调、字音的音乐作品的实际影响,在作品中加入哥哥嫂嫂,充分利用语音特点,装饰歌词,进一步强化了语调下滑的韵味。

(二)控制作品情绪

我国五四时期的歌曲以及艺术作品大多会展现出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希望与担忧,以及对于底层劳苦大众人民的怜悯、同情。绝大多数的艺术作品情绪较为低沉,但也富有报国热情。在《卖布谣》中,作者注重把握乐曲的速度,使用分解和弦作为伴奏,织体的整体节奏较为简单,并未出现明确的强弱标记。在《卖布谣》的第十小节,作者引用poco rit的速度进行标记,在下一小节又迅速借助a tempo稳定了作品的行进速度;在第二部分的第十八小节,作者借助rit减缓了乐曲的行进速度,但是在随后的小节中再次引用a tempo。赵元任在创作乐曲节奏时,注重对整体节奏的精确把控,使用四分音符音型与大浮点节奏型,牢牢地掌控作品的整体速度,这使得作品在表达情绪时并未产生较大起伏,而是始终以稳定、平和的速度行进。

六、结语

综上所述,赵元任在《卖布谣》的创作过程中,完美融合旋律与诗歌的特点,准确把握作品的情绪、韵味与和声特点,并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生涯中的重要特点。演唱人员在对赵元任艺术作品进行演唱时,要充分把握住诗意化的乐境,准确掌握歌词读音,深入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

猜你喜欢
赵元任和弦小节
赵元任钢琴音乐创作和语言音调的融合探析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店员嘲笑赵元任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领导者的威信
快把我哥带走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的多彩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