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卫杰 袁 田 丁国军
(1.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警察管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宣传统战部,河北 承德 067000)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知行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自身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实践价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知行合一”模式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实现路径,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以知导行、有利于实践道德行为,以行促知、有助于大学生掌握具体的方法论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知行合一”既是一种思想观点,也是一种实践的方法,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又是实践行动对理论的必然要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即是知”都是侧重知行概念本身的联结,体现了知行合一学说的实践精神和功夫意义。知学力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的主要状态。青年大学生是奋发有为的年轻一代,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知识理论,立志精研细学悟透,深刻理解理论的内在逻辑,把握理论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内涵,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来完善和促进自身发展,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实践落实。所谓“一个功夫”,就是指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不间断地进行意识的道德修养和从事伦理活动的实践。[1]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其本身也是在“行”。“知行合一”的关键是要“行”,要有行动,要真行实行,力行践履。知学力行,立心力行,在实践中锻炼,在生活中体悟,了解社会真实情况、磨炼意志、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培养踏实肯干、认真仔细的优秀品质。
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知行脱节的情况。思政课堂定位脱节: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被说教和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是受约束的对象,受客观条件和管理模式的限制无法积极主动的去学去做。学校应从学生主体性和课程实用性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有的教师业务水平有限,专业不精,教条主义,没有结合学科的特点与时俱进。教育方式形式化:照本宣科,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脱节,所学知识无法践行到实际行动当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与实践行为不协调:部分大学生不能运用所学所知的理论知识有效解决遇到的实际生活问题,存在知行偏差。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的认知度很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不能够恰当运用,导致知行不统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很强,但是却不重视理论水平的学习,达不到实践能力的高度,表现为行而不知。部分学生存在思想政治认知偏差问题,不愿意进行理论学习,也不愿意身体力行。对某些行为的评价是非标准模糊,对正确的行为不能加以鼓励、践行,对错误的行为不能有效批评、抵制。
知行不一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知行相悖、知而不行、不知不行、假知假行等。知行相悖是认知与行为的严重对立冲突,是指知道什么是正确行为或错误的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选择相反的价值取向,选择了错误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明知故犯。知而不行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知而不行,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道德规范,在道德生活中知道和了解正确的行为规范,却由于现实因素、利益冲突等原因,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不想或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知而不愿行、知而不能行。不知不行,是指部分学生漠视思想政治教育,不知道正确的认知标准,也不愿意主动的了解学习,其认知不符合社会共同认可的公序良俗,不了解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在实际中也就难以落实践行。假知假行,就是不懂的道理而假装知道,懂得道理而不践行是假知,不懂得道理而装明白胡乱行为是假行。这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知行合一”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功夫方法,具有自身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王阳明在论知行关系时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2]7在“知”的方面,知内包含着对行的统摄,强调理论指导,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采取的行动,并非盲目行为;在“行”的方面,行内体现着对知的落实,避免空谈,强调践履真行,切实可行,重在实行。在逻辑上,知行是合二为一的,二者是具体统一。知即行,行即知,知与行在内涵维度上达到了高度的合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3]273知与行不是基于浅显经验的认识论,而是具有内在理性思辨维度,深刻地揭示了“知”与“行”是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着重指出道德意识是出发点和道德实践是落脚点。习近平也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4]知与行具有共通的价值属性和实践基础,知的思想内涵为行的实践落实提供了理论指导,行的价值追求为知的内涵拓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实践问题的统一性决定了“知行合一”的价值属性和方法特征。价值属性、理性维度、实践方法的统一构成了“知行合一”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效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知行合一”模式是知先行后。以知为先是基础和前提条件,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先知,然后再以知导行,用理论来指导行动。以知为先重强调理论知识对具体行为的指导作用,“夫泛论知行之理,就一事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也”。[5]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有着强烈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增强学生的思想理论认同,“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知是对自身“理性”的认识,若不首先追求道德的精神信仰,就像无米之炊。“此正如烧锅煮饭,锅内不曾渍水下米,而乃专去添柴放火,不知毕竟煮出个甚么物来。”[2]167要有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有正确的方法论和价值观,这才是我们的实践能够成功的基本经验。
行是知的功夫,知之真笃即是行,行是实践经验性的活动。行是以自我完成、自我实现为宗旨的道德实践,侧重人的认知理性发展和对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知,在先天良知与后天实践之辩中,强调良知唯有在后天的功夫中才能获得现实性的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体现的是实践价值,具体表现为“知行合一”的实践性既是良知与行动的统一,又是思想视域与外部世界的统一。王阳明曾有比喻:“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实践也是学习的过程,主动的学习才能够知道结果,才能学有所成。知识必须经实践检验。“知行合一”模式用“事上磨炼”的方法,通过后天的学习践行以达到对良知的理性自觉,并通过行动来检验理论和创新理论。
“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重视主体功夫的自觉自为。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而言,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主体上,大学生是独立的、发展的人,要充分尊重思政教育的规律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在内容上,要高度关注个人人格及人性的完善和提升,主动的求知探索。在形式上,要平等交流,进行启发式教育,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动自觉,能够自主合作和深入的探究学习。在过程中,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政治性、阶级性和教育性等多重属性,应以大学生本体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大学生发展为目的,促使大学生思想认识发生变化的教育过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学生是工作的对象,也是参与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了解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不能有脱离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只有让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者,积极参与实践,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价值,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目标。
