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琴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国理论自信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中国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实践结合,不断赋予中国理论新的时代内容,以理论创新指引中国问题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抗疫奇迹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疫情的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中国抗疫成功的理论基石,凸显了理论的指导性、引领性,是我们抗疫成功的强大理论武器。[1]中国抗疫奇迹用实践再次证明了中国理论的真理性。
中国理论自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习近平关于抗疫重要理论的价值取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3]凸显了中国理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回答了为了谁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
中国理论自信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全人类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人类共同幸福作为理想追求,无产阶级把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4]面对全球疫情快速蔓延的严峻形势,世界帮助中国,中国也回馈世界,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道路自信的基石,是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点,也是中国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这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不断被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在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又一次得到新的验证。”[1]
中国发展奇迹是中国道路自信的物质基础。为了应对疫情中国按下了暂停键,中国之所以敢于让经济社会处于暂时停滞的状态源于坚实的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2]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强大动力来自于社会主义道路。[5]
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制度自信的底气,中国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抗疫成功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2]疫情来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 统筹兼顾,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恢复,中国成为疫情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越性是中国制度自信的展现。“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2]中国抗疫奇迹展现了中国制度的出色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执行能力,堪称典范。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2]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优势。社会主义价值观认为自由和纪律是辩证统一,没有绝对的自由。为了保证自由在适当的时刻应该限制自由。中国抗疫经验表明一定程度限制个人自由能有效保护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更大的自由。疫情中居家隔离,限制出行才是对人民生命安全负责的行为,才是保障人权。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凸显集体主义文化优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是中国精神在抗疫中的现实叙事,是集体主义文化的表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2]面对疫情,中国人舍小家为大家,先国家后个人,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个人价值、集体利益、国家安危三位一体,集体主义文化是中国战胜疫情的精神支撑。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有目的性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中国抗疫奇迹中鲜活的国家故事,群体故事、个人故事激发了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信心,讲好一个个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抗疫现实叙事是抗疫宣传的成功经验。精选客观世界可以感触到的“四个自信”的现实叙事进行宣传是人民感悟“四个自信”实践伟力的最佳选择。在构建利益共同体的视角下,鼓励个体把自己的生活与中国社会的成长和发展融合起来,认清只有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以普通人的视角寻找坚定“四个自信”平凡人生活中的实践叙事,增强“四个自信”的亲和力,引导个体书写好“四个自信”的个人故事。以问题为导向,寻找个体关注的“四个自信”的社会热点叙事,回应个体关切,解决其现实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书写好“四个自信”的社会故事。总之,“四个自信”的现实叙事要讲清“四个自信”和中国人民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明确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成果,未来美好生活实现要依赖于“四个自信”的坚定。习近平指出“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使他们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增进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7]64
首先,讲好“四个自信”要积极主动。中国疫情防控的经验之一就是积极主动把疫情防控形势和知识告知人民,提出对每个人的明确要求。中国先后发表七版“防疫指南”,通过各种媒体途径积极主动推送最新疫情的发展和正确的个人防控措施,助力了国家抗疫成功。坚定“四个自信”教育,要把“四个自信”科学理论转化成明确要求,才能使人民形成“四个自信”的坚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把“日益明确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8]习近平要求要把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只要牢记在心,随着自己年龄、知识、阅历不断增长,会明白得更多、更深、更透。在成长过程中,要结合学习和生活等实践,不断想想所记住的这些要求,不断加深理解。[7]30让受教育者记住要求,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形象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清晰的形象是“四个自信”在人民头脑中准确的描述和解释,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必然性的认识,是对于“四个自信”的图景建构。只有讲清“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构筑起“四个自信”的清晰形象,才能更好引导人民对“四个自信”的理论认同,并把它化为实际行动。
其次,要久久为功。抗疫个人防护知识转化为个人行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不断的宣传结果。通过反复宣传,“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少聚集”成了民众的自觉行动,化为了在公众场合自觉佩戴口罩的习惯,这种习惯助力了中国抗疫成功。坚定“四个自信”也不是一次、两次的教育就能实现。“思想舆论工作也要久久为功,我们的观念和主张要经常说,反复说,不能长在深山无人知。”[9]210人们对于“四个自信”的信念不是短期内能形成的,因此,“四个自信”教育要久久为功,要有钉钉子的精神,持之以恒对个体进行教育,直到把它变成一个习惯,个体才能长期坚持,坚信不疑,自觉践行。要把“四个自信”的基本内容和践行要求融入社会生活体系之中,体现在社会的日常管理之中,在日常管理和生活中不断重复,才能变成个体自觉奉行的信念。
“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关键是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9]7-8对比分析能最直观地看到不同,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疫情之下无论西方如何污蔑,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一直都居高不下,这不仅与政府治理有效有关,也与中外在抗疫中的实践对比有关,抗疫体现了中国之治,也体现了西方之乱。中国人民至上,西方富人优先;中国保障人权,西方践踏人权;中国全力以赴,西方推卸责任……事实胜于雄辩,在比较中不断强化和巩固了对中国道路的方向性,中国理论的真理性,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文化的先进性的认知,引导个体形成一种信仰。
对个体而言现实生活是最好的人生课程,经历和体验是最好的教育。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0]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理论和人民生活的世界相连,让理论走进生活,在实践中感知、领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有效途径。疫情之中,每一位中国人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方式助力抗疫成功。个体身临其境的抗疫生活经历使个体领悟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实践伟力,也在实践中接受了锻炼,收获了成长。“如果党的劝告同人民自身的生活经验所教给他们的东西不相一致的话,千百万人是决不会听从这种劝告的。”[11]可见,融入生活,积极践行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最好教育。
新媒体的出现使每一个个体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传播者。“新媒体传播主体的全民化与去中心化使得每一个新媒体的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内容的接受者、传播者乃至产出者。”[12]在新的场域中思政工作要因势而新,教育者要善于表达,及时发声,主动成为话语的产出者和传播者,主动回应网络的观点和看法,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不善于表达自己,就会被表达。不主动回应诉求,就是放弃话语权。有时候,网上负面舆论持续发酵,与我们发声不够多、不及时、不响亮有直接关系。[13]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14]根据受众的接受特点和习惯,创新“四个自信”的网络表达范式,及时、坚定、明确地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四个自信”在实践中的践行成果,主动回应个体对社会的关注,及时引导社会舆情方向势在必行。新媒体传播碎片化的特点突出,要合理运用视频,音频、图片等话语方式潜移默化的宣传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在生活场域的生动故事,把宏大的政治叙事融于日常生活中,时时相伴,处处皆在,潜移默化影响受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