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金,徐鑫池,薛俊俊*,李培丽*
(南京邮电大学 a.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b.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电子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c.管理学院,南京210000)
博士研究生是我国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研究中最重要的力量和后备军,在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博士学位授予质量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先后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做出改革,不再以学术论文数量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唯一依据,不再将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数量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
衡量和评估博士生的科研水平和毕业质量时发现一些问题:毕业指标和就业指标不匹配,毕业条件模糊化,不知如何量化评价学生表现。这些问题牵涉的不仅仅是学生毕业,还涉及学校、导师、研究生、用人单位等诸多方面。
要想贯彻落实去唯论文政策和解决上述诸多问题,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研究生往往相对弱势,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规范导师,逐步缓和或消除研究生毕业和导师绩效之间的矛盾。要积极鼓励用人单位进行人才评价和引进机制改革,不以论文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要综合系统评价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要努力构建公平合理的同行评价体系,建立一套不以具体条款约束博士生毕业的评价体系。
近年来,不少高校先后采取了本硕博连读、硕博连读、直博连读模式,这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和实践。该模式培养目的性强,周期短,各阶段统筹安排,连续性好,能因材施教,释放学生的学习创造热情,是目前多样化高校培养模式中的一大热点。在复杂的新冠疫情防控环境下,应鼓励学生留在国内攻读研究生学位,这将有助于提高高校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为迅速适应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应进一步优化本硕博连读、硕博连读、直博连读政策,各高校应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从政策层面上吸引更多的优秀本科生留校读研。以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为例,入选本硕博连读的学生享有高额奖学金,实行“4+1+3”培养模式(本科4年,硕士研究生1年,博士研究生3年)。该培养模式在充分保证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大幅缩短了学生本硕博的就读时长。如果培养因故中断,在达到相应培养时限和学位授予要求的前提下,学生仍然可以获得相应学位,最大程度保障了学生的切身利益。
入选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可优先挑选导师,并在本科三年级暑假开始进入导师团队参加科研项目,这样可以快速进入博士阶段的研究工作。为了保证其他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学生的权益,学校规定直博招生人数不超过博士招生计划的20%,实现了多手段、多途径选拔优秀博士生。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正常开学和教学的影响,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各高校努力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停课不停工”的工作要求。为做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应积极探索符合各学校特色的培养模式,使《意见》相关精神在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中得到真正落实。
在对研究生进行线上教学时,应采用分层网络教学体系,对不同专业、年级、类别的研究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做到精准施教,点面全覆盖,全方位立体夯实理论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导师作为课题的负责人和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需采用人性化的一对一线上指导,满足不同个体差异化的培养需求,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动力。
在研究生无法返校的情况下,博士研究生的具体研究方向和培养方式需作出相应调整。以工科博士研究生为例,研究生无法返校进行相关实验,应鼓励学生进行理论研究,开展计算仿真方面的研究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推进研究生的研究进度,而且仿真的研究结果能够对后续实验起到指导性作用。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更需要加强博士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发扬爱国情怀,真正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科技人才。
需加强博士研究生的人文涵养教育和心理调控建设。目前,一些研究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知行不够统一等问题,还面临着学业、就业、经济、婚恋等实际困难及压力。疫情期间,一些学生缺乏理性判断的能力,容易受到许多新媒体不实信息的影响,会产生焦躁等心理情绪,导师要进一步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出具有时代担当和责任感的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