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洁
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对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如果抗菌药物使用不当,药物过敏、水肿、细菌耐药性等会成为治疗中的难题,抗菌药物的药性降低或改良,会降低治疗效果[1]。本文对抗菌药物的药理药性进行分析,并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以此改善临床用药情况,保障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睡眠质量,加快康复。具体分析结果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5 月在本院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8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 例,女29 例;平均年龄(45.71±4.73)岁;平均住院时间(15.08±3.75)d。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内脏功能不全、药物过敏、血液疾病、精神疾病等情况。
1.2 方法 采用抗菌药物情况调查表对药物的药理药性进行调查,将患者住院时间、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等作为统计依据进行分析。像常用抗菌药物中的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对病菌的消灭作用良好,药物穿越细胞壁的能力较强,进入机体后与水进行融合,产生肽键,对细菌中的转肽酶进行抑制,降低细菌活性,快速将其消灭[2]。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都容易被胃肠吸收,分布在肝、肺等脏器和肌肉中,通过汗液、尿液等可以完成药物代谢,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会与药物发生不同情况的耐药性,临床治疗时要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药物调整,保障治疗效果。
合理用药方法:①分析药物使用中的问题:临床医护人员要进行配合,对患者临床用药前后的情况进行记录和讨论,与临床药师一起分析用药现存问题,并制定改善方案;②进行药学培训:临床需定期组织药学专业人士对临床医师、护士在处方审核、药物调配、药物核对等方面进行培训,及时纠正处方、用药等不良情况,每次培训都设立考核,加强临床医师、护士在药物使用、检查、发放、核对等方面的能力。临床药师定期对抗菌药物的药理、药性进行整理核对,保障抗菌药物充足,临床能按照用药标准合理使用[3];③加强用药指导:临床药师要将抗菌类药物使用标准下发到相应科室,并对科室汇总的医护人员进行用药指导,告知其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使用方法等。与医护人员建立良性沟通,及时解决用药相关问题。还要了解患者的用药方式,根据药物使用情况合理改善用药情况。叮嘱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用药监督,做好药物使用情况反馈工作,避免乱用药物等情况;④及时检测:临床及时检测抗菌药物使用后与细菌间的作用,像药敏试验、特殊耐药机制检测等,提高临床对抗菌药物与细菌对抗情况的了解,保障临床判断药物预期的准确性。如交替用药、剂量调整等都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实施,能提高治疗有效性,降低抗菌药物使用风险[4]。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患者合理用药前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相关指标、睡眠质量。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后,患者无用药不良反应、各项体征稳定,医护人员能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用药调整,患者遵医嘱用药行为良好,且病症按照预期痊愈;有效: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后,经药敏试验、细菌培养等检查病菌存活量较少,能看到病菌消灭过程或消灭后物质,患者能遵医嘱用药,医护人员可按照标准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监督,病症好转迹象明显;无效: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后,患者用药情况无明显改善,相关指标不稳定,不良反应较多,病情无任何改善。用药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头晕/乏力、水肿、嗜睡等。相关指标包括舒张压、收缩压、动脉血氧饱和度、24 h 尿蛋白定量。利用睡眠质量评定量表对睡眠质量进行评分,分数越低代表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合理用药前后的临床疗效对比 合理用药后,患者用药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合理用药前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80 例患者合理用药前后的临床疗效对比(n,%)
2.2 合理用药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合理用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低于合理用药前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80 例患者合理用药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2.3 合理用药前后相关指标对比 合理用药后,患者舒张压(72.34±4.09)mm Hg 明显低于合理用药前的(81.75±5.6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53,P=0.000<0.05);合理用药后,患者收缩压(114.22±5.71)mm Hg 低于合理用药前的(126.87±5.8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29,P=0.000<0.05);合理用药后,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96.12±5.11)%高于合理用药前的(90.03±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74,P=0.000<0.05);合理用药后,患者24 h 尿蛋白定量(103.56±1.24)mg/24 h 低于合理用药前的(141.26±5.89)mg/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021,P=0.000<0.05)。
2.4 合理用药前后睡眠质量对比 合理用药后,患者睡眠质量评分(20.03±4.19)分低于合理用药前的(35.27±4.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43,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呼吸内科、泌尿外科等常用抗菌药物实施救治,此类药物在机体中可与病菌快速开展对抗,作用力强,在胃肠道中的吸收较好,能随着机体代谢排出体外,但乱用药物、漏服药物等会降低治疗效果,增加皮疹、头晕等不良反应[5]。本次研究对抗菌药物药理药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用药方法,提高临床用药总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保障机体指标稳定,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对抗菌药物进行药理药性分析能提高临床对抗菌药物的了解度,为临床用药提供保障。合理用药为临床提供更具体的用药方向,将用药问题分析、用药培训、用药指导、及时检测等涵盖其中,保障合理用药效果。临床医师在开具处方药物时可根据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史等快速而准确的确定抗菌药物,保障单独用药、用药搭配等效果,减少药物在治疗期间引起的不良情况。合理用药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药物具体内容,将药物药理药性、禁忌、注意事项等详细告知,临床处方治疗价值更高,在核对、发放药物的过程中也能减少药物不匹配、剂量不足/过多、发放错误等情况,降低抗菌药物对患者的危害,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性。合理用药后临床医护人员会定期接收到药物相关知识,对药物使用、药物禁忌等掌握的更好,临床治疗和护理专业性变强,患者能按照预期尽快痊愈。抗菌药物药理药性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越详细,临床治疗预后越良好。合理用药调整方案等也会更贴合患者,细菌反复感染、乏力等不再成为困扰治疗的干扰项[5]。合理用药让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更可控,合理的使用方式、有效叮嘱和监督,改善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等在用药方面的认知和不良行为,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使用药物,减少药物的不良影响,保障机体稳定。合理用药让临床药师、主治医师、护士、患者和家属密切配合,提高对抗菌药物的了解,及时进行检测,保障治疗期间每个阶段用药的良好性,降低滥用抗菌药物对患者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合理用药后,用药总有效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合理用药前,舒张压、收缩压、24 h 尿蛋白定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合理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正确分析抗菌药物药理药性联合合理用药能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加强临床用药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抗菌药物药理药性分析,实施合理用药指导,能有效提高临床临床,改善临床相关提标,适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