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健 欧阳慧敏
利用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近30年中国长期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以及外资流出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的地位,2018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再创历史新高,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0 560家,同比增长69.8%;实际使用外资约1 383.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利用外资对于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超过96万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2.1万亿美元,外商投资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外商投资企业以占全国不到3%的数量,创造了全国近一半的对外贸易、1/4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近1/5的税收收入,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8[1])。新时代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
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是利用外资成功的关键,亦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自1980年《兴办中外合营企业是加速四化的重要措施》研究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以来,中国学术界对于利用外资产业政策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一是对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二是关注利用外资产业政策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三是从国际视角比较分析利用外资产业政策。过去的40年,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和规则的发展变化,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在不断调整、修订和完善,由此对吸引外资进入、合理引导外资产业和区位流向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本文聚焦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研究的演化,通过对40年来大量文献的系统性和定量化分析,揭示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规律。这对于构建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理论体系和提升利用外资产业政策实践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概念相较世界多数国家更为清晰。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是指关于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规制,“外资政策——即吸引、锚定和升级FDI并对其进行规制的政策——是产业政策中的重要元素。投资促进是产业政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FDI实际上不仅是能够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资本流动,而且是包含了长期资本、技术、市场准入、技能与诀窍等在内的一揽子关乎产业发展的资产集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8[2])。各国外资产业政策通常与产业政策融为一体,是产业政策中最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Rodrik(2004)[3]认为,尽管产业政策在不同研究当中有着不同定义,但其中一个共识在于其包含了那些旨在影响经济结构的政府政策。产业政策有着十分广泛的外延,并覆盖了一系列旨在通过提高国内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来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政策体系。投资政策并不仅仅是整个产业政策框架中的一个孤立体系,相反它贯穿了共同构成产业政策的绝大多数战略和措施。“由于各国追求多元化目标,新的产业政策变得更加错综复杂,采取了包括贸易、教育在内的多种政策工具。这些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外国投资。投资能够建立及推动产业升级。它连接了国际市场,还推动着创新、提升了竞争力。”产业政策成功的一个关键条件是与投资政策的有效互动,目的是创造协同效应(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8[2])。