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婧
(云南民族大学教务处,昆明 650500)
族际间的相互交往是各民族之间接触、交流和往来的一种形式。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及民族内部的交往程度往往与该民族所从事的生计方式类型密切相关,生计方式类型会影响到该民族日常生活及族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及宗教信仰等。在香格里拉旅游业尚未发展以前,当地藏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松茸采集等生计方式,大部分时间都在劳作,由于接触人群的有限,藏族交友以亲缘性社会交往和地缘性社会交往为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藏族生计方式的转型,藏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及交友方式在亲缘性社会交往和地缘性社会交往的基础上,业缘性社会交往成为藏族新的社会交往模式,族际交往的改变又进一步影响了藏族族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国外多民族国家的族际关系理论主要包括:“文化熔炉”“多元主义”“族群边界”“文明冲突”等四个方面。Robert E.Park是国外最早研究移民与民族关系的著名社会学家,他认为由于移民的出现使不同民族之间广泛的接触成为可能,而广泛的接触又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基础[1];Milton M .Gorton在此基础上将同化的过程细划分成七个等级,并提出了测量民族融合程度的七项指标:文化层次、社会组织框架、种族观念、族际通婚、种族歧视的消除、族群歧视行为的消除以及价值观和权力冲突的消除,他指出族际通婚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个关键性时期,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弗里德里克巴斯的族群边界理论为族群讨论注入了新机,他指出:不同的族群属于认定的范畴,区别不同族群主要是看其边界,这种边界不是地理边界而主要是指社会边界,在资源竞争过程中,一个族群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特征,来限定我群的边界以排除其他族群[3]。
国内民族关系史研究开启了族际交往研究的宏阔视阈。费孝通系统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4];刘先照论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特征及趋势[5];马戎以内蒙古赤峰地区开展的专题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影响赤峰农村牧区族际通婚的因素,并指出农村汉族和牧区蒙古族在各自传统居住地区“上嫁”中处于有利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造成族际通婚中“上嫁”现象的主要原因[6];马戎还深入分析了拉萨市区汉藏居民之间的社会交往条件、族际交往状况以及影响族际交往的因素[6];徐黎丽深入分析了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民族认同意识对民族交往的影响[7];汤夺先、高永久认为城市化进程中族际交往的广泛性使民族关系更具敏感性、隐蔽性、复杂性。[8]
综上,国外学者对族际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实证研究,为我们客观准确地描述我国族际交往和民族关系的现实状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国内学界对我国各少数民族之间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族际交往与互动的实证研究关注度不够,特别是在市场化、城镇化进程中藏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族际交往的现实案例就更少。
根据实地调查及访谈,我们了解到生计转型中香格里拉藏族族际交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香格里拉旅游业发展以后,源源不断的游客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当地藏族交友范围。社会学家P.Blau提出,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频繁互动不利于社会整合,而只有不同群体的个体之间的互动才有助于社会整合。生计方式转型以后的藏族与其他各民族群体互动频繁,交往密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藏族需要将交往人群范围不断拓展,人脉是维持生计的重要条件。根据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在旅游业的推动下,生计方式转型的藏族生存发展空间得到很大的拓展,交往范围由“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业缘关系成为了继亲缘性社会交往、地缘性社会交往之外的重要的交往关系。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全国各地交往与联系日益加强之势,香格里拉地区也有很多藏族到外地求学、打工、做生意,交友的范围和老一辈藏族相比,已有了很大的突破。
