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宁
冠心病为常见心脏疾病,属于冠状动脉狭窄和供血不足所引发的器质性病变。现阶段疾病发病率呈逐步提升趋势,且有年轻化趋势。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为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原因,也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临床实验逐步深入,更多分析认为采用药物可有效减少冠心病高危心血管疾病风险。在调脂治疗上,他汀药物由于自身特殊性可有效降低TC 等血脂指标,同时也可有效保护患者心血管,降低炎症、稳定斑块、降低早期死亡率。其中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情况,继而提升治疗效果。现选取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瑞舒伐他汀的治疗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8 例;年龄41~78 岁,平均年龄(62.75±5.81)岁;病程0.9~11.0 年,平均病程(5.24±2.05)年。观察组男21 例,女17 例;年龄40~77 岁,平均年龄(62.62±4.95)岁;病程1~11 年,平均病程(5.18±2.0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①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②动态心电图、血脂肝功指标均符合;③心脏造影术结果符合;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他汀药物过敏患者;②家族性血脂异常患者;③肝肾功能异常患者;④失访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性治疗,即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营养心肌、口服硝酸甘油治疗,依据患者自身状况采用手术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戒烟。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20 mg/次,1 次/d,服用3 个月。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瑞舒伐他汀钙片(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246)10 mg/次,1 次/d,连续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其中主要分析患者治疗前1 d 及治疗后4 d 的TG、TC、HDL-C、LDL-C。采用Olympus AU54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直接检测。②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失眠、便秘、肌肉疼痛、肝肾功能异常。③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TG、TC、HDL-C 及LDL-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TC、HDL-C 及LDL-C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6%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发作频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mmol/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m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n(%)]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冠心病心绞痛为常见心血管疾病,主要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性疾病,临床患者多表现为阵发性心前区疼痛、心肌梗死导致死亡。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或冠状动脉炎症为心绞痛主要原因。抢救和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死亡率升高,因此尽早预防十分重要。
临床针对冠心病心绞痛分析认为,早期将血脂控制在合适范围内时不仅可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同时也可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和患者自身血脂水平有关,也和患者血脂代谢功能紊乱有关[2]。高血脂症多被认为是冠心病发病重要原因,降脂治疗被认为属于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基础。但对于脂质代谢异常患者采用常规降脂治疗时,常规性降脂药物效果有限,采用强化降脂药物治疗时不仅可快速改善血脂也可提升整体干预效果。他汀类药物为常用降脂药物,不仅可有效调节患者血脂代谢水平,同时也可有效调节患者脂代谢平衡,起到降低血液TC 的效果[3]。
对他汀药物分析发现,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效果显著,药理学分析认为瑞舒伐他汀为肝脏选择性和亲水型药物,也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主要通过控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C-CoA)还原酶继而竞争性控制体内TC 合成,早期可有效限制酶活性。随着细胞内TC 含量逐步减少,也可有效刺激细胞内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加速,也可使得肝脏外表LDL 受体数量增多、活性提升,也可促使极底密度胆固醇(VLDL)残粒通过降解途径代谢,进而有效降低血清TC 含量[4]。也可有效控制血清甘油三脂,提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且现阶段多数分析认为此种药物有半衰期时间长的特点,也可通过经细胞色素P450 酶系统进行代谢,同时也会和其他药物并不会产生交互作用。其他相关学者[5]研究认为,此种药物在欧洲患者体内有良好药物动力学性质,药物动力学特点也不会受到性别、年龄以及肝功能损伤影响,同时也属于安全、高效、化学合成较高的降脂类药物。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TG、TC、HDL-C 及LDL-C 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时可有效抑制TC 合成,同时也可降低HMC-CoA 还原酶活性,同时也可使得LDL 受体合成量有效降低,促使LDL 提升,继而有效降低TC 水平,因此患者治疗后临床血脂水平均改善明显。对比其他学者研究结果,采用舒伐他汀控制患者血脂指标时,患者LDL-C 和TC 均得到控制,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整体治疗效果也更好。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6%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类药物常会引发患者免疫系统异常和神经系统异常以及皮肤组织问题,但本次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药物,防止患者肾脏及甲状腺功能发生损伤,出现问题后立即干预,因此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发作频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起效更快同时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因此患者发作频率更短。分析其他学者[6]研究结果[持续时间(8.60±0.65)min、发作频率(2.20±0.42)次/d],采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时不仅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也可降低发作频率,研究结果和本次分析一致,也有分析提出此种治疗方式有价格便宜的优势,但在本次研究中并未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时可控制患者调脂水平,同时也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症状控制效率,继而有效控制疾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