联合国贸发会议可持续发展投资政策框架(Investment Policy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PFSD)中明确,核心FDI政策主要包括FDI准入规则和所有权限制、招商引资、激励措施、经济特区、业绩要求、促进联系和溢出,以及投资的待遇和保护,政策的开放性、持续性、应对新兴工业革命、包容性、一致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是政策选择和评价的标准(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8[2])。中国经济主要由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构成,大多数产业政策都是基于经济类型而针对性地设计和制定,尤其是针对外资经济的政策具有更加明确的针对性、清晰性和独立性。这一点普遍得到认同,“我们的确可以在绝大多数的整体产业政策体系要素中觅见投资政策的身影。许多国家都实施了明确的(外商)投资战略(诸如中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印度的FDI强化政策,肯尼亚的国家投资促进战略等)”(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8[2])。
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主要是指针对外商直接投资所规定的市场准入、激励与限制、产业差异、区域差异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经营到业绩的针对性管理和规制。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可概括为三大类:一是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实施条例》(1983年)、《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1986年)等。二是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调控政策和规定,该类政策和规定详细明确列出鼓励、限制、禁止类外商投资产业及其相关具体要求。例如,《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1987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1995—2017年先后8版)、《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1995年)、《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2002年)、《2013年全国吸收外商投资指导意见》等。三是近年来逐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以及国际接轨的方式,比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4年修订)、《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5年)、《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7年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等。
基于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的概念及其外延,锁定研究文献样本范围。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文献数据库,设定文献类别为经济与管理科学,文献发表时间为1979—2018年,进行高级检索和文献筛选。检索公式如下:(KY=(‘外资’+‘外商’+‘FDI’+‘外国直接投资’+‘外资企业’+‘三资企业’+‘跨国公司’)AND KY=(‘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工业政策’)OR KY=(‘市场准入’+‘负面清单’))OR(TI=(‘外资’+‘外商’+‘FDI’+‘外国直接投资’+‘外资企业’+‘三资企业’+‘跨国公司’)AND TI=(‘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工业政策’)OR TI=(‘市场准入’+‘负面清单’)OR TI=(‘合资经营企业’)。检索时间为2019年2月17日,共检索到4 832篇文献。删除书评、新闻报道、会议记录、领导讲话、一般讲座文章等非学术性文献;删除不在本研究范围内的“市场准入”和“负面清单”文献(诸如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科研管理负面清单、生态文明建设负面清单等);合并重复文献,最终共计文献样本1 396篇。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CiteSpace、NVivo定量化分析工具,以客观的方式呈现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的文献概貌及其内容。内容分析法是指通过系统、客观、量化的方式对传播内容进行归类统计,并据此做出叙述性解说的研究方法(冯明和张怡阁,2012[4]),对于科学化梳理文献作用突出。CiteSpace是广泛应用于内容分析法的文献分析工具,而NVivo则是有效的质性研究分析工具。最重要的是两者均可识别中文,适用于本文研究。研究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材料收集,确定分析材料和分析单元;第二步是描述性分析,评估材料特点,为后续分析提供背景;第三步是分类,选择结构维度和相关分析类别,应用于所收集的材料;第四步是评估,根据分析维度进行分析(Seuring和Gold,2012[5])。
