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君
(河北石家庄井陉县医院脊柱外科,河北 石家庄 050300)
脊柱骨折的临床发病率较高,多是患者受到外力重伤的影响下而导致的骨折疾病。脊柱骨折患者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然而术后的行动受到影响,特别是长时间卧床期间容易诱发DVT形成,并伴随下肢疼痛,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产生较大影响[1],所以加强此类患者的科学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以下将探究针对脊柱骨折手术患者通过运用综合康复护理,在预防其术后下肢疼痛及DVT形成中的临床价值。
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74例脊柱骨折手术病例,依据护理差异性分组,即观察组:37例,男/女:21/16;年龄24~67岁,均值为(39.2±0.5)岁。对照组:37例,男/女:20/17;年龄22~68岁,均值为(38.6±0.6)岁。2组临床资料对比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加强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监测,开展常规知识宣教,并定期查房,遵医嘱给予输液等相关治疗等;观察组则改为运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有:(1)心理护理:此类患者围手术期内受到病痛等影响,容易出现不安焦虑等一系列负面情绪,所以护理中需要特别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并耐心倾听其主诉,尽快拉近与患者间的心理距离。运用安抚和鼓励等方式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其改善心理压力;(2)运动指导:患者手术后第一日可对双下肢进行适当按摩,同时指导患者开展肢体锻炼,如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和双下肢的直腿抬高练习等,控制高度约30°即可。在手术第二日可继续维持前一日的相关锻炼,并进一步增加直腿抬高练习的高度。进入术后第3~7日可将直腿抬高训练高度增加至70°左右,同时适当增加每日的锻炼的次数;(3)疼痛护理:加强患者术后疼痛的观察和评估,并针对性地给予疼痛护理干预,如轻度疼痛者可通过语言沟通以及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帮助缓解其疼痛感。对于中重度疼痛患者则需严格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给予镇痛治疗;(4)抗凝护理:遵医嘱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等抗凝治疗,严格掌握患者用药的时间及药量,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5)健康教育:在饮食方面应告知患者术后坚持高维生素、高蛋白和高纤维素的基本饮食原则,避免食用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向患者讲解术后早期活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意义,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和依从性。
(1)统计并比较两组术后的下肢疼痛及下肢DVT形成的发生情况。(2)应用问卷法对于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根据问卷评分情况,分为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80~89分)、不满意(<80分)。
涉及数据以SPSS 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以(±s)描述,组间数据t、x2检验,P<0.05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后的下肢疼痛、DVT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
表1 两组术后并发症率对比[n(%)]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30%,对照组86.49%,且P<0.05。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DVT形成属于脊柱骨折患者十分常见的一类手术后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多与骨折创伤术后卧床时间延长,下肢活动量减少,而造成的下肢肌肉萎缩以及静脉血流量减缓等有关,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可能造成患者的血管受损并诱发凝血功能障碍,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下容易增加DVT形成的风险。同时,患者由于脊柱骨折侵及椎管导致神经受压,或手术治疗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下肢疼痛感,这些因素对患者术后机体康复和功能锻炼等均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做好患者科学护理工作来预防下肢疼痛以及DVT形成等具有重要价值。综合康复护理的运用,能够充分结合患者术后发生下肢疼痛以及DVT形成等并发症风险来给予更具针对性和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干预。例如,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能够改善其负性情绪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通过运用疼痛护理以及抗凝护理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机体状态,避免术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从而降低DVT形成风险[2]-[4]。本次对比结果提示,观察组术后下肢疼痛以及DVT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且该组对于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脊柱骨折患者的整体护理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脊柱骨折手术患者运用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预防其术后的下肢疼痛及DVT形成,同时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