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丽 张相成 刘 宏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脑梗死发病急,病情发展快,且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致死率高等特证,发病机制为在局部供血动脉血流忽然停止或减少的情况下,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软化、坏死[1]。研究[2]表明约80%脑梗死患者遗留一定程度功能损害,其中失语、偏瘫较为常见,偏瘫具有最高的发生率。患者发生偏瘫后患肢一侧一方面具有肌力降低,另一方面自主控制能力较低,进而限制其运动功能,从而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3]。
研究表明[4]梗死后患者神经细胞未完全凋亡,同时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均具有一定的重组、再塑能力,因此在适宜的条件、适当的刺激下,神经功能能够再生。因此,相关研究认为[5],在患者生命体征、病情稳定时,一方面给予其基础治疗,另一方面督促其进行康复训练能够为患者神经侧支循环、对侧脑半球的重组、功能代偿提供有利条件,将神经轴突和突触的联系建立起来,使患者对残余功能进行应用,从而有效恢复其综合功能,改善其预后。相关医学研究表明[6],康复训练能够减少其脑梗死面积,进而促进患者残疾程度减轻,从而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改善,为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提供有利条件。近年来,新的康复训练方法不断出现在临床,如重复经颅磁刺激、减重步行训练等,促进了患者康复效率的显著提升。
但目前临床还没有明确最佳的康复治疗介入时机。相关医学研究表明[7],基础治疗能够极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肢体活动能力,缩短患者康复进程,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社会及家庭压力。如果患者超早期病损,其血管及血压稳定性就会较差,极易引发再灌注,从而引发新的脑部病变[8]。因此,要想有效恢复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功能,改善其生存质量,关键是要选取合适的康复治疗时间、方式。本研究探讨脑梗死后偏瘫病人不同康复治疗介入时机与康复效果的相关性。
1.1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2017-01—2019-12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脑梗死后偏瘫患者160例,依据方法分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组(基础治疗后2周,n=80)和晚期介入康复治疗组(基础治疗后4周,n=80)。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2)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9];(3)均有偏瘫症状。排除标准:(1)具有异常的精神;(2)双侧偏瘫;(3)有其他对神经功能、运动、生活造成影响的疾病。
1.3方法
1.3.1 基础治疗:对2组进行二级预防,静滴100 mL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规格:100 mL:25 mg:0.9 g/瓶,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2次/d。同时静滴0.2~1 g胞二磷胆碱(规格:2 mL:0.1 g,吉林百年汉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6207)+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1次/d。
1.3.2 介入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后2周接受介入康复治疗,晚期介入康复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后4周接受介入康复治疗:①物理康复训练。采用多功能磁刺激仪刺激患者肢体,采用超声脑血管治疗仪给予患者脑部超声治疗,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提升;②运动功能康复治疗:督促患者进行上下楼、肢体负重、体位、痉挛抑制、躯干控制训练等;③传统中医康复治疗:采用推拿、针灸等方式有效刺激患者头皮相应运动功能区,促进神经兴奋性的提升,为患者血液循环提供有利条件;④作业疗法: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帮助患者将科学合理的康复作业内容选取出来,让患者在辅助器帮助下对自理能力进行锻炼;⑤日常生活能力锻炼:督促患者对穿衣服、洗脸、刷牙等个人生活能力进行锻炼,同时将自身的平衡功能培养起来;⑥心理康复治疗:主动和患者交流,鼓励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1.3.3 疗程:2组均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观察指标(1)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总分0~42分,表示无至严重[10];(2)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包括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分别为0~66分、0~34分,总分0~100分,表示差至好[11];(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总分0~100分,表示差至好[12];(4)生存质量:采用汉化简版健康调查表,内容包括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8项,每项0~10分,总分0~80分,表示低至高[13]。
2.1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的NIHSS评分降低幅度、上肢、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晚期介入康复治疗组(P<0.05)。见表1。
2.22组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比较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的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晚期介入康复治疗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比较 (分,
表4 2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分,
脑梗死是一种急危重症,临床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同时老年人具有较多的基础疾病,更易有偏瘫症状出现,进而对神经功能、运动功能造成不良影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4-15]。因此,临床有必要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临床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而实施的声、光、电、磁、热等综合的治疗手段。包括:(1)神经康复:如脑出血、脑外伤、脊髓损伤、小儿脑瘫等神经系统疾病,通过康复帮助患者建立坐、站、走、日常生活能力的功能锻炼。(2)运动康复:主要是针对骨折术后引起的关节、肌肉功能障碍而实施的康复手段。(3)心脏康复:如心肌梗死,心肌功能衰竭后而进行的心脏方面的功能锻炼。(4)肺脏康复:如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减弱而实施的康复手段。其他还包括肾脏康复、心理康复、职业功能锻炼康复等,康复治疗是综合的临床学科。
相关研究[16-18]表明,早期康复治疗更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偏瘫症状。本研究表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的NIHSS评分降低幅度、上肢、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晚期介入康复治疗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的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晚期介入康复治疗组,说明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能够改善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提升。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均有再塑、重组功能[19]。基于此,临床有必要督促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一方面促进神经侧支循环和神经突触、轴突等联系,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对侧脑半球功能充足,促进患者有效利用残余功能,从而改善患者整体康复水平[20]。康复治疗介入时机不同,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就不同,和晚期康复治疗相比,早期康复治疗更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能力。
脑梗死后偏瘫病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康复效果较晚期介入康复治疗好,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