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惠琴
(珠海市卫生学校,广东 珠海 519000)
在儿科,对医务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对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较大的挑战。因此在院校中,应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儿科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增强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高,影响着儿科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降低了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互动式教学方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儿科实验教学中,应注重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运用,既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素质,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1-2]。
研究实践为一年,即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间,研究对象为选取110例学生,将其分为两组,55例学生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为对照组,其中女生52人,男生3人,年龄最小为15岁,最大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16.32±0.36)岁;55例学生采取互动式教学法,为观察组,其中女生53人,男生2人,年龄最小为16岁,最大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16.89±0.34)岁。将两组学生基线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55例学生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为对照组,按照教学大纲实施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边讲授教材大纲中的内容,并且为学生进行展示,直接将相应的理论知识点、注意事项以及操作要点告知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促使学生模仿操作,进而教师将学生专业技能进行纠正,完成传统教学。
55例学生采取互动式教学法,为观察组。具体如下:(1)角色互换。在儿科护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一些难度较小的实验操作动作,选取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让其观看相关视频,并且进行动手练习,在儿科护理实验课堂上,让其代讲,其他学生帮助纠正,从而完成互动教学。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护理技巧,且提高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为了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可以将学生按3人为一组的合作模式进行划分。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观摩、学习,同时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等操作,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互换,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感受、体会。教师与学生一同归纳临床实验方法,促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临床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在小组学习中,发现自身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3)以患者为中心,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准备,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经典病例,并且让学生按照经典病例,进行资料的查阅,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就病例进行提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评价,完成教学。促使学生站在患者角度思考,为患者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服务工作,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将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予以比较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经t、x2检验。P<0.05表示本实验具有意义。
观察组学生学习成绩较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观察组学生认为互动教学方法教学良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分析()
表1 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分析()
组别 n 客观性试题 主观性试题 平均成绩对照组 55 40.25±1.25 36.32±1.65 76.58±2.90观察组 55 45.28±0.87 46.35±1.06 91.63±1.93 t 24.4941 37.9290 32.0405 P 0.0000 0.0000 0.0000
表2 两组学生对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比较分析[n(%)]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着一定的挑战。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升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效果。互动教学模式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临床工作效果。随着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落实,可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护理人才。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锻炼临床操作能力,促使学生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通过分析病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互动式教学模式运用在临床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实验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其可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儿科实践教学效果。互动教学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包含这启发式、辩论式、提问式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护理实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组织学生以问题为基础,展开相应的辩论与讨论,加强学生对于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