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数量呈现波段性,与政策需求强度和学术关注度具有相关性。改革开放初期,每年文献数量逐年递增(图1),直到1986年达到第一个峰值13篇;随后呈现波动上升趋势,1995年后持续上升,直到2000年和2002年分别达到第二个峰值39篇和第三个峰值55篇,此后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12年从相对低谷21篇出现转变,快速增加到2014年第四个峰值160篇;近年在每年100篇以上的相对高位波动。每年文献数量粗略地呈现出4个阶梯轮廓:第一个阶梯每年文献数量不足9篇(1979—1985年);第二个阶梯每年文献数量在9篇以上(1986—1998年),除了1987年和1990年分别为5篇和4篇;第三个阶梯每年文献数量在20篇以上(1999—2012年);第四个阶梯每年文献数量进入100篇(2013—2018年),除了大幅增加的2013年78篇。文献发表数量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政策需求程度和学术关注程度,首先,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利用外资从零开始起步,需要学习和探索的内容丰富,文献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第一大类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集中在这一阶段连续发布;其次,文献数量第二个阶梯与第二大类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
图1 1979—2018年外资产业政策文献数量、被引文献数量及其占比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文献样本统计得到。
调控政策和规定探索相关联;再次,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文献数量第三个阶梯反映了在此前后适应WTO相关规则的政策需求增强;最后,文献数量第四个阶梯和第三大类与2013年开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存在一定关联性,新的外商投资产业规定出台前后,文献增加反映了政策需求增强。
利用外资产业政策被引文献数量占比明显增加,学术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总体观察(图1),被引文献占比大致呈现出三个台阶:第一是低台阶(1979—1994年)。被引文献数量占比较低,多数年份被引文献占比为零,个别年份超过10%。第二是提升台阶(1995—1999年)。被引文献数量占比快速上升,在这一阶段被引文献数量占比大幅提升到70%,被引文献数量占比开始明显改变。第三是高台阶(2000—2018年)。被引文献数量占比较高水平波动,除了个别年份基本稳定在70%以上的高水平(考虑被引文献的滞后性,2016年后的文献未考虑),最高达到92.59%(2005年);2014年被引文献数量占比为82.50%,被引文献数量达到132篇峰值。被引文献数量占比具有实践和学术双重含义,从实践角度看,被引文献数量占比反映了政策主题的显著性及其延续性;从学术角度讲,被引文献数量占比代表了文献的学术价值,以及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累积性、承续性和规范性,既体现了该研究领域的科学性,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领域实践内在规律的清晰化。
刊发关于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方面的论文基本以涉外经贸类期刊为主,期刊分布变化反映相关不同的主题。1 396篇样本统计表明,广泛分布于635种期刊,《国际贸易》发表数量最多,为34篇;有24种期刊(占期刊的3.68%)发表8篇以上,共计发表341篇(占文献24.43%)。由此表明,利用外资产业政策为众多期刊的选题,并且为少数期刊长期持续性关注。按照文献发表时间维度分析,1979—2018年外资产业政策研究文献量8篇及以上的24个期刊可分为三类(各期刊后括号内为篇数和对应时间跨度):第一类为全期覆盖,包括《国际贸易》(34篇;1983—2018年)、《国际经济合作》(25篇;1986—2018年)、《国际贸易问题》(22篇;1987—2018年)、《亚太经济》(13篇;1988—2017年)、《外国经济与管理》(13篇;1980—2016年)、《中国金融》(11篇;1984—2018年)、《财务与会计》(8篇;1983—2016年)。第二类为前期集中(1999年后没有文献),包括《财会通讯》(10篇;1983—1993年)、《上海会计》(9篇;1982—1998年)。第三类为后期集中(1993年前没有文献),包括《中国外汇》(21篇;2007—2018年)、《科学发展》(21篇;2013—2018年)、《对外经贸实务》(18篇;1997—2018年)、《商场现代化》(17篇;2005—2017年)、《中国外资》(16篇;2012—2018年)、《中国经贸导刊》(15篇;2002—2017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15篇;1995—2016年)、《国际经贸探索》(13篇;1996—2018年)、《中国商论》(10篇;2011—2016年)、《特区经济》(9篇;2006—2017年)、《开放导报》(9篇;1994—2018年)、《国际经济评论》(8篇;2013—2018年)、《国际商务研究》(8篇;2004—2018年)、《WTO经济导刊》(8篇;2003—2018年)、《黑龙江对外经贸》(8篇;1999—2010年)。前期集中类期刊属于财会专业性期刊,其他两类则以涉外经贸类期刊为主。有10种期刊在2002年后开始关注这一主题,由此表明,利用外资产业政策逐步成为一些涉外经贸类期刊持续性主题。同时,利用外资产业政策关注问题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财会等制度是利用和吸引外资的巨大障碍,构成当时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的焦点问题,前期集中期刊最具代表性。后期集中类的专业性期刊反映了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研究的专业性拓宽和深化。
