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晓芬 谭晓霞 林远 卢东晖 张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2019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数据显示,我国现有 1.164 亿糖尿病患者,位于世界首位[1],糖尿病患病率达 10.9%,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 35.7%,威胁着人体的健康[2]。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合理的饮食管理有助于血糖达标并减少血糖波动。近年来研究表明,作为药食两用的苦荞中富含黄酮类、D-手性肌醇(DCI)、多酚类物质、苦荞碱等成分,能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因高含量的膳食纤维等成分能使人产生饱腹感,延缓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血糖的波动,有望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功能性食品[5-7]。本研究使用苦荞黑茶固体饮料作为功能性食品,应用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比较2 型糖尿病患者常规糖尿病饮食与苦荞干预后动态血糖的变化,旨在为糖尿病饮食治疗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5~6 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与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医院门诊就诊的22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诊断为2 型糖尿病(符合1985 年WHO 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9 岁;③入组前3 月未调整降糖方案;④饮食运动规律;⑤受试者能够及愿意进行CGM 监测。排除标准:①诊断为1 型糖尿病;②依从性差,饮食运动不规律;③对苦荞存在过敏史;④有严重心、脑、肾功能异常;⑤有急性感染性疾病者;⑥有恶性肿瘤者;⑦存在严重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无法完成本研究者。其中男13 例,女9 例;年龄43~69 岁,平均年龄(54.95±6.80)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4.09±2.18)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21.4~34.0 kg/m2,平均BMI (26.49±3.09)kg/m2。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1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两组均于干预前安装CGM 仪器,在维持其原有糖尿病饮食、生活习惯及降糖方案下,连续监测3 d 血糖,取第3 天24 h 动态血糖数据作为干预前指标。
1.2.1 对照组 继续原有糖尿病饮食及生活习惯,患者自行记录进食时间,记录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适,取第10 天24 h 动态血糖数据作为干预后指标。
1.2.2 干预组 在原有糖尿病饮食及生活习惯的基础上,于第4 天至第10 天服用苦荞膳食粉。本实验苦荞膳食粉为西安品健龙堂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苦荞膳食纤维粉,6 g/包,1 包/次,3 次/d,随餐服用。患者自行记录进食时间,记录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适。取第10 天24 h 动态血糖数据作为干预后指标。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动态血糖指标及血糖变异性变化情况,动态血糖指标包括:MBG、TIR%(本次实验设置血糖达标为>3.9 mmol/L,≤10 mmol/L)、TAR%、TBR%,血糖变异性包括:GAUC、SDBG、MAGE[3]。比较两组患者干预10 d 后降糖药物减量>50%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动态血糖指标及血糖变异性变化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MBG、GAUC、TIR%、TAR%、TBR%、SDBG、MAGE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MBG、TAR%、GAUC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IR%、TBR%、SDBG、MAGE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TAR%、GAUC、SDBG、MAGE 均低于本组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MBG、TIR%、TBR%与本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10 d 后降糖药物减量>50%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降糖药物减量>50%发生情况为0;干预组降糖药物减量>50%发生率为9.09%。两组患者干预10 d 后降糖药物减量>50%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干预组患者发生轻度腹胀1 例,症状可伴随治疗自行缓解;一过性腹泻1 例,在治疗的第5 天出现,次日自行好转。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动态血糖指标及血糖变异性变化情况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动态血糖指标及血糖变异性变化情况比较 ()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aP<0.05;与本组干预前比较,bP<0.05
表3 两组患者降糖药物减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五驾马车”之一,贯穿于治疗的全程,随着人们对饮食治疗重要性的了解,糖尿病相关功能性食品日渐丰富。近年来研究发现,苦荞富含黄酮类物质、DCI、多酚类化合物、膳食纤维等多种活性成分[4]。研究显示,黄酮类物质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5]。DCI 可以通过PKC-ix-IRS/PI3K/AKT 信号通路降低胰岛素抵抗小鼠的肝脏葡萄糖输出量和PEPCK、G6 Pase 的表达水平,抑制肝糖异生,改善胰岛素抵抗[6]。Qiu 等[7]在一项平行、随机、开放的对照试验中,发现黑苦荞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王益杰等[8]发现苦荞麦碱性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大鼠GAUC,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体外实验发现苦荞麦碱性提取物对 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与阿卡波糖相当,提示可以通过降低 α-葡萄糖苷酶活性,限制或延缓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本研究显示,干预后,干预组患者MBG、TAR%、GAUC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益杰等研究的结果相一致。邓琼等[9]临床研究发现持续进食苦荞面食作为主食,可使2 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下降。
血糖变异性与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有独立的相关性,降低血糖变异性对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意义重大[10,11]。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患者TAR%、GAUC、SDBG、MAGE 均低于本组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研究结果显示,荞麦黄酮类成分可抑制糖尿病大鼠餐后血糖的升高,对血糖波动有稳定作用[12,13]。其机制可能与苦荞中黄酮类物质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增强,减少餐后血糖的波动,改善胰岛功能,使胰岛β 细胞对血糖升高的应答更为灵敏,从而改善了24 h的血糖波动[8]。
苦荞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农作物,既往常作为粮食食用,具有安全性高的特性。目前不良反应报道较少,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症状轻微。在本研究过程中,仅发生1 例轻度腹胀,1 例一过性腹泻,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一种可靠的功能性食品。
综上所述,苦荞可从改善胰岛β 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及抑制 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等机制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血糖波动,同时可增加患者饱腹感和膳食质量,减少总体的饮食摄入量。对血糖管理的有效性、降血糖效果肯定,使用较安全,而且服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优势。但对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随着相关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其可能成为2 型糖尿病饮食营养治疗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