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术研究 服务地方发展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办刊之路探讨

2021-01-15 03:10王明娟刘孝文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承德学报

王明娟 刘孝文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承德 067000)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理念,坚持弘扬学术、传播正能量,服务教学与科研。为了更好地服务承德地方文化研究和经济发展,1982年便开辟了“避暑山庄研究”专栏,40年来,该专栏奠定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研究、塞罕坝研究等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出了一系列承德地区民族团结融合、历史文物和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的设想和做法,促进了承德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多年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以特色栏目建设为抓手,一直致力于服务国家关于高校学报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

一、“避暑山庄研究”专栏助力承德社会发展的优势与价值意义

(一)“避暑山庄研究”专栏设置的优势

1.依托地域优势。承德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里古建众多、文物丰富,气候物产条件得天独厚,又是清代康乾时期全国的第二个行政中心,举世闻名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8月24日在考察承德避暑山庄时指出:“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2002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支持高校社科学报根据各自实际和特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1]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设置要与地方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结合起来,找准地方高校学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点[2]。开辟“避暑山庄研究”专栏,对于深入挖掘整理清代的历史和文化、开发承德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发挥学报和学科优势。高校学报的独特优势是涉及学科丰富,与专家学者智力资源库联系密切,科研力量较强并相对集中,研究成果的展示和对行业动态的把握比其他媒体更专业、更科学、更具创新性。高校学报的使命既要为本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好务,同时还要把推动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作为己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承德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有一批造诣很高的文史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山庄研究,具有人才专业优势,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背景全面的避暑山庄研究团队。承德地方文化学者们有关承德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等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及时在学报专栏这个高端平台上展示交流, 另一方面又能够很好地凝练、构建期刊特色,使之成为学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避暑山庄研究”专栏设置的价值意义

1.学术价值高。避暑山庄与外八庙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涉及清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美学、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人文传承价值,“避暑山庄研究”专栏的设置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深远。

2.应用价值广。挖掘整理清代的历史、文物、古建等的研究,可以使来承德观光的游客在欣赏承德自然风景和人文古建特色的同时,还可以对清代的政治、历史、文化及有关的人物、历史事件、地方文化有充分了解,读懂人文历史故事,让旅游更接地气,增加承德旅游的历史厚重感,这对于开发承德的旅游资源,促进承德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避暑山庄研究”专栏对承德地方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自1982年开辟避暑山庄学研究专栏以来,迄今已设置40山庄文化年,共出版84期专栏(2003年出版纪念避暑山庄建园三百周年专辑1期),截至2021年第三期,共刊发论文31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长期的办刊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避暑山庄研究”栏目连续多次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荣获“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奖”。

(一) 保持鲜明地域特色,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40年来,“避暑山庄研究”栏目,以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承德市众多少数民族(据统计,多达55个)聚居的特点,展开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的空白,深化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不仅推出了一批在该领域高质量的论文,而且出版了《康熙三十六景诗选注》《乾隆三十六景诗选注》《外八庙碑文注译》《避暑山庄御制诗鉴赏》《热河行宫诗注释》《避暑山庄御制诗联解读与品评》 《避暑山庄文丛》等10余部专著,连同专栏刊发的310余篇论文,共有六百多万字公开出版。系列专著、论文的出版发行,对宣传承德历史文化、展示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的独特魅力,为传承承德地区的民族团结融合,开发承德的旅游资源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二)专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内容日益精深

为办好特色专栏,学报注重作者队伍建设,一方面,培养、鼓励本校学者开展山庄研究,形成学报基本作者群。另一方面,积极联络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专家(如戴逸、阎崇年、赵志强、关纪新、关阔、布尼阿林、何申、郭秋良、滕德勇、赵秀亭、孙继新等),以及当地文物研究部门科研人员,积极向专家约稿,让该栏目成为发表山庄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多年来,“避暑山庄研究”专栏已发表文章内容包括:整理介绍康乾七十二景和外八庙建筑景观的建筑过程;对和避暑山庄、外八庙有关的碑文、楹联和诗文等进行注释和解读;清代避暑山庄及外八庙营建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清代民族宗教政策和清代执政者的治国思想;清代执政者治国方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宗教、建筑艺术;清代以来承德地理气候、动植物方面研究等。

(三)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开放办刊格局凸显

多年来,学报积极协助参与当地政府、文物局联合举办避暑山庄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分别组织参与纪念避暑山庄肇建280周年、290周年、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学者云集,成果汇集,出版了《纪念避暑山庄肇建300周年专辑》,刊发论文40篇,并作为“中国·承德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资料。系列论文研究深入,学术价值高,受到与会专家的交口称赞。为进一步加强对避暑山庄的研究,2015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特别设立了避暑山庄研究中心,中心聚集了一大批校内外专家学者,定期组织考察,举办讲座和研讨会,为学报“避暑山庄研究”栏目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使创设40年的老栏目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研究范畴不断拓展

