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法对肺癌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1-01-15 09:07陈海燕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年24期
关键词:椎旁手术过程动力学

周 园, 陈海燕

(1.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陕西 渭南, 714000;2. 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陕西 西安, 710000)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开胸手术,但手术过程中患者应激反应剧烈,传统麻醉方法为全身麻醉,但患者苏醒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躁动,影响了手术安全性[1]。肺癌手术过程中一般采取双腔置入与单肺通气,对麻醉深度要求较高,单纯的全身麻醉无法完全阻断手术区域产生的应激反应,术后感染、肿瘤转移风险增高。近年来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肺癌手术中,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应激反应,且配合超声影像可准确穿刺,麻醉效果安全可靠[2]。本研究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应激指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纳入标准: ① 年龄≥18周岁; ② 病理诊断为肺癌,且接受手术治疗者; ③ 无其他严重基础疾病者。排除标准: ① 术前合并高血压疾病,且不能很好控制者; ② 合并胸膜增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③ 不能耐受手术者。100例肺癌患者男62例,女38例,年龄55~80岁,平均(70.14±4.24)岁。按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5~78岁,平均(69.72±4.03)岁; 观察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56~80岁,平均(70.44±5.11)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 手术过程中采取全身麻醉,全麻诱导药物包括舒芬太尼0.5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咪唑安定0.1 mg/kg、依托咪酯0.2 mg/kg, 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麻醉。观察组: 全麻诱导前采用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在术侧胸4棘突下缘旁开2~3 cm部位穿刺,探头频率为8 MHz, 超声定位下调整穿刺针位置,穿透皮肤、肋间外肌、肋间内肌直至椎旁间隙,注入0.375%罗哌卡因2 mg/kg, 通过穿刺针朝向椎旁间隙置入导管,深度3~4 cm, 退针后固定导管,麻醉平面稳定后进行全麻诱导,方法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麻醉效果,比较2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应激指标[皮质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的变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总分0~10分, 10分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疼痛, 0分为无痛,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Ramsay评分: 1分为不安静、烦躁; 2分为安静合作; 3分为嗜睡、听从指令; 4分为睡眠状态,可唤醒; 5分为呼唤反应迟钝,受刺激可唤醒; 6分为深睡,呼唤不醒。评分2~4分为镇静满意, 5~6分为镇静过度。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 2 000转/min离心30 min, 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皮质醇、TNF-α、IL-6水平,采用免疫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试剂盒均为南京建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操作执行。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术后4、12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术后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麻醉效果的比较 分

2.2 2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比较

术后4 h, 观察组SBP、MAP、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2组围术期应激指标比较

术后4 h, 观察组皮质醇、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3 2组围术期应激指标比较

2.4 2组围术期免疫功能比较

术后4 h, 观察组CD3+、CD4+、CD8+、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围术期免疫功能比较

3 讨 论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胸部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手术切除是唯一根治肺癌的方法[3]。胸腔镜手术相对复杂,对患者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影响较大,手术过程中患者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增多,血流动力学出现波动[4-6]。患者在苏醒过程中出现躁动导致耗氧增加,拔管、坠床等风险升高,影响围术期安全[7]。麻醉药物对患者麻醉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多数肺癌患者为中老年人,心肺功能较差,因此镇痛效果不佳可能造成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8]。传统手术过程中主要麻醉方法为全身麻醉,但并不能完全阻断手术区域产生的刺激,且开胸手术过程中患者疼痛、躁动等情况均会引发围术期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9-10]。

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法能够清晰观察到胸椎旁间隙,有助于胸椎旁间隙定位准确,进针过程中可在可视下操作,避免进针过深导致胸膜损伤形成气胸[11-12]; 在操作过程中注入药物胸膜下压判断是否穿刺成功,可降低血管损伤发生率。此麻醉方法操作更为便捷,不受患者骨质增生、钙化等因素影响,可有效减少尿潴留,降低下肢功能障碍发生率[13]。一方面该方法有助于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减少体内刺激性疼痛物质释放,在阻滞同侧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时不对心脏产生抑制作用,血流动力学稳定[14]; 另一方面该方法可达到肌肉松弛的目的,同时改善患者心肌供氧供血,减少全麻药物使用量,仅在一侧产生胸壁阻滞效果,胸交感神经阻滞程度相对减弱,阻滞区域局限,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4、12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Ramsay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说明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减轻疼痛,镇静效果和全身麻醉相当。术后4 h,观察组SBP、MAP、H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采取此麻醉方式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观察组皮质醇、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采取该方法有助于减少手术过程中发生应激反应。观察组CD3+、CD4+、CD8+、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有利于维持围术期免疫机能稳定。本研究证实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对肺癌患者效果较好,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但本研究随访时间短,入组病例有限,因此还需扩充样本量、长期随访深入论证。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对肺癌患者麻醉效果较好,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可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应激反应。

猜你喜欢
椎旁手术过程动力学
肌骨超声评估支具干预对Rigo E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椎旁软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压疮高风险者手术过程急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干预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基于IDEAL-IQ序列MR纹理分析评价慢性腰痛患者椎旁脂肪浸润
全麻复合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VAS评分的影响
剖宫产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
保温护理对98例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复苏应用价值分析
麻醉复苏室与临床护理特征性分析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