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 杨超 杨法
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越来越受到关注和研究。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血压的变化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转归和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动态心电图的监测有助于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提前做好脑卒中的预防[1,2]。本院为了深入探讨动态心电图联合动态血压同步监测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监测价值,选取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及心电图异常检出情况,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7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8 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组),30 例患者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非脑卒中组)。脑卒中组患者中男25 例,女23 例;年龄42~68 岁,平均年龄(54.1±4.7)岁。非脑卒中组患者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40~69 岁,平均年龄(54.8±5.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合并严重的肿瘤类疾病、血液类疾病以及精神障碍等患者,确保不会影响研究结果。所有纳入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该研究通过伦理学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在入院24 h 内利用DMS300-4A 动态心电图机检查并记录24 h 心电图的变化情况,由心电图专业医师对结果进行判读。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包括ST-T 改变、T 波改变、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以及短暂性房颤等。同时联合动态血压监测,设定白昼测量时间为早6:00 到晚22:00,每30 min 测量1 次,晚22:00 到次日早6:00为夜间测量时间,每间隔1 h 测定1 次。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昼夜血压水平及血压异常发生情况;②对比两组患者的昼夜心律失常、ST 段改变、T 波改变发生情况;③对比两组患者的短暂性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昼夜血压水平及血压异常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白昼的SBP、DBP 水平和血压异常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夜间的SBP、DBP 水平和血压异常发生率均高于非脑卒中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昼夜心律失常、ST 段改变、T 波改变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白昼的心律失常、ST 段改变、T 波改变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夜间的心律失常发生率、ST 段改变发生率、T 波改变发生率均高于非脑卒中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短暂性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发生情况对比 脑卒中组短暂性房颤发生率高于非脑卒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的昼夜血压水平及血压异常发生情况对比[,n(%)]
表1 两组患者的昼夜血压水平及血压异常发生情况对比[,n(%)]
注:与非脑卒中组对比,aP<0.05;1 mm Hg=0.133 kPa
表2 两组患者的昼夜心律失常、ST 段改变、T 波改变发生情况对比[n(%)]
表3 两组患者的短暂性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发生情况对比[n(%)]
近些年来,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有显著增高趋势,该病的特点是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负担[3]。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大部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会出现血压反应性升高的情况,尤其在脑卒中发生的24 h之内,血压处于正常水平的时候一般提示病情相对较轻;血压高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可能是血容量不足导致[4]。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该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因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监测血压变化水平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5]。急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在发病期或造成继发性的心脏损伤,例如心律失常、心动过速以及心动过缓等,也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动态心电图是诊断心脏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对于病情监测和治疗以及预后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6]。
本院为了进一步探讨动态心电图联合动态血压监测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根据所有纳入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白昼的SBP、DBP水平和血压异常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夜间的SBP、DBP 水平和血压异常发生率均高于非脑卒中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白昼的心律失常、ST 段改变、T 波改变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夜间的心律失常发生率31.3%、ST 段改变发生率25.0%、T 波改变发生率29.2%均高于非脑卒中组的10.0%、6.7%、1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短暂性房颤发生率18.8%高于非脑卒中组的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数据说明脑卒中患者组与非脑卒中患者组白天的血压无明显差异,夜间血压差异明显,应密切关注患者夜间的血压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立即给予合理的处理方式;两组患者白天心电图异常无明显差异,夜间脑卒中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ST 段改变以及T 波异常的几率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同样应该加强夜间动态心电图的监测;在动态心电图异常检出率方面,脑卒中组短暂性房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分析原因可能是脑部发生病变后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促进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素水平的分泌增多,进而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或收缩,并诱发、加重心脏病变,因此增加了短暂性房颤的发生率,说明通过监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利用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能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做好缺血性脑卒中预防,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但本次研究纳入的样本量有限,研究结果仅供参考,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