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八个统一”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2021-01-15 03:11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灌输思政课统一

高 爽

(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辽宁 沈阳 11017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问题上,他提出坚持“八个统一”。教育部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中,明确将“八个统一”作为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将“八个统一”提到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日程上。坚持“八个统一”,对于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意义重大。

一、“八个统一”逻辑关系和丰富涵义

1.“八个统一”内在逻辑

“八个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八个统一”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整体,而是有其自身内在结构的整体。[2]这其中,政治性、价值性、建设性、理论性、统一性、主导性、灌输性、显性教育是思政课既有的本原属性;学理性、知识性、批判性、实践性、多样性、主体性、启发性、隐性教育是思政课的改革方向。简单地说,就是“八个统一”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恰恰体现了思政课教学的“本原”和“改革”, 而二者的“坚持”和“统一”正是思政课的“守正”和“创新”。同时,“八个统一”又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政治性需要学理性说服和引导,价值性以知识性为基础和前提,建设性和批判性互为依托,统一性和多样性相辅相成,主导性和主体性缺一不可,灌输性和启发性相得益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辅相成。“八个统一”体现了思政课改革的方向,突出了思政课教学的重点,阐述了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八个统一”缺一不可,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统一整体。

2.“八个统一”丰富涵义

首先,“八个统一”是新时代实现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科学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八个统一”全面概括了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提炼了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规定了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框架。“八个统一”为思政课的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提供了全新的顶层设计,是新时代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其次,“八个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法路径。坚持“八个统一”是直面以往思政课存在的教学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办法,如:“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坚持“八个统一”可以改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坚持“八个统一”可以打破思政课堂边界,如:“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里还包含思政课堂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如何针对错误思潮的教学问题,开展更为有效的思政教学设计问题等。

二、以“八个统一”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

相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发展,其思政课程建设始终处于滞后状态,其整体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八个统一”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总色调,不仅创新了科学理念,更指明了解决问题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路径。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第一,坚持政治性是高职院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围绕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其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讲授给学生。第二,学理性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从理论、关系、逻辑、事实等角度深入浅出讲解,讲清讲透政治性、帮助学生能够真学、真懂,进而真信、真用。第三,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要避免过分注重政治性或学理性的某一方面,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过分注重政治性,就理论讲理论,就会使得授课变得干瘪、无味,失去授课艺术和课堂吸引力。过分注重学理性,导致政治性弱化甚至是消除了,就失去了思政课的“初心和使命”。第四,坚持二者统一,要在理论研究上下大力气,同时契合当下的学情,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基础薄弱和能力素质不高的问题,要给他们讲清楚、弄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绝非易事。要以贴近学生、耳熟能详的典型案例引入讲解,需要将理论的东西适度的以时代气息进行“通俗化”的话语表达,需要引导高职学生正确理解自身“成长的烦恼”。思政课教师需要下大力气,在理论的融会贯通上深入探索和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在思政课堂实现学理性的预期。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体现了价值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价值,知识是有价值的知识。价值与知识相互依托,不可分割。即以价值性目标整合知识,以内容知识凸显出价值性。也就是说,知识是有价值的知识,价值是知识基础上的价值。不仅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

高职学生对于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往往相对薄弱,在直接的情感认同方面则较为突出。因此,思政课教学内容除了要有新颖的形式和充实的实例外,直击人心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思政课教学内容要使学生真正达到在“信”的基础上的信仰,坚决抛弃因为“信”才实现的信仰,这是有本质区别的。高职学生对于思政课内容选择“不喜欢”往往是由于“不了解”。注重思政课内容讲授身边的人和事,解决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阐释当下的时事新闻、社会问题,让马克思主义真正的有价值,真是如你我,进而形成全新的感知。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作为一门意识形态属性十分鲜明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天然就具有建设性和批判性这两种重要属性。[4]当前,社会上存在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思政课需要弘扬主旋律,构筑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进行正向教学传授。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势在必行。

首先,坚持建设性需要着眼于当下和未来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比如:教学目标上,需要将理论讲授与当下学生关心的问题作为同等的教学重点,缩短教学内容与时代环境的距离,使得思政课成为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教材内容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紧密联系当下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讲解理论;教学设计上,可以将“四史”内容作为理论观点、理想信念讲授的依据,让学生对我们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建立历史的肯定。这些内容比讲任何道理更能打动学生,引发情感认同、信念认同。

