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晓,梅 勇
(1.湖北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2.湖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近年来,在国家、湖北省地方政府、在鄂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来鄂留学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来鄂留学研究生总量迅速扩张,博士生占比逐年提高,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率总体上升,学科专业分布更趋合理。但与北京、上海、江苏等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省市相比,来鄂留学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总量在全国占比逐年下降。第二,来鄂留学研究生院校和奖学金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7所部属院校,而省(市)属院校招生人数少,奖助力度小。这种院校分布和资源分配极不平衡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在鄂高校特别是省(市)属院校留学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培养质量的提升。第三,招生资助渠道比较单一,对中国政府奖学金依赖程度较高,自费生比例偏低。如何拓展资助渠道,提高自身吸引力,扩大自费生比例将是在鄂高校留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第四,虽然来鄂留学研究生洲际、国别来源趋向多元化,但是生源仍以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为主,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学生专业基础普遍薄弱。生源质量不高给后续的研究生培养和毕业带来诸多挑战。第五,管理、培养模式滞后,特别是网站建设不完善,全英文项目和课程数量有限,激励机制不健全,导师招生积极性不高等。
针对以上问题,应面对现实,着眼长远,谨慎谋划,积极应对,充分发挥政府和高校两方面作用,推动来鄂留学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
1.加强招生平台建设。在鄂高校应加强网站宣传力度,完善留学生招生网页信息,使其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方便查询。导师信息缺失或者不完整是来鄂留学招生网站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有效的招生信息应包括公开所有导师除个人信息以外的教学科研信息以及教师自身的学术成长经历,如本硕博毕业学校、所学专业、参与课题、发表文章、担任职位、研究领域、辅导过的外籍学生、外籍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1],及其招生名额、授课语言、联系方式等。
2.积极组织、参加教育展会。组织与参加教育展会也是吸引优质海外生源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需要省厅“搭台”,高校“唱戏”,即湖北省教育厅要积极组织、举办湖北高校国际教育展会,邀请国外教育中介机构、各合作院校以及外国驻华使领馆来鄂参加;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积极宣传和推介各自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扩大湖北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湖北省教育厅2018年在武汉和宜昌两地举办了“湖北--南亚高校校长论坛”[2],2019年组织了“湖北--日本关西地区教育对话会”[3],这些展会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国际合作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在鄂高校可组团也可单独参与国外举办的知名教育展会,走出国门,与留学生面对面交流,招收更多优质、高层次的外国留学生。
3.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广告效应。校友的宣传和介绍是潜在来华留学研究生获得留学信息、选择留学城市、决定留学院校的重要途径。“来华留学研究生是各自国家的优秀生源,他们在华攻读学位,掌握着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未来他们中很多人将会成为各行各业的‘卓越人才’和‘精英人才’,有些甚至会成为‘未来领袖’,还有一些会成为世界关键行业领导者”。[4]如哈萨克斯坦前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是武汉大学1989级杰出校友。优秀的国际校友是“中国故事”和湖北高等教育的传播大使,具有极好的广告效应。因此,在鄂高校应建立国际校友联系平台,收集本校留学生校友信息,做好毕业校友的跟踪联系,激发其母校情结,扩大对母校的广告宣传。
1.高校联合培养。目前,来鄂留学研究生主要集中在7所部属院校,这种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来鄂留学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因此,应当在继续巩固与发扬部属院校优势的基础上,増强省内高校凝聚力,积极探索高校联合培养模式,按专业与学科招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研究生,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逐渐形成合力,创造“1+1>2”的效果,使更多的高校、更多的学科参与到来鄂留学研究生教育当中,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来鄂留学研究生教育品牌,从而提升湖北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同时扩大省属高校的国际知名度,逐步改善来鄂留学研究生院校分布不平衡的现状。[5]62
2.中外联合培养。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实行中外联合培养是促进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有力措施。已有在鄂高校与国外知名大学进行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如华中科技大学与法国肯吉商学院联合培养管理硕士,华中师范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旅游与环境硕士项目,武汉大学与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合作举办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武汉纺织大学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等。
此外,海外办学,设立海外分校是高校拓展办学空间,实施中外联合培养的新路径。“截至2019年,5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协议。境外研究生培养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若干所高校走出国门到海外创办分校,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达260多个。”[6]湖北省在海外办学上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2017年武汉大学与泰国东方大学和泰国科技部地理空间信息与技术发展署联合举办SCGI双硕士项目;2019年,该校在意大利与罗马大学联合举办汉语言文学专业双硕士项目。[7]因此,更多在鄂高校应加入到海外办学的行列中,探索设立海外分校的可行性,输出本校优势特色专业、课程,提升本校国际知名度。