历史上的承德,不仅是清王朝的第二政治中心,见证了“康乾盛世”的百年辉煌,还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承德地区曾是亿年以前侏罗纪生物发祥地,早在四万年前,鹰手营子四方洞就留下了人类在承德生活的印迹。六七千年前,原始人已遍及承德各地。目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坚持大避暑山庄研究理念,把拥有5000年的红山文化、1000余年的契丹文化和300多年的山庄文化等历史基因,包括各县区旅游景点、承德丹霞地貌、承德民族团结融合发展以及地球卫士——塞罕坝等方面研究纳入其中,扩大丰富了研究范围,拓宽了研究视角。尤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避暑山庄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无论是具体行动还是学术研究,都是需要专家学者和当地政府格外关注的长久工程,这也是在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中具有代表性的难题。正因为如此,《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开辟的“避暑山庄研究”专栏这个平台在集中力量整合学术研究资源与力量,探讨避暑山庄遗产保护传承策略,打造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研究的学术高地等方面,具有着与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担当。

三、“避暑山庄研究”专栏对承德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助力地方旅游发展

1.做强传统经典旅游。承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的经典景点很多:避暑山庄、小布达拉宫、棒槌山、普宁寺、双塔山、鸡冠山、安远庙、木兰围场等。四十年来,学报专栏先后挖掘整理了很多历史遗迹,尤其是对众多遗迹进行建筑说明、文献整理、保护研究等等,完善地方旅游资料,宣传地方旅游文化,为地方传统旅游事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持。例如段会杰发表的《<避暑山庄后序>解说》《<避暑山庄后序>深邃的思想内涵》《<文津阁记>解说与词语辨析》《避暑山庄碑诗解说五则》,布莉华发表的《<须弥福寿之庙碑记>解说补正》等,齐敬之发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连载)》,别廷峰发表《康熙御制避暑山庄记》《乾隆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文注释》《乾隆<热河文庙碑记>注译》《乾隆御制<避暑山庄纪恩堂记>注释》《乾隆御制碑文<文津阁记>》,孙继新发表《从避暑山庄的三块诗匾看乾隆皇帝的晚年心绪》,毕国忠的《避暑山庄文化与辽金捺钵习俗》,蒋秀丹的《扈从文臣与山庄文化》《纪晓岚与避暑山庄》等。

2.关注新兴乡村旅游。确切地说,中国乡村旅游从1999年“生态旅游年”开始发展并逐步形成潮流[3]。承德地方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有取其“凤落祥地天降瑞”之意的丰宁县凤山村;有被称为“燕山脚下的桃花源”的兴隆县石佛村;有曾在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基层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上获得美丽乡村称号的隆化县茅荆坝村;有位于围场县城南30千米处的伊逊河畔,历史上是清王朝几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大典的必临之地的庙宫村等。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聚焦三农、美丽乡村建设、 扶贫与精准扶贫、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发等成为了乡村旅游的热点,避暑山庄研究专栏对此有系列相关研究的成果和论文发表。同时,学报专栏研究也在与时俱进,其关注点除了做好乡村旅游景点的宣传和开发规划,还应该在以下两方面做好文章:其一,乡村旅游开发出现的城市性及其文化价值的错位。如果抽离了本地的生活场景、生活经验与历史语境,乡土文化也就貌似有传统的意味而已[4]。乡村旅游在开发中,很容易将乡村景观园林化、乡村住宅城市化,严重破坏了乡土文化特色,促使乡村旅游开发不伦不类,乡村的文化价值被削弱。其二,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的升值和农村弱势的错位。由于乡村旅游存在着战略定位、开发路径等问题。一方面从乡村旅游开发中导致土地的升值;另一方面,农村的弱势地位会引发系列社会公正问题,影响着农民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水平。

(二)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地方高校学报完全可以有所作为,既能扩大发展空间,又能提高学术水平,进而办出特色。[5]地方高校学报应主动进行一线调研,找到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契合点,并做好文章。

承德市作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和国家甲类开放城市,旅游业自然是城市主业,旅游经济更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多年来承德市旅游存在着旅游发展观陈旧,旅游规模较小,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不足、接待能力有限,客流量少、旅游项目单一、文创产品匮乏、策划设计不科学等急需改善和提升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承德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此,《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通过各种方式联系相关专家、行业学者,请他们为承德的旅游经济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并把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刊发在学报上。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学报相继刊登了《试论清代热河地区经济格局的变迁》《清代康乾盛世以前滦河流域文明的五次高潮》《历史上承德民族经济的开放与开发》《承德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与思考》《承德市旅游资源的区域开发》《承德市旅游业的战略思考》《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在避暑山庄文物保护中应用的探讨》《世界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承德市旅游业走向国际化》等文章集中分析了承德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承德旅游经济文化升级的路径方法,使学报发挥了应有的宣传和智库作用。