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发表期刊的变化反映研究学术价值不断提升。24种期刊包括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期刊8种、核心期刊5种。按照时间维度划分的三大类期刊看,第二类2种期刊被引文献数量占比最低(均为零);第一类7种期刊被引文献数量占比都比较高,大都处于50%以上,诸如《亚太经济》(100%)、《国际贸易》(91.18%)、《国际贸易问题》(68.18%)和《国际经济合作》(52.00%);第三类15种期刊被引文献数量占比也基本处于50%以上,诸如《国际经济评论》(100%)、《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93.33%)、《国际经贸探索》(76.92%)、《国际商务研究》(75.00%)、《对外经贸实务》(66.67%)和《中国外资》(50.00%)。从期刊影响力及被引文献数量占比上升表明,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相关研究在经贸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在增加,文献得到更多高质量学术期刊的关注,从一般政策应用型向学术探理型转变。
利用外资产业政策为社会研究机构所普遍重视,样本的作者和机构具有较高的集中度。统计显示,1 396篇样本文献共涉及978位作者和416家机构。商务部发表数量最多,为56篇;发表8篇及以上的机构共计22家(占发表机构的5.29%),共计发表482篇(占样本的34.53%);发表20篇以上的机构10家(占发表机构的2.40%)(表1),共计发表319篇(占样本的22.85%)。由此可见,改革开放进程中利用外资产业政策为经济管理领域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文献数量前10家作者机构长期关注学术前沿,构成领域的主力军和引领者。
表1 1979—2018年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发表数量前10家作者机构
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研究机构类型呈现多样化,各类型智库共同推进学术研究及其应用。发表数量前10家作者机构(表1),包括政府部门智库(2家)、科研院所智库(2家)、高校智库(6家)三类智库,其中高校智库中既有综合类大学也有4家财经类大学。这些智库既有基础型研究的机构,也有应用型研究的机构,以及两者兼顾的综合型研究机构。有的智库专业领域突出,有的智库全领域涵盖。这些智库大都从20世纪80、90年代起持续关注、研究这一领域,并已形成了一流的研究团队,被引文献数量占比均处于领先水平,长期引领国内该领域研究方向,为推进该领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总体上讲,学术探理型智库数量多于政策应用型智库数量这一状况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利用外资产业政策需要更加厚重的理论基础。
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的关键词涉猎领域广泛,高频次关键词高度集中。运用CiteSpace对1 396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设置时间跨度为1979—2018,单个时间分区长度为1(Slice Length=1);聚类来源为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增补关键词;节点类型为关键词,选取每个时区被引频次最高的50个关键词,设定阈值为(2,2,20)(4,3,20)(4,3,20);使用剪切(Pruning)中的寻径(Pathfinder)功能。得到关键词共981个,关键词总频次为4 759;连线共2 688条,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统计表明,词频大于15的关键词共52个(占总数的5.30%),出现频次为2 647(占总数的55.62%);出现频次55以上的关键词有10个(占总数的1.02%),出现频次为1 526(占总数的32.07%)。关键词代表了文献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焦点,关键词涉猎范围广泛说明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研究领域的广阔性和覆盖面;高频次关键词高度集中体现了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需求点和研究热点突出。
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频次前列的关键词出现年份不同,基本都一直持续至今。频次前10的关键词为(括号内为:频次;文献年份):负面清单(460;2013—2018)、市场准入(402;1991—2018)、上海自贸区(122;2013—2018)、准入前国民待遇(100;2013—2018)、自贸区(89;2013—2018)、合资企业(83;1979—2018)、中外合资经营企业(76;1980—2008)、国民待遇(75;1991—2018)、WTO(63;1996—2016)、合营企业(56;1980—2008)。文献内容主要围绕利用外资方式、国民待遇、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三个方面展开,由此展示出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长期关注的重点。文献时间顺序依次为,改革开放初期,政策关注点为利用外资方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政策需求点在中国加入WTO;近年来政策重点在自贸区和与国际接轨的负面清单方面。由此揭示,从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利用外资方式的学习借鉴,到探讨加入世界经济贸易平台的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再到逐步探索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实践难点和学术焦点的发展路径。