其次,坚持批判性需要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维。要帮助学生逐步建立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维,形成自觉应对内心错误观点和不良思想苗头的能力,不受社会负面信息、不当言论的影响和煽动而出现过激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用理论性和实践性案例,引入当下时事言论和思潮,鼓励学生大胆分析,充分思考,敢于讨论。同时,教师注重引导,深入剖析,阐释缘由,亮剑错误思想,坚定立场,果断批判。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大胆实践和不断纠错,从而实现真正的思想政治建设。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在高职教育中,理实一体是专业课的重要教学模式,但在思政课的实际教学中,理论授课始终居于主导,实践课程严重不足,甚至缺失。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年,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就是空中楼阁,就是无本之草,无根之木。

当前思政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的初期阶段,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健全,教学内容结构亟待完善,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和设计还需加强。“八个统一”是原则方法,也是具体实践指向。[5]总之,实践教学是一项重要课题,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的厘定目标不会变,就是“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总体设计上动心思,在活动开展上下功夫。让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能够实现无缝衔接,真正让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授课的有益补充和学习延展。另外,还要加强专职思政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历练,力争做到实践教学的专职专干,避免思政课教师理论实践一肩挑的现象,使得实践教学有着良好的专业师资力量基础。

(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思政课的统一性是由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的,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和要求。其体现了思政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一无二的理论基础、思想引导,根本是起到凝心铸魂的作用。多样性则是强调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思政课打开方式,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及因材施教。

首先,坚持统一性非常有利于高职院校迅速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及管理运行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相继出台,在课程教材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创新要求等方面都提出了可供遵循和实际操作的实施意见和建议,思政课建设有了规范化的制度保障。

其次,高职院校由于职业教育属性,其师资队伍、基本学情、课程建设与本科院校存在诸多差异性,坚持多样性有效地解决思政课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可以体现自身特色。例如:在教学目标方面,高职学生理解消化知识能力不强,避免较高的知识、能力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建立较为丰富的思政课选修课是非常有必要的,选修课可以辅助高职学生弄懂弄通课堂上未能消化理解的知识,还可以获取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增强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认同。

(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由于学情不同,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统一,在高职思政课层面需要坚持主导性带动下的主体性进而达到二者统一的过程。现实思政课教学中,由于知识基础薄弱,领悟能力较低,即便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高职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不能真正的认知和理解。思政课教师需要课前安排相关学习资源,使得学生提前进入主动学习角色。其次,课堂设计的讨论主题无法参与或者深入。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形成团队或小组,将讨论主题预先传递,让其有准备的参与课堂讨论。再次,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高职学生起点不高,有着学习进取心但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加之长期以来学习成绩上的不突出,其学习自信始终培养不起来。思政课教师特别需要在教学中不断肯定学生的正确认知和回答,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此外,高职学生没有或者不能自觉建构学习方法。思政课教师需要通过理论教学中的逻辑分析,思维整理逐步让学生领悟到如何在思政课中开展学习,进而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在主体性学习中真正发挥作用。

(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首先,坚持灌输不动摇。灌输是思政课的基本教学方法,这是由思政课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属性决定的。高职思政课的灌输不是单纯的陈述式讲解,不是过分强调理论的唯一正确性,这里需要的是上述提到的学理性灌输。将理论性的东西通过理论的逻辑阐释讲清楚,通过客观事实的分析讲明白,通过时代背景和国情世情讲透彻,让学生真信、真懂。灌输还需要将现有的理论知识形成模块,前后联系的去讲。也就是说,高职思政课的知识传授是需要加工后的半成品甚至是成品,这样的灌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启发是建立在灌输基础上的启发。启发是包含讲解引导、提问引导、讨论引导、情景引导等多种方式综合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启发引发学生学习的头脑风暴。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灌输的多,启发的少,使得课堂失去针对性、亲和力,氛围显得干瘪无味。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知识有较强的渴望和热情。思政课教师应该顺应这一学情,在思政课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仔细分析,进而掌握知识理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逻辑分析、问题答疑、情景诱导等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思维,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学生理解并得出结论。

(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同属教育学概念,隐性教育相对于显性教育,更强调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投射到思政课上面,对应的就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首先,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是高职思政课践行“三全育人”的需要。课程思政重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资源,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落实高职的全部课程之中,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其次,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也是思政课教学艺术的体现。思政课程将政治理论谆谆教导,课程思政则是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的心灵,保障了社会主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底色。高职教育偏重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思政课在众多专业课之外显得十分突兀,课程思政恰恰弥补了高职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让学生在隐性教育下自然而然地树立价值追求和完美人格,同时,更加深了对专业课程的情感理解和价值认同。高职思政课教师还需要深入钻研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从专业发展的历史中、知识点上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和资源,通过工匠精神、专业情感的传递以及科研探索实例、当前专业前景等潜移默化地思想政治教育,让专业教学的味道更加浓厚、更加传情。

猜你喜欢
灌输思政课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统一数量再比较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