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祺
(淮阴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长期以来,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定位也总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以及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立足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刻把握其新的内涵要求,也要抓好具体的实践机制,以改革创新的实效推进高校内涵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而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使命的要求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标。2018年5月,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1]。” 这里习近平明确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也指明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次讲话中谈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两个问题,二者在表述形式上虽有不同,但有其内在关联。诸如,2018年5月,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指出,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将其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立德树人实质上是对同一个根本任务的不同表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侧重于最终的结果,而立德树人侧重于内涵实质。
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很多专家学者也都给出了阐述,总的来看对于其理解大体分为两个方面。“立德”,作为一项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对人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念培养,新时代立德教育的重点即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价值理念。“树人”,就是培养人才,也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决定了“立德”和“树人”二者必然是紧密结合的,“立德”为“树人“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原则,而“树人”的成效则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校正“立德”的内涵,指引高等教育自身的不断改革创新。在“立德”方面,习近平提出“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与民族追求的“大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发展追求的“公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需要作为个体的党员干部群众坚守的“私德”。正是因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因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可度、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核心。
“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浸润并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内核。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重视德行培养和践行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古代先贤很早就注意到要将社会中的人与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进行区分,诸如儒家把礼义廉耻放在核心位置,主张“发乎情,止乎礼仪”,强调个人的情感欲望应该要符合社会的礼仪规范;道家注重对人与物本性的坚守,在修身养德、抑奢戒骄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价值作用;佛家尊崇积德修善等内容。在治国理政和选人用人层面,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华民族历史积累的宝贵经验,如司马迁对德与才的辨析,陆贾对“马上得天下,焉能马上治天下”问题的回答,以及历代吏治都将德作为选拔考核官吏的首要标准等。新时代下,把师德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正是相关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传承和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2]。进入新时代,高校师生的文化素质水平、社会视野、交往方式与以往相比,都有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大学生在对待学校管理和教师的专业指导学习等方面也有更多的融入和参与,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化的过程中。同时,新时代大学生处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这是大学生融入社会和贡献力量的时代背景,也是高校抓好立德树人,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担当。新时代高等教育,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性、战略性、规律性、创新性,才能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承担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立德树人作为价值理念和根本任务,要落实到学校教育管理中,实际上就是要将立德树人融入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保障等各项机制中,只有针对现实问题,推进有关机制的改革创新和落实,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 这一矛盾反映到我国高等教育上,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美好需要与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在高校内涵建设方面,也是高等教育规模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关系。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客观上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高校事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对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深入研究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机制,努力提供丰富多样、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
推进管理机制改革创新,是推进高校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也是高校提高自身治理效能的主要抓手。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把坚持深化教育改革作为近年来在实践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相关内容做了重要阐述,为高校在新时代的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管理机制掌握着学校人财物等资源的分配权、使用权和评价权,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和导向,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不但影响到高校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如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也影响到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学科专业设置及结构,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开放等问题。因而,抓好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就抓住了高校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
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有的层面改革是需要从国家、省甚至区域范围来加以推动的,诸如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方面,涉及到要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乡村振兴、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协调衔接。此外,有的层面的改革是地方省、市与高校自身需要着力加以研究和推进的,诸如推进“放管服”改革,在招生计划和投资项目管理上,简化流程、优化服务以及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与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等方面,高校自身都是可以勇于探索,有所作为的。高校自身需要着眼于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对标“双一流”建设标准,推动高等教育更好融入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稳妥深化综合改革,构建以一流质量标准为核心的制度规范体系,以优质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实效为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大力推进高校的治理能力建设。
当前,以内涵式发展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成为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增加人民获得感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要求。所谓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有关文件要求来看,主要是指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为核心目标,由主要依靠学校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向主要依靠教师素质的提高、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转变。因而,可以说内涵式发展更加强调立足教育教学的本质属性并进一步发展完善。