案例1:据当地阿丫“藏族家访”的老板说,他家跟接近50个旅行社,近200个导游有合作关系。导游和藏族家访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业缘关系。在旅游旺季,每天每家“藏族家访”的接待量大致在150人次到200人次之间,每年接待游客人数大约在50万人次以上。生计方式转型后从事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藏族,有大量的机会与国内外游客接触交流,交友范围得到很大的拓展。尽管接触的时间非常有限,但这样的交流机会对藏族族际交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报告人:鲁茸顿珠,藏族)。
案例2:松茸产业在香格里拉地区也是发展较好的特色产业。据扎西讲,他家做生意已经有10多年了,一开始只是简单从村民手里收购松茸再拿到市场转卖,后来在香格里拉松茸批发市场里租了一间商铺,专门收购批发松茸。现在每天都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打交道。除了在店里销售外,还用微信在网络上进行销售,客户遍布全国各地,网络销售进一步拓展了他家的松茸销售渠道。每当收到高品质松茸时,他就发布在微信朋友圈里,一般都会有客户进行询价并交易。每年松茸上市的旺季里,除了店里正常的销售以外,他每天通过微信也可以卖出15~30千克左右的松茸,通过手机微信平台销售松茸的过程,其实也是他交友圈扩大的过程。总之,随着生计方式的转型,藏族的交友人群和范围已经大大拓展,并借助网络、手机等通讯设备及平台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报告人:扎西,解放村,藏族)。
案例3:生计方式转型以后,藏族接触人群明显改变了,思想意识也明显发生转变。以前接触的就是附近的居民,在旅游业开发以后,接触的有可能是外地人,甚至是外国人。与外界接触程度发生改变。以前在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会考虑的是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比如说:本地人发生矛盾时会团结一致对外。旅游业发展以后,眼界开阔了,有大局意识,族际间交往更注重经济利益关系,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有淡化趋势。现在如果有冲突矛盾,首先考虑的是事业、经济利益、维护稳定等。如我们当地藏族导游带的团,如果有本族不务正业的人来找茬,他肯定首先会考虑维护游客的利益,而不是本族人的利益(报告人:索南嘉措,藏族)。
随着藏族族际交往范围的扩大,除了日常相处的乡里邻居之外,藏族接触的人群有扩大及复杂化的趋势。以往交友形式和范围较为单一,多为邻里之间的礼尚往来,现在交友方式多样化,藏族不仅有当地的朋友,也有很多外地和国外的朋友。以前藏族交友多表现在一起喝青稞酒、喝酥油茶,聊天、跳锅庄舞,开茶会歌。传统乡里人际交往方式主要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为主,聊天、唠嗑是藏族每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于生活环境相对闭塞,聊天、唠嗑也是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现在生活节奏变快了,除了传统的交友方式外,又加入了一些现代化气息。不常见面的朋友之间更习惯用手机等现代通讯手段来联系,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也就联络了彼此之间的友谊。综上,传统的交友方式以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为主;现代的交友方式以网络通讯为中介的交流沟通为主。据调查,很多藏族都表示,自从有了手机,更习惯打电话进行沟通,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除了打电话,通过微信聊天或者拨打语音通话也是常用的交流方式。特别是年轻人,使用手机的时间更多和频率更高。当谈及传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方式与手机交流方式的优劣时,受访藏族表示,通过手机的沟通交流更快捷方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往范围更广,交流效率更高。但是,有些场合和事宜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较为合适。人们常说,见面三分情,有些重要的事情,还是需要当面沟通,效果更好。所以,很多藏族还是觉得应当视具体情况来选用不同的交流方式。