知行合一思想具有教化功能,以德育为基础,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又体现在实践领域的延深,将内在的品德外化为外在的德行,在提升自我、成就别人、贡献国家中实现自我价值。“知行合一”模式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充分理解知行合一内涵的基础上,以“知行合一”哲学思想为指导,同时作为一种具体方法论,以大学生为教育主体,以人为本,以“知”为指导理论和前提条件,以“行”为实践过程和结果产出,体现以“知”为理论指导的“行”和以“行”为手段促进“知”的过程,坚持“实践出真知”的结果导向,重点落实在“行”上,一切以实际成果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培育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和德才兼备合格人才,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知行合一”教育模式。
“知”在前,是开始,用理论来指导行动,是“行”的前提。说明了在由“知”到“行”这一认识实践的环节上,“知”是前提,在理论的“知”的指引下,实践的“行”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才会成功。通过对“知”的强调,凸显了“知”的统领性和“知”指导“行”的前提,才能够使知识实现了由外向内的转化,从而实现知识和行为的价值统一。“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7]知是思想是理论,行是实践是行动,知的实现需要推动力,行是知的推动力。没有落实的知不是真知,只有当“知”落实到“行”上,才是“真知”,也才能是“真行”,说明一切理论应该是要指导实践才有意义。“真知”以行为检验标准,表明了要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以知导行,才能使行动具有意义。还要批判那种脱离实践的、空谈的理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3]269只有能够正确指导行动的理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理论。
“行”在后,是结果,以行动来促进知,是“知”的成果。说明了在由“知”到“行”这一实践环节中,“行”是结果,在实践“行”的过程中,理论的“知”才能得到有效的验证,才能提升。通过对“行”的重视,凸显了“行”的实践性和“行”促进“知”的效果。“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2]296在行的过程中加深对知的理解和深化,对知的准确把握理解即转化为行。在践行过程中体认良知,是领悟于内;在践行中推行良知,则是作用于外,后者蕴含着实现社会人伦理性化的要求。[6]“行”就是“致”,就是实践落实,是“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阐明了“行”的重要性。“行”是认识的现实条件,认识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在不断的“行”中,才能促进知的扩展,达到理论的提高和升华,由“致知”达到“真知”,促进“知”的发展。“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3]273以行为检验标准,一方面表示行对知的探索发现作用,一方面表示行对知的促进发展作用,二者不断的互相作用,发展提升,通过结果来进行导向,促进了知的发展。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2]7知行相互联系、互相促进,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知行一体,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理性逻辑的层面二者合一。把握知的过程就是体验行的过程,践行知的过程也就是把握知的过程。不能够只讲知而忽视行,也不能只讲行而忽视知,二者不是割裂或对立的。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对“知”的学习探索,也就是在落实行动,必然会通过“行”来实践验证;实践是思想的发展,“行”到一定程度,会加深对知的理解,必然会反思提高达到“知”的更高境界。知行二者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提高,呈现出事物发展同一过程中的上升性。从发展过程和实践结果看,从“知”的开始到“行”的结果,从“行”的实践到“知”的升华,知与行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转化的,也体现了知行的同一性。在实践方面,知的过程就是行的深化过程,行的过程也是知的提高过程。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它分析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7]就实践问题而言,认识论在根本上是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以及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问题。“知行合一”思想的内在逻辑脉络是“知识—行为—德行”的顺序,由认知学习、行为实践、德行养成等路径,由知到行、以行促知,螺旋上升,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形成发展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性、全面性的工程,面对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借鉴知行合一思想的启示,把握“知行合一”的本质内涵和特点,探究对思政教育的启示作用。以知为先、重视理论,以行为重、实践创新,知行合一、以人为本,以“知”为前提和条件,重点落实在“做”上,体现以“知”为指导的“行”和以“行”为手段促进“知”的过程,一切以实践成果来检验教学教育效果的的模式,最终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学习理论知识,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主阵地。思政课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用强大的理论功能说服引导学生,强化学生思政课的学理性,做到知行合一。这不是能够自发形成的,必须经过后天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得来的。思政课具有知识性和价值性,思政课的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更要给予学生政治理念和思想观念。坚守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阵地,发掘普通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特点,注重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和发展。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注重理论学习,言传身教,起到身先示范和典型榜样的作用。学校应精准定位,提供制度保障,在课程价值方面将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明确体现思政课价值选择的方向和落实。
大学生应参与实践,提升实践能力,理论知识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第二课堂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使思政教育生活化、常态化,真正走出课堂、走向实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3]262-263知行合一不仅是主观意识层面的问题,更是一种客观实在的实践能力。必须在实际生活环境中通过日常的实践功夫去培养人的德行,脱离了生活实践来谈知行合一是不可行的。“真知即所以为行”就是指自己能够做到落实的才是真知。“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即强调学生主体参与实践活动,将语言转化为行动。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对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培养,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知”与“行”统一,引导大学生参与实践,内化于心,做到知行合一。
教学首要之事在于品德的培养。“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2]116由此可见,德育在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方面至关重要。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混杂思潮涌动,大学生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不坚定等问题比较突出。要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知行合一教育模式的优势,教导学生发挥其认知能动性,落实道德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社会、国家或某种社会集团通过教育实施者、各类各种传媒介体以及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提升思想政治道德水准惠及人的精神世界健康发展的实践活动。”[8]以问题为导向,立德树人,必然要落实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模式在根本上是对教育主体价值实践的确认,具有实践的价值指向。在当代多元化的价值语境中,把握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融会贯通知识与价值、知识与道德、知识与实践,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方向。“知行合一”模式的体现了德育教化的功能,将内在德性转化为外在行为,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整体大环境,实现知行的良性循环。“知行合一”模式涵养情怀,从我做起,提升个人素质,鼓励大学生真知真行、勇于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掌握方法论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