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归属各大主题分布显示出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的特色。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学派的开放、主轴、选择三级编码形式进行编码(郭瑞等,2018[6];孟利艳,2017[7])。开放编码是对原始资料的整理、概念化、范畴化,可视为资料的打碎过程;主轴编码是对开放编码的进一步归纳、建立关系,相当于重新整合打碎的资料;选择编码则是依据主轴编码选择核心范畴,是挖掘核心的过程,构建最终模型(范培华等,2017[8])。由于现有981个关键词中存在大量同义不同字词的重复性关键词、无意义的无效性关键词,以及与本研究不相关的关键词,因此,为了深化文献研究,既兼顾文献研究的全面性,又需要突出重点文献,有必要在保证科学性和客观性前提下,进行开放编码。首先,对1 396 篇文献开放编码进行关键词确认,以每篇文献的关键词为依据,通过NVivo的词频查询功能,依次检索各文献的关键词词频,选择文献词频前三且最准确反映文献主题的关键词为该文献关键词,在此过程中,剔除重复、无效和不相关的关键词,每篇文献只对应一个关键词(三级编码),共计478个。其次,主轴编码对478个关键词经过聚类分析可划归为26个次主题(二级编码)。最后,选择编码基于外资进入—经营—效应的逻辑分析框架和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理论框架,26个次主题文献分属投资环境、外资方式、外资进入、外企管理、外资管理、外资效应6个主题(一级编码)(图2)。Nvivo归纳、概括、分类显示,各主题文献数量差异明显,反映了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的需求和特点,与世界各国类似,外资进入(占比31.09%)是利用外资产业政策中的核心;投资环境(占比24.59%)和外资管理(占比23.64%)也是普遍关注的主题;由于中国利用外资方式方面的创新和特色,所以外资方式(占比7.81%)文献更多地反映了中国利用外资政策需求的特点。外企管理(占比1.93%)属于企业层面问题,因此国内文献涉猎相对比较少,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财会制度建立时较为突出。
图2 1979—2018年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各主题分布图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编码结果统计得到。
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关键词聚类归属不同次主题,次主题知识图谱表明不同次主题文献数量和频次差异明显。由于原478个关键词共现图过于庞杂无法清晰展示,因此,运用CiteSpace对1 396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中,根据大类次主题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合并和隐藏,在CiteSpace输出图基础上辅以添加相关内容,得到478个关键词归类为26大类次主题关键词共现图(图3),出现频次为3 495(占总数的73.44%),连线55条,圆圈越大代表该次主题所属关键词出现频次越大。图中括号内数字分别代表:该类次主题所含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该类次主题的文献数量;该次主题的同类关键词数量。例如,次主题“税收政策”包括:7个同类关键词;有11篇文献以这7个关键词为主题;7个同类关键词在1 396篇文献中出现的频次为32。利用外资产业政策不同次主题的知识图谱,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及其学术研究各次主题间的关联性,有助于总体上认识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及其学术研究现状。具体分析如下。
图3 1979—2018年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次主题关键词共现图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编码结果统计得到。
第一,从文献数量看,文献数量一方面表明政策需求强度和关注度,另一方面则表明学术基础及政策支持力度。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数量超过50篇的次主题分别是涉外环境(293篇)、准入规则(219篇)、经济特区(245篇)、负面清单(203篇)、合资企业(82篇)、政策目标(69篇)、政策效应(57篇),覆盖5大主题,外资进入和外资效应各两个次主题,没有外企管理次主题。这些次主题是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持续性关注的热点,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和支持。与此相反,数据显示,小于6篇文献数量的次主题有合作企业(2篇)、独资企业(2篇)、劳动管理(3篇)、市场规则(4篇)、知识产权(4篇)、外资并购(6篇)。引人关注的是,同一主题内次主题文献数量差异巨大,例如,涉外环境最多达293篇,而同属投资环境的次主题知识产权仅有4篇。