香格里拉藏族历来都有互帮互助的传统。这种互帮互助不仅仅是本民族内部,也包括族际之间。在乡村,人情往来是各家各户日常开销的主要方面,每年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在访谈中,被访藏族说他也记不清自己到底送出过多少礼金,但是家里如果有红白事的时,也会收到村里其他人回赠的礼金,而且随着交友范围的扩大,藏族与外族朋友、外地朋友也有很多。当问到对外地朋友的红事或者白事如何时,大多藏族都表示会通过微信转账及发红包的方式来表达祝贺或者问候,挂礼的金额会根据朋友的亲疏程度来决定,从一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案例4:老一辈藏族和青年一代的藏族的交友方式变化很大,我爷爷那一辈的交友人群是非常简单的,他们的朋友一般都是周围的邻居,很少有跨区域和外族的朋友,朋友较少。到我父亲这一辈交友的人群又有新的变化。父亲在年轻时是开货车的,去过很多地方,接触的人也比较也多,所以和爷爷那一辈相比,我父亲的交友圈就扩大很多,在思想上和范围上都很大突破。随着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发展,交友对象已经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和影响。到了我们这一辈,我们的交友范围就更广了,交友方式也更新颖。除了周围和学校认识的朋友,还有很多朋友是通过QQ、微信认识的,到了大学以后,认识和接触的人更多,交友的选择面更广。总之,比起我爷爷和父亲那一辈,我们的族际交友范围更广了(报道人:扎巴江参,尼史村人,藏族,21岁)。
案例5:问:老一辈藏族和青年一代藏族在接待朋友方面,有没有什么区别?答:藏族长辈更拘束一些,更注重交往的礼节和礼仪。到藏族家里去做客,老一辈人会给客人献哈达。黄色一般献给活佛、僧人、喇嘛及比较尊贵的客人;白色一般献给朋友,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老一辈藏族在有尊贵的客人到来时,会杀牛、羊、猪等来招待客人,青年一代接待朋友可能会在家里吃饭,也可能到外面的饭店吃饭。杀牛、杀猪这些风俗都简化了,更随意一些。问:现在藏族结婚的仪式有哪些?答:结婚当天,双方家长都会来,在老一辈人的主持下,会有一个交接仪式。女方父母会交代出嫁的女儿要孝顺老人,要努力地干活。男方家长也会交代儿子要善待媳妇。这个仪式已经简化很多。在嫁娶迎亲时,老一辈更喜欢用马,全部迎亲的人都穿着藏服,场面很壮观。藏族婚事挂礼相比丧事高很多,非常隆重,晚上一直跳锅庄。(报道人:卓玛央宗,藏族,24岁)。
近年来随着香格里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外来流动人口到当地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当地藏族生计方式发生转型以后,藏族与外来各民族流动人口交往互动的频率也大大增加了。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地藏族及各民族居民人口、周边农村人口及外来流动人口共同组成了香格里拉当地旅游从业人员大军。据不完全统计,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现有旅游从业人员2000余人,除了当地的藏族之外,还有大量本地及外来的汉族、纳西族、白族等。从前期调查的情况看,藏族同事民族结构主要以藏、汉、纳西、白等民族居多,而回、傈僳、彝、苗、普米等民族则相对较少,藏族同事民族结构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案例6:问:老家是哪里的?是什么民族?到这个建材市场多久了?答:老家是四川甘孜的,我是汉族。我到这个建材市场两年多了吧。问:请问您清楚这个建材市场里大部分店主都来自哪里吗?你们都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到这里开店/打工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从业圈子?答:这个建材市场做生意的大多数都是福建的,湖南、四川的也多,福建和湖南都基本上是亲朋好友把他们介绍过来的,我们四川人比较敢闯,很多都是自己过来的,而且四川离这里也近,所以来做生意的人也很多的。问:您对这个建材市场各个店主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评价?答:店主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好的,我们都经常来往。(报道人:仁安建材城 升达林业老板 主营木地板 李老板 34岁)。
根据案例6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在建塘镇建材市场经营地板的多来自四川地区,他们大多是由亲朋好友和老乡介绍到香格里拉建塘镇从事建材销售行业的,形成“老乡带老乡”“朋友带朋友”以地缘关系和朋友关系为依托的“五金、地板行业圈”。再进一步分析该行业圈形成的原因。首先,四川与香格里拉地缘相邻,他们到建塘镇做生意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其次,“有货源”是该行业圈形成的原因之一,他们经营的木地板品牌产地多为四川省,靠近货源地且有地域优势成为四川人到香格里拉销售地板的客观条件。四川人具有“敢闯、能吃苦”的特性,多从事相对“累、乱”的行业。