在具体教育管理服务实践中,对如何把握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各个高校都有自身的做法。总体来说,聚焦内涵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于高校自身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健全完善立德树人的各项实践机制,除了要在推进学校管理机制改革创新方面下功夫外,还要努力在健全完善教育教学服务保障机制上下功夫,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可以着重从优化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健全高校学生培养评价机制以及建立健全开放教育培养机制等方面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是优化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优化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关键。当前国家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高校也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人才的渴望比以往更加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4]等重要观点。但在现实的高校人才工作中,引才、育才、留才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诸如有的高校重引不重用,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身的排名评比或是头衔光环,引人用人责任意识淡薄;有的高校没有确立正确的人才发展导向,职能部门及教辅部门角色定位和认知有偏差,对从事具体教育教学的老师以行政化管控为主,引导和服务意识不足;有的高校习惯对国家政策进行选择性解读,对涉及教职工发展福利的改革举措执行不力,一些涉及教师福利的政策文件多年来没有进行调整,致使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不高,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等。新时代高校的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有关人才政策,研究破除或废止不合理的旧政策旧制度,消除等靠要的“观望”思维,不能等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来替自己做好有关的政策安排,要努力畅通职能部门岗位与二级学院教师间的人才流动渠道,树立人才使用管理的全局思维,建立人才流通的“绿色”通道;要树立“市场”思维,把人才当作重要生产要素,在向二级学院放权过程中,激发人才主体活力,丰富完善人才的进退流转机制,努力实现人岗相宜、人尽其才。
二是完善教学科研考核评价机制。教学科研考核评价是高校不同于党政机关部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开展的主体,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主体,考核评价机制也是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指导教学科研改革的方向盘。
进入新时代,高校如何完善教学科研考核评价机制也是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现实中各高校的做法不尽一致,而不一样的评价导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实效。教师作为兼顾教学和科研两项职责的主体,平衡好教学与科研是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同时,作为个体的教师特殊性与差异性,以及科研形态的多样化是客观存在的,完善教学科研考核评价机制,也需要在追求合理性与多样性上实现平衡。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之后,为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不少高校提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奖惩的首要依据,这一提法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对师德的评价可以说是作为教师主体的共性评价,是对立德树人职责的共同担当,不会妨碍考核评价体系中其他个性化与多样化方面的要求。
对高校来说,完善教学科研考核评价机制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好科研成果在业绩考核、职称评聘、科研奖励中的权重,特别是如何看待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和效益。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不少高校也做了积极探索,如有的加大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进支持力度,特别是积极实施高端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引进计划;有的探索构建专职科研人员聘任管理制度,坚持专兼结合,聘请具有科研经验和影响力的兼职科研人才,指导和引领科研工作,以此加快科研团队建设;有的探索创新科研人才交流合作机制,鼓励科研人才跨学科、跨校、跨地区以及进行校企联合等形式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以期提高科研工作实效,这些都是对丰富和完善高校科研管理评价的有益探索。从长远上看,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性循环,有力推进高校的科研和立德树人工作。
三是健全高校学生培养评价机制。立德树人的立足点是学生,最终都要落实到“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问题上。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5]。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因而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服务方向上,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进入新时代,国家与社会对学生成长成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学生培养评价需要突破对学业的重视,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
实践中对学生的培养评价整体上可以从政治思想与道德素养评价、学习成绩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几个方面来开展,客观上就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规范化、精细化与人性化的学生培养管理评价机制。这不但要与时俱进地完善学生管理制度,还要发挥好各教育层面主体的作用,诸如学生日常管理方面,要发挥好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作用,加强学生上课出勤管理和对学生学业指导作用;在社会实践教育方面,要发挥好校院两级在教学活动中的共同作用,如不少高校结合地方特色红色资源文化,组织开展有关实践活动,学习先进人物精神,引导学生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融入在一起。此外,一些高校特别重视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和科研创新活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有关企业见习活动等,提升综合素养。可以说,高水平学生培养评价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不断的实践摸索过程,在实践中直接引导和塑造着大学生的学与行,较为直接地检验落实立德树人机制的成效。在对标“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高校在学生培养评价机制方面要努力实现政治性、思想性、创新性的统一,注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有力地促进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
四是建立健全开放教育培养机制。教育本身从来不是封闭的,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都会通过某种方式影响到教育的理念及方式方法。高校教育的开放性更是如此,除了学校自身的环境条件,外部发展环境是学校事业发展重要刺激性和成长性条件。对于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是直接的,既要服从服务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也要更好地服从服务于新时代学生培养对教育自身的期待和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更加开放的视野,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更好地审视学校的外向角色,不断丰富完善教育学习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当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境外合作等方面,客观上要求高校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及其他院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强与境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也需要在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交流、沟通中,进一步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整合校内外资源,努力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建立健全开放教育培养机制,就是要更多地参与同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以及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从教育教学整体层面来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各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也不尽相同,一些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高校在开放办学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有一些地方的高校在开放办学上还处在起步探索等阶段,因而对于开放办学,各地区高校也要立足于自身与区域的实际来推动有关的对外联系和交流合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及高等教育发展需要。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定位总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以及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这客观上决定了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新时代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需要深刻把握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新内涵,需要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务实的创新来探索相应的实践机制,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