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分析

2021-01-15 09:33:06梁琪琳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5期
关键词:肌瘤开腹微创

梁琪琳

子宫肌瘤属于临床常见妇科良性子宫纤维瘤。目前,我国子宫肌瘤发病年龄呈现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女性的生命安全健康和生活质量[1]。据调查显示,子宫肌瘤发病原因较多,病因尚未明确,但多数学者都认为激素分泌紊乱和子宫壁肌层细胞突变等因素均会导致子宫肌瘤疾病[2]。由于子宫肌瘤生长部位、大小和数量的不同,各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性。子宫肌瘤患者多存在子宫不规律出血、腹部有包块和肿块、腹部疼痛等症状,经医院常规妇科检查即可检出[3]。子宫肌瘤发病率较高,但大多都为良性肿瘤,给患者带来的损伤较小,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子宫肌瘤可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严重时可致不孕不育等并发症,给患者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4]。目前,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式。传统手术方式为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通过切除患者子宫肌瘤,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控制病情恶化。但该手术方式需在患者腹部开口,手术创口较大,患者术后恢复不理想。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新型手术方式,其创伤性较小,安全性更高[5]。本院特以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90 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探讨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就该症临床效果及应激反应的专项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本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90 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待患者入院后,均由责任医生就其及家属针对病症、不同手术方式、细节、预期效果等环节予以了详细的医学解释,基于遵循对象自主自愿的原则上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 例。对照组年龄31~51 岁,平均年龄(40.12±5.78)岁;病灶直径3.1~9.0 cm,平均病灶直径(5.61±1.14)cm;体质量指数19~24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1.12±3.61)kg/m2。观察组年龄30~51 岁,平均年龄(40.23±5.54)岁;病灶直径3.1~9.0 cm,平均病灶直径(5.62±1.13)cm;体质量指数19~24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1.14±3.62)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经盆腔超声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且符合子宫肌瘤剔除术要求;②患者未合并甲状腺疾病和肝肾疾病等原发性疾病病史;③患者未处于妊娠期;至研究起始所涉及内容均获得了所有患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同时报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了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术前常规检查工作,帮助患者合理控制饮食,清洗阴道,并于术前30 min 放入导尿管。对照组予以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需呈平卧姿势,采用全身麻醉,取下腹趾骨至其上方2 指处横切,并严格按照《妇产科手术学》中有关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行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需保持头低臀高的仰卧姿势,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建立压力为14 mm Hg(1 mm Hg=0.133 kPa)的二氧化碳气腹,并采用三孔法置入腹腔镜(日本奥林巴斯),辅助采用其他器械并在子宫肌层注射少量垂体后叶素,依次用分离钳分离假包膜,并完整剥离肌瘤。若患者创面出血需电凝止血,并用缝合线缝合,用0.9%氯化钠清洗腹腔,依次拿出手术器械,清除气腹并缝合和清理创口。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症状大幅度缓解且子宫肌瘤未复发,子宫无异常;有效:患者症状一定程度缓解且子宫肌瘤具一定复发可能,子宫无明显异常;无效:患者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子宫肌瘤复发,子宫异常。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临床应激反应情况具体为:两组均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的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78%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较术前1 d 上升,但观察组患者肾上腺素(122.14±20.13)pmol/L、去甲肾上腺素(401.21±59.34)p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82.31±28.65)、(523.17±71.41)p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比较 (,pmol/L)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比较 (,pmol/L)

注:与对照组术后1 d 比较,a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属于临床常见女性生殖器官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子宫肌瘤早期属于良性肿瘤,对患者造成的病理性损伤较小。但若患者发病后未能得到长时间治疗,极易引发不孕、流产甚至贫血病症,进而损伤患者的身体健康[6]。目前,对于子宫肌瘤发病因素的争议较大,临床上还没有明确的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但据调查显示,育龄期女性为子宫肌瘤的高发群体,其他年龄段女性的发病率较低,且随着患者年龄增长,绝经之后子宫肌瘤会随着萎缩,直至消失[7]。因此,临床认为孕激素和雌性激素等与子宫肌瘤的发病有较大关系。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疾病,传统开腹手术须在患者腹部开一道较大的创口,其腹部在手术过程中被长时间和大面积暴露,加大了术后恢复难度,提高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8]。新型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效果更优异。医生可通过腹腔镜获取患者患处清晰视野,进而提高手术准确性。经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创口较小,对患者身体创伤较小,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出血量,缩小术后瘢痕,避免对患者的腹部美观造成影响[9]。经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后,由于创口较小,患者的术后恢复较好,也进一步降低了患者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下行手术治疗可为医护人员获取清晰手术视野,降低了手术器械对患者周围健康组织和脏器损伤,进而有效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10]。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78%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进一步肯定了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治疗子宫肌瘤中的效果。术后,两组患者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较术前1 d 上升,但观察组患者肾上腺素(122.14±20.13)pmol/L、去甲肾上腺素(401.21±59.34)p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82.31±28.65)、(523.17±71.41)p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肯定了患者对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更小,手术更为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时间较长,且无开腹手术的触觉,在清理子宫肌瘤时极易遗漏细小碎渣,导致术后复发,但其总体手术效果要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显著,患者应激反应较小,安全性和有效性更高,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肌瘤开腹微创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