第二,从文献关键词频次讲,某一次主题关键词出现频次一方面与次主题发表文献数量相关,说明该次主题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可反映该次主题与其他次主题之间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数据显示出现频次超过100的次主题有涉外环境(670)、准入规则(527)、负面清单(491)、经济特区(421)、合资企业(295)、政策目标(198)、国民待遇(185)、财务会计管理(144)、政策效应(109),涵盖6大主题。外资进入、投资环境和外资管理是利用外资产业政策中最主要的议题,与文献数量排序基本一致;外资效应是实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的最终目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效应两个次主题出现频次位列榜单;尽管外企管理次主题文献数量最低,财务会计管理次主题出现频次进入榜单。
第三,从文献数量、关键词频次和数量三个指标综合比较分析,则会更为深刻地揭示利用外资产业政策各个次主题的内在特点。一般而言,同一次主题关键词数量相同情况下,文献数量越多意味着次主题关注度越高。负面清单次主题有6个关键词,对应203篇文献数量,表明次主题受到高度关注和清晰聚焦。同一次主题文献数量相同情况下,关键词数量越多意味着次主题研究的发散性越大。政策效应和政策目标文献数量为60篇左右,对应约44个关键词数量,相对而言较为发散。这一方面可能是次主题讨论较全面广泛,另一方面则可能说明研究不够成熟而无法聚焦关键所在,研究有待深入。关键词频次表明涉猎次主题范围,频次大于文献数量和同类关键词数量,表明其他次主题更多文献涉及该次主题同类关键词。同一次主题关键词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出现频次越高意味着次主题关联性越广。财务会计管理12个关键词对应144出现频次,次主题文献数量仅有16篇,显示该次主题涉及范围大,与其他次主题存在广泛的关联性。这与实践一致,财务会计管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会计制度建设直接相关,关联投资环境等各大主题。
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各大主题均存在亟待关注和加强的学术研究领域。知识图谱分析表明以下几点。
1.投资环境方面,重点关注于涉外环境,内部环境关注不够,尤其是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
2.外资效应方面,重点为政策目标和政策效应,政策评价较为薄弱。
3.外资进入方面,集中于准入规则和负面清单,而对审批制度研究较少。
4.外资管理方面,经济特区(自贸区)、国民待遇和优惠政策文献较多,匹配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点工作,从利用外资起始的经济特区和优惠政策,到加入WTO前后针对国民待遇的关注,有关监管体系和外汇管理文献较少。
5.外企管理方面,以财务会计管理为主,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中财会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改革领域,历经多次会计制度的变革,现在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制度,与此相反,劳动管理和公司治理的研究则显不足。
6.外资方式方面,合资企业文献最多,这充分反映了合资企业在中国利用外资三种方式中的重要地位。
尽管合作企业是中国利用外资最具创新性的方式,但由于持续时间有限而成为阶段性研究焦点。国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外资并购则显然没有得到重视,这与外资审批管理体系制约下外资并购发展不充分的现实相关。存在的学术研究短板大都是国际学术领域富有挑战的焦点问题,中国同样具有政策需求强度,相关学术基础和研究亟待加强。
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主题和次主题文献数量时序变化,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需求热点及其演进。根据文献数量前两位主题切换这一客观标准,1979—2018年利用外资产业政策学术研究可分为五个阶段(图4):第一是探索尝试阶段(1979—1990年)。文献总计73篇,其中4篇被引文献,外资方式和外企管理的文献数量最多,占该阶段文献总量的78.08%,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制度成为政策需求重点;第二是调整强化阶段(1991—1997年)。文献总计81篇,其中22篇被引文献,外资方式仍最多,1991年投资环境文献数量成为第二位,两者占比67.90%,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吸引外资的涉外环境日益重要;第三是加入WTO阶段(1998—2004年)。文献总计230篇,其中165篇被引文献,1998年投资环境上升为第一位,外资进入排名第二位,两者占比74.35%,与WTO相关的涉外环境和准入规则成为热点。第四是适应WTO阶段(2005—2012年)。文献总计262篇,其中205篇被引文献,2005年外资进入成为第一位,投资环境基本排名第二位(除2009和2010年),两者占比69.47%,普适性准入规则更令学术界关注。第五是国际接轨阶段(2013—2018年)。文献总计750篇,其中474篇被引文献,2013年外资管理变为第一位,外资进入位列第二,两者占比71.73%,探索国际通行做法的自贸区(经济特区)和负面清单成为研究焦点。
图4 1979—2018年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主题演化情况
注:由于数据跨度较大,将所得数据同时加10并取自然对数。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一级编码文献数量统计得到。
