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玲
原发性肝癌是肝细胞或者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多数患者是肝硬化发展成肝癌,患者常表现为肝区疼痛、肝大和全身及消化道症状等,发病还与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及环境因素相关[1]。一般用肝癌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良好,但临床经验指出[2],大多数患者发现肿瘤时已属中晚期,不能完全手术切除,且单用手术切除或TACE 术治疗的患者容易病情复发,所以近年临床上注重多学科综合治疗,强调治疗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以个体化治疗方案遏制患者的肿瘤进展,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CT 的分辨率高,检查获得的图像能为医师提供清晰且直观的诊断依据,肝癌诊断符合率>90%,CT 引导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是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手段,目前在癌症治疗方面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解CT 引导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本文对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用两种不同方法治疗的60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探求TACE 手术治疗后加用CT 引导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0 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5.8±6.3)岁。观察组男21例,女9 例;年龄51~74 岁,平均年龄(65.3±6.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CSCO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18 版)》[3]的诊断标准;②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证实病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脾肺肾等重大脏器功能障碍或(及)器质性损伤者;②肿瘤病灶最大直径>5 cm 及病灶组织>3 个者;③具有活动性出血或(及)出血倾向者;④认知功能障碍或(及)全身性感染者;⑤曾采用全身化疗及(或)癌细胞转移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TACE 术治疗。行股动脉穿刺置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明确肿瘤的供血动脉并插管,配合DSA 造影确定病灶内碘油的沉积情况,灌注化疗药草酸铂200 mg+氟尿嘧啶1.0 g+进口碘化油10~30 ml,并缓慢注入供血动脉,完毕后撤管,包扎压迫穿刺口。术后予保肝、抗肿瘤治疗。
观察组采用TACE 术+CT 引导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TACE 术过程与对照组相同,术后,CT 引导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使用飞利浦16 排大孔径定位CT扫描,扫描条件为120 kV,层厚5 mm,选择PROWESS panther4.72 计划系统(TPS),采用18G 植入针与弹夹式植入枪(广州心之寻医疗器材有限公司),125I 放射性粒子(上海新科医药有限公司)外形为圆柱形钛合金封装体,直径为0.8 mm,半衰期为59.6 d,组织穿透能力达1.7 cm,活度均采用 0.7~0.8 mCi/颗。粒子植入术前根据患者的各项检查资料计划三维治疗方案,将CT 图像传输至TPS 计划系统,勾画大体肿瘤靶区及计划靶区,计算出处方剂量、MPD 所需粒子数、粒子空间分布等参数,选择适宜的进针部位和角度、深度以及穿刺针数;患者取仰卧位或者侧卧位或俯卧位,选取术前TPS 计划时的精确CT 扫描床位参数扫描获取图像,根据TPS 计划系统确定的位置和皮肤进针点和进针路径,在患者的皮肤表面用记号笔拟定穿刺点;给患者标记的穿刺点及周围区域常规消毒和局部麻醉,随即依据计划的方案给患者逐一布针,依次植入125I 放射性粒子,保持粒子之间的距离为0.5 cm,每排的行距保持在1 cm。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完成后再行CT 扫描,观察患者的粒子植入是否良好,患者有无气腹,出血等并发症,并验证患者的粒子植入是否符合之前计划的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给患者补种粒子,术后亦要24 h 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和脉搏等。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复发情况。根据《CSCO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18 版)》判断治疗2 个月后的效果:完全缓解:肿瘤病灶动脉期强化消失;部分缓解:肿瘤病灶存活最大径总和缩小程度>30%;疾病进展:肿瘤病灶存活最大径总和增加程度>20%,或者发生新病灶组织;疾病稳定:肿瘤病灶缩小程度未达到部分缓解的标准,或者病灶增加程度未达到疾病进展的标准。总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随访患者治疗3、6、12、18 个月的病情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缓解率90.0%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3~18 个月后总复发率6.7%低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率比较[n(%)]
表2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n(%)]
原发性肝癌好发于40~60 岁的男性人群,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到中晚期,恶性程度高,治愈率较低,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目前可采用的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和外照射放射治疗等。微创外科现已是辅助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应希慧等[4]指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用放射性粒子植入的效果显著,而照射剂量要>60 Gy,局部控制效果明显,但人的全肝耐受剂量较小,一般是以30 Gy 为标准,负荷剂量>35 Gy 时,患者极易因放射性粒子而造成肝损伤。说明原发性肝癌患者可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提高临床效果,但需要避免患者出现放射性肝损伤,粒子的植入要符合患者的肝脏受照剂量限制,确保患者的肝脏可以有效耐受粒子造成的放射性损伤。
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它具有微创外科的优势,能以局部微创给患者植入放射性粒子,能明显减小患者因手术造成的创伤,朱楠等[5]指出放射性125I 粒子植入治疗对不宜行消融治疗的肝癌具有安全性高优点,患者术后可能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小。125I 放射性粒子的半衰期是59.6 d,为肝癌患者植入后能持续不断的释放γ 射线,且射线能量为低能状态,在提高临床疗效得同时,能使粒子的作用时间持续延长。本次用CT 引导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总缓解率90.0%高于单用肝癌切除术的66.7%,可见患者术后2 个月的病情控制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也得到充分的改善。随访患者3~18 个月后见植入粒子的患者复发率低,总复发率6.7%低于手术组的30.0%,与张晓等[6]研究中该方面结果差异不大。
作者认为在CT 引导下能将125I 放射性粒子定位植入于瘤体,医生通过CT 扫描直视操作,能有效的避开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的大血管与胆管等,以最佳的穿刺路径经皮穿刺植入粒子,针芯进退的过程中能提供清晰的活动影响[7]。CT 引导能通过动态观察穿刺针的走向和到达位置等,把125I 放射性粒子准确且密集的定植在肿瘤的边界处,使放射性粒子以高剂量状态,在肿瘤组织的周围区域发挥效果,促使肿瘤组织周围的癌细胞被原位灭杀,从而有效避免或减少肿瘤的复发,使癌细胞的转移得到明显抑制。
综上所述,CT 引导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能以微创介入治疗的特点,提高临床总缓解率,降低患者的肿瘤复发率,为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