(三)做好自然和历史文章,为打造绿色生态环境献计出力

现在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发展地方经济离不开区域文化的开发, 纷纷开发本地的文化资源, 从中找出新的经济发展的生长点。而在这种由文化资源到经济发展的转化过程中, 高校学报应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6]

习近平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近年来一些学者围绕如何把避暑山庄山水林田湖草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提出了一些行动方案和建设性观点,这方面刊发的文章有《承德外八庙园林植物景观原貌研究》《承德自然旅游资源类型与综合评价》《关于避暑山庄景观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加强避暑山庄山区植被的抚育改造》《浅析避暑山庄水文化》《试论避暑山庄的生态保护》《挖掘·保护·传承——对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等。在构建绿色生态,在美化绿化自然景观的同时,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的环境保护与利用更是迫在眉睫。《感慨山庄话修缮——对避暑山庄保护修缮的思考》《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形式与城市设计》《保护好规划好历史文化名城——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规划》等文章,指出了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迫切问题和应采取的规划措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避暑山庄研究”专栏对承德地方文化教育的功能启示

(一)以史为鉴,分析清代执政者治国理政策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清代为实现团结边疆少数民族,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而修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多次论述: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再度指出,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过程中多次强调:承德见证了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历史时刻,汉藏满蒙等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印记。我们的祖先在中华民族的进步过程中、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政治智慧、做了哪些事情,我们要深入了解。

避暑山庄作为康乾盛世的产物,集中蕴涵了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辉煌成果,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尊、自立、自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一个王朝上升时期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的体现,这也正是华夏文明的精华所在。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40年来,避暑山庄研究专栏的研究者们围绕避暑山庄修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清代执政者治国理政的策略和民族宗教政策的目的意义、实践过程和结果价值展开深入分析论证,对于今天加强民族团结和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创新意义。

张杰在《乾隆帝木兰秋狝与怀柔蒙古》中论证了康熙乾隆的木兰秋狝和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修筑就是为了巩固和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实现“绥靖荒服,柔怀远人”的目的。张斌的《试论康乾盛世承德外八庙设计中统一向心思想的含蓄表现》阐述了外八庙向心集中,宇内归一的政治涵义。赵云田在《避暑山庄和清代的理藩政策》中指出:“避暑山庄作为清代理藩政策的重要载体,促进了清代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此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颂歌——“康乾盛世”避暑山庄诗作的文化价值述评》《文化遗产地与社区的和谐——以避暑山庄之于承德为例》《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看清代少数民族政策》《避暑山庄与清代民族关系述略》《渥巴锡承德之行与清政府的民族统治策略》《从承德皇家寺庙看康乾民族政策》等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的建筑艺术与表现形式所表现的中国清代康熙、乾隆二帝的政治情怀进行分析论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学史明理,聚焦红色教育基地,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挖掘红色教育基地的意义和价值,是让中华儿女重温历史,牢记使命,铭记历史的屈辱,激发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承德周边有许多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目前有2家国家级教育基地(董存瑞烈士陵园、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丰宁满族博物馆、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塞罕坝展览馆、宽城满族自治县王厂沟抗战遗址、水泉沟万人坑、兴隆“千里无人区”抗日斗争史展馆、丰宁二道河子日寇集家并村“人圈”遗址、兴隆县蘑菇峪日寇集家并村“人圈”遗址等24家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有被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典型范例的塞罕坝林场。归纳起来,学报特色栏目相关文章对承德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整合、宣传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良好建议:(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2)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加大开发建设力度;(3)避开雷同,进一步对红色旅游品牌、红色旅游产品、制定红色旅游线路进行新的规划;(4)努力做好“红色旅游+”的文章,例如红色旅游+思政、绿色、休闲等文章。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做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一期便在“避暑山庄研究”专栏中以“塞罕坝研究”为主题组稿约稿,三年来,刊发有关文章如《论析“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性维度下“塞罕坝精神”的价值彰显》《浅析新时代城市多民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塞罕坝精神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价值引领》《深入挖掘塞罕坝思政教育资源,打造高校立德树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等16篇,挖掘弘扬塞罕坝红色精神实质,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助力献计。

总之,地方高校学报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决心,关心并参与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积极作用[7]。一方面,地方高校通过学报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发展,又可为学报选题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切入点,形成良性循环。既要考虑学术成果的“供给侧”,又要考虑社会的“需求侧”。实现高校学术出版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求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使地方高校学报在助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充分彰显自身的独特价值,从而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承德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承德医学院学报》征稿细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首次春节诗词晚会由承德电视台播出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首届汽车诊断师大赛承德站比赛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