案例7:问:老家是哪里的?是什么民族?到这个建材市场多久了?答:老家是丽江永胜的,我是纳西族。我到这个建材市场已有六个月,在这里做实木门生意,同时也在这边做绿化工程,如果顺利的话会在这里定居。当初选择来香格里拉是因为觉得这边旅游业还在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估计以后来这边定居的人会越来越多。问:请问您知道这个建材市场里其他商家是从哪里来的?你们都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到这里开店/打工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从业圈子?答:这个建材市场做木地板生意的大多来自四川,做卫浴洁具的从福建来的比较多,五金生意的四川人占多数,木门生意的很多户都是我们丽江永胜过来的。大家都是老乡带老乡,听说这里市场好,竞争小,就跟随老乡过来了。问:您对这个建材市场各个店主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评价?答:建材市场内有很多民族,最多的是汉族和藏族。大家相处都很好,比如他家是卖灯的,他家是卖墙纸的,去他们家买东西客人问起木地板,他们都会介绍到我这里。汉族朋友做建材的比较多,有来自四川的、广州的,他们都很健谈,没事也会来我店里聊天,或者我去他们的店里。这里的藏族很热情,有时下雨,或者客人少,到饭点时偶尔会来请我和他们一起吃饭。遇到婚事也会主动来邀请。因为都是在建材市场里,所以经常有下货上货的,人手不够时大家都会互相搭把手。我现在有很多汉族和藏族朋友,汉族朋友给了我很多生意上的宝贵意见(报道人:和玉国 仁安建材市场金迪木门老板 纳西族 31岁)。
从案例7中我们发现,在建塘镇销售门窗、油漆的多来自云南丽江,形成“门窗、油漆行业圈”,同时与前述的经商者相同,该行业圈也多是依托地缘关系由“老乡带老乡”来到建塘镇经营门窗、油漆。永胜人有经商传统,并在云南从事经商的较为常见。在地理位置上,丽江与迪庆相邻,且丽江为纳西族聚居区,其风俗和饮食习惯部分与藏族相似,来到建塘镇的丽江人多与当地藏族朋友关系密切,客户群也以“朋友介绍”的方式形成。因此,地理区位优势与朋友关系优势成为丽江流动人口到建塘镇经营门窗、油漆行业的客观因素。
案例8:问:你们店里有雇佣的有哪些民族?答:大部分是当地的藏族,还有汉族、纳西族、白族、彝族。问: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到这里工作的?答:有熟人介绍的,也有自己来应聘的。我们一般会针对不同的岗位和条件,面试来应聘的,被留下来的基本都是最符合条件的。问:店里的员工相处如何?答:大家都是以事业为主,总体来看相处的还不错。店里有店里的规定,大家都能遵守。(报道人:格桑白玛,维西县人,32岁,藏族)。
在家里有红白喜事及搬新家时,都需要朋友们来帮忙。一般是家里的亲戚或者是关系要好的朋友才会互助相帮。族际互助是衡量族际交往状态的重要指标,依据被访谈的酒店、客栈、藏族家访、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情况统计,生计方式转型中,当地各民族的族际互助关系也随之发生变迁,在藏族的红白喜事中,除了邀请本民族的亲朋好友外,主要还邀请汉族、纳西族及其他民族前来相帮,而其他民族的红白喜事中也将藏族作为了族际互助邀请的主要对象。随着藏族交友面的扩大,藏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族际互助的次数也随之增加,藏族族际互助相帮民族增多了,相比生计方式转型之前,藏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进一步加深了。
案例9:问:你媳妇是哪里人?什么民族?答:她老家是丽江的,是纳西族。问:你们是怎么认识的?答:她是跟着她家亲戚来这边开店,我们经朋友介绍认识的。问:你们结婚时有哪些民族的朋友来帮忙?答:我们结婚还是按照我们藏族婚礼的仪式来办的,迎亲时,除了我的家人、亲戚,我还叫了几个相好的朋友来帮忙。他们几个都是当地的,有汉族、纳西族。我媳妇那边送亲主要就是她家的亲戚,都是纳西族。(报道人:丹增列谢,藏族配偶是丽江纳西族)。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聚餐和休闲娱乐是较为常见的途径,也是衡量朋友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因此,藏族族际交友聚会使结交其他民族朋友也可作为藏族族际交往的测量指标。
案例10:问:你有哪些民族的朋友?答:我很喜欢结交朋友,我的朋友很多,有本地的藏族,也有外地来旅游认识的。总体来看,以藏族、汉族和纳西族居多,回族朋友和白族朋友少一些。有一个回族朋友,是做餐饮的;有一个白族朋友,是卖大理特产的。问:你觉得当地各民族的社交圈子有什么特点?答:感觉还是以本民族圈和老乡圈为主。大理来的白族,更多会和他们的老乡交往,丽江来的纳西族更多会和他们的纳西族老乡来往。问:你平时参加哪些民族的红白喜事?答:我参加的以藏族、汉族、纳西族朋友家的婚丧礼居多。傈僳族、彝族和回族的没参加过。问:你平时会和哪些民族的朋友在一起聚餐和休闲娱乐?答:与汉族、纳西族、白族朋友在一起时多。问:朋友在一起主要有哪些娱乐方式?答:在一起吃饭、喝酥油茶、喝青稞酒、聊天,还可以一起上山捡菌子,野炊。(报道人:鲁茸培楚,藏族)。
随着香格里拉旅游业的发展及相关建设项目的实施,吸引了大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外来流动人口,使香格里拉族际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藏族生计方式的转型,改变了藏族族际交友的广度、深度和结构,藏族族际交往的改变进一步促进了藏族文化的变迁。总之,与生计转型之前的情况比较,藏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进一步加深了。香格里拉藏族为了适应高原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不断的调适中形成了一整套藏族独特的文化系统,藏族正是在这套文化体系中,才能在迪庆高原生存延续了上千年,藏族生存与发展史也是藏族与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互动调适的历史过程。香格里拉藏族生计方式发生转型以后,藏族对新的生计方式的适应过程即是藏文化的变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