奖学金对来华留学的引领作用非常明显,中央、湖北省两级政府应加大对省属高校的资助力度,改善院校分布和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过于集中的现状,促进来鄂留学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作为我国教育大省,除教育部部属院校外,省属高校的整体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也较高,且各具特色,其中许多高校完全可以胜任接受外国留学研究生的工作。”[8]比如,湖北大学材料科学、化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长江大学现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湖北工业大学的“绿色工业”学科群,武汉纺织大学的“现代纺织技术”与“时尚创意文化”等均为湖北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但是这些院校的在读留学研究生数量仅为百人上下,明显与其实力不符。
在鄂省属院校的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率远低于在鄂部属院校;而湖北省政府奖学金资助额度不高,且覆盖率较低。因此,从中央到湖北省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有优势特色学科、综合实力较强的省属院校的资助力度,提高各类政府奖学金的覆盖率和生均拨款额度,以吸引更多的国际研究生就读省属地方院校,促进全省均衡发展。
在鄂留学研究生资助渠道单一,对中国政府奖学金依赖程度较高,然而,中国政府奖学金在鄂资助率未来或有下降趋势。各高校应提前谋划,增加投入,积极开拓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形成以“中央政府奖学金为主导,地方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专项奖学金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留学研究生奖学金制度”[5]61。
第一,高校应加大投入,设立各种形式的校级留学研究生奖学金,如校长奖学金、新生奖学金、博士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此外,还要鼓励各培养学院和研究生导师对自费留学生进行配套资助。
第二,鼓励合作企业或知名校友冠名捐赠,设立留学研究生专项奖学金。比如清华大学苏世明学者项目,该项目以捐赠的模式筹集发展基金,每年全额资助200名来自世界各地学生在清华大学攻读管理学硕士学位。[9]然而,笔者浏览在鄂高校招生网页奖学金板块,发现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设立校友奖学金外,未见其他高校设立企业或个人冠名专项奖学金。
第三,加强奖学金科学管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向博士生及选择本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学生倾斜,吸引高质量、高层次的留学生,并扩大优势学科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打破奖学金终身制,实行年审和退出机制,避免给予来华留学研究生“超国民”待遇,鼓励其努力学习,提高培养质量。
第四,除各类奖学金外,各高校还可设立助学金、助研金、勤工俭学岗位等,鼓励留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1.提高师资水平,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师资国际化水平,主要包括教师专业水平、语言水平和教学水平。高校应坚持“本土培育和海外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尽力整合全校资源,选派具有海外学历背景或工作经历,能熟练运用英语与留学生进行日常交流,并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教师担任留学研究生的导师和教学工作,培育一支高水平的本土国际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选聘优秀人才以兼职等形式来鄂任教,积极尝试“国际优秀学术团队的整体引进,设立流动特聘教师岗位,用于聘请国外及境外杰出学者来校学术休假、讲学授课、指导研究生,使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动态前沿并进行学术交流”[10]。
2.完善课程体系,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鄂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集中力量重点、优先打造本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全英文课程体系,因为这些学科基础好、实力强、师资雄厚,留学研究生规模相对较大,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二是打破院系架构,建立一级学科、交叉性学科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各院英文课程,扩大选课范围,这是短期内缓解英文课程不足,扩展学生专业知识架构,同时减轻院系开课压力的有效措施。三是打破院校格局,由教育厅牵头成立“来鄂留学研究生教育联盟”,探索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引导和激励高校在已有英文授课课程的基础上,按照同一门类相近学科进行专业课程优化组合,建成全英文授课专业项目和优质课程模块,通过网络平台,将这些英语授课课程与省内高校共享。[11]
3.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导师的积极性。在留学研究生的培养中,导师是关键。然而,生源质量不理想,全英文授课与指导耗时费力,加之激励措施的缺失,导致研究生导师招收留学生积极性不足。为激发导师积极性,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赋予研究生导师更大的招生自主权,以选拔专业基础较好,有科研潜力的留学研究生;另一方面,将留学研究生培养和教学与教师业绩和职称晋升挂钩,给予留学研究生导师双倍业绩津贴,提高英文/双语授课课酬,增加研究生导师出国研修、交流机会,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职称晋升等。
4.推行“趋同化”管理与“差别化”培养相结合的管培模式。所谓“趋同化”管理,即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上保证来华留学研究生与中国学生一致,同时“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上,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与中国学生相同的学习条件与服务,推进中外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各方面的融合,促进校园文化的国际化”[12]。同时,考虑到来华留学研究生在汉语言水平、专业基础、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不同,各高校应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个别指导与分类、分层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满足留学研究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特点和需求。[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