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正波,汤继宏,陈日金,王成中
(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江苏 盐城 224000)
癫痫是儿童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率约为0.3%~0.9%,其中BECT是癫痫的一种类型,特点是癫痫局限性发作,多在夜间睡眠中发生[1]。目前治疗BECT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实践证实病情发作和脑电图预后良好,但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没有明确结论。因此,选择药物时不仅要控制临床症状,还要注意保护患儿的认知功能。基于此,文中选取70例患儿作为对象,对比了奥卡西平和丙戊酸钠的治疗效果,现将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BECT患儿中选取70例,起止时间是2013年6月~2014年6月。以用药情况为准,分成2个小组:36例对照组中,包括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位于4~13岁,平均(8.5±3.5)岁;病程7天~6个月,平均(2.4±0.5)个月。34例试验组中,包括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位于4~14岁,平均(8.3±3.1)岁;病程9天~6个月,平均(2.7±0.8)个月。2组资料信息差异不大(P>0.05),可进行以下比较研究,且经伦理学机构批准。
(1)诊断标准[2]:有明确的癫痫发作病史,经脑电图检查确诊。(2)纳入要求:年龄≤14岁,癫痫发作频繁,近6个月内发作3次以上;家长知晓本次研究,依从性良好。(3)排除的患儿有:不典型BECT,心脑肝肾及血液疾病,神经和遗传代谢疾病,药物过敏或禁忌等。
1.3.1 对照组
使用丙戊酸钠(由湖南湘中制药公司生产,批号H43020874),口服用药,起始剂量为每天5~10 mg/kg,随后每周增加5~10 mg/kg,维持剂量为20~30 mg/kg。治疗时间为2年。
1.3.2 试验组
使用奥卡西平(由瑞士诺华制药公司生产,批号H20140098),口服用药,起始剂量为每天5~10 mg/kg,每隔1周增加5~10 mg/kg,维持剂量为20~30 mg/kg,最高不超过900 mg,分2次服用。治疗时间为2年。
(1)观察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如下[3]: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癫痫发作减少75%以上;好转:临床症状减轻,癫痫发作减少50%~75%;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癫痫发作减少50%以下。(2)分别在治疗前、后,利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估患儿的认知功能,包括总智商(FIQ)、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3个项目,得分越高代表认知功能越好。(3)用药期间,观察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常见如头痛、皮疹、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情绪异常等。
利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类资料以[n(%)]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类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析可知,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2%,略高于对照组的83.3%,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n(%)]
治疗后,2组FIQ、VIQ、PIQ评分均明显增高,且试验组增高幅度更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和治疗前比较,aP<0.05;和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时间 FIQ VIQ PIQ试验组(n=34)治疗前 96.7±8.0 95.8±4.8 97.1±9.3治疗后 103.5±8.1a 101.2±4.4a 103.9±8.0a治疗前 97.9±8.2 97.0±4.2 100.9±8.2治疗后 107.9±8.3a b 107.1±4.6a b 109.2±10.1a b对照组(n=36)
用药期间,试验组出现头痛2例、皮疹1例,共计发生率为8.8%。对照组出现皮疹2例、恶心呕吐3例、肝功能损害2例、情绪异常3例,共计发生率为27.8%。分析可知,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显著(x2=4.154,P=0.041)。
良性癫痫发生在小儿的特定时期,发作时脑电图异常,但解剖学正常,BECT就是一种典型代表。研究显示,BECT多发生在7~10岁儿童中,入睡后和睡醒前容易发作,一般从一侧口面部开始发病,表现为面肌抽搐、流涎、口齿不清,少数伴有意识丧失。在癫痫样放电的影响下,患儿睡眠的潜伏期延长、觉醒次数增加,导致睡眠质量降低,易引起认知行为障碍,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文中以70例患儿为对象,对照组、试验组分别使用丙戊酸钠、奥卡西平治疗。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不大,但试验组治疗后的FIQ、VIQ、PIQ评分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李婕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可知,丙戊酸钠是传统抗癫痫药物,作用机制包括:①有利于大脑合成γ氨基丁酸,该物质浓度增高,能增强突触的反应性;②阻止钙离子进入神经元;③抑制相应酶,提高大脑内氨基酸水平,从而稳定神经膜。但是,该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多,不仅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而且会降低用药依从性,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的药物。
奥卡西平是治疗BECT的新型药物,属于卡马西平的衍生物,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可以穿透血脑屏障。由于临床应用时间短,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已有研究认为,患儿使用奥卡西平后,可以阻断钠通道,抑制神经膜的过度兴奋状态,减弱突触传导兴奋和冲动的能力,避免神经反复放电,从而抑制癫痫症状,实现治疗目标。结合研究数据,可见奥卡西平的应用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