各个阶段主题和次主题切换揭示了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演进的内在规律。数据分析表明(表2):(1)各阶段前两位主题出现过5个,按照出现频次多少依次为投资环境、外资进入、外资方式、外企管理和外资管理,尽管外资效应未出现在前两位,但是在多数年份处于第三位,尤其是近年来数量增加迅速(图4)。前两位次主题出现过6个(占次主题总数的23.08%),按照出现频次多少依次为涉外环境、合资企业、准入规则、财务会计管理、负面清单和经济特区。考虑到中国学术研究具有与政策主题一致性的特点,主题覆盖性和次主题集中性表明,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但关键问题和障碍相对确定。(2)从时间维度观察,各阶段前两位主题和次主题变化存在一定的渐进性。考虑到中国学术研究具有与政策时间上同步性的特点,主题和次主题的针对性和复杂性表明,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演进的规律体现在:一是政策对象,从微观企业层面(合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到宏观区位环境层面(涉外环境),再到中观产业和区域层面(准入规则、负面清单、经济特区);二是政策性质,从中国利用外资特殊、具体的问题到各国利用外资普遍、共同的问题;三是政策时效,从针对短期应急性问题(利用外资方式和匹配的会计制度)到长远的一般性问题(负面清单、自贸区);四是政策方法,从适应改革开放进程的特色化操作到与国际接轨的普适性工具(负面清单);五是政策体系,从简单、零碎地解决局部性问题方式到复杂、系统性地解决全局性问题。
表2 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数量前两位主题/次主题
各个阶段代表性文献翔实呈现出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的主要观点和贡献。1 396篇文献中代表性文献选择标准:一是各阶段文献数量位列前两位主题,主题下文献数量排名第一的次主题;二是文献被引量列居前10(并列前10则均采用);三是辅以高质量期刊弥补数量不足的个别情况。代表性文献从以下展示出来。
注:F代表该次主题文献数量排名第一位;S代表该次主题文献数量排名第二位。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编码情况整理。
在探索尝试阶段,改革开放伊始,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合资企业性质、风险及出现问题的研判直接关系到突破思想禁区推进利用外资工作(季崇威和武超,1983[9];于吉,1984[10];张树宏,1986[11]);中国要学习借鉴国外优惠政策、要素引进、产业政策等的成功经验(朱行巧,1979[12];郭汉彬,1983[13];韩继东,1987[14];秦洪祥,1988[15]);探索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制度,夯实利用外资基础性工程(蔡会诗,1985[16];陆亚东,1987[17]);针对合资企业的价格政策探讨市场规则建立(维真,1986[18])。
在调整强化阶段,推进改革开放重点进行政策调整,探索合资企业现状、法律建设、产权管理、跨文化理解(徐纪良,1992[19];陈业宏,1996[20];彭卉,1996[21];赵良庆,1997[22]);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乌拉圭回合谈判等国际规则接轨有助于改善涉外环境 (王毅,1991[23];张霄岭和任健,1992[24];佟家栋,1994[25];郑海东,1995[26];王火灿,1995[27];王可和唐建辉,1997[28];向荣,1997[29]);外资产业结构及其政策有待完善(李雨时,1996[30];张昕,1997[31];许罗丹和申曙光,1997[32];张汉林和张海平,1997[33])。
在加入WTO阶段,主要围绕涉外环境中国适应WTO制度及其影响(张若思,1999[34];庄佩芬,1999[35];张虹,2000[36];邓福光,2001[37];刘笋,2001[38];盛斌,2002[39];洪晓东,2003[40];朱晶,2004[41];沈明其,2004[42];方友林和冼国明,2004[43]);外资准入规则及适度保护举措(张建民,2000[44][45];张革,2000[46];张建民,2001[47];佟占军,2002[48];李国安,2003[49];沈明其,2004[50];侯茜,2004[51]);外资国民待遇(郑海东,2001[52];胡雪梅,2001[53])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赵晋平,2002[54])。
在适应WTO阶段,深化WTO规则下中国适用的外资市场准入及产业政策(张宏民,2005[55];刘丹和侯茜,2005[56];封旭红和盛斌,2006[57];封延会和贾晓燕,2006[58];韩龙,2006[59];习银生,2006[60];张金清和刘庆富,2007[61];焦克,2009[62];王宏军,2009[63];董银果和严京,2010[64];黄志雄,2010[65];王友根和龚柏华,2010[66];曾文革和陈晓芳,2012[67]);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及其相关的贸易壁垒(程国强和崔卫杰,2005[68];张莉琴,2005[69];肖长惜和马成武,2006[70];钟卫稼,2007[71];杨莲娜和李先德,2007[72]);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高际香,2007[73];沈铭辉和周念利,2010[74]);外资产业政策效应及其评价(孙林和宋海英,2006[75];殷华方等,2006[76],2007[77];林平和李嫣怡,2009[78])。
在国际接轨阶段,研究逐步寻求深化开放方式试验——自贸区/经济特区(金爱伟,2013[79];沈国兵,2013[80];裴长洪,2013[81];张明和郭子睿,2013[82];孙立坚,2013[83];陈革,2013[84];郑联盛,2013[85];陈琪和刘卫,2014[86];王海梅,2014[87];林晓伟和李非,2015[88]),以及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政策——负面清单(任清,2013[89];张相文和向鹏飞,2013[90];孙元欣等,2014[91];聂平香和戴丽华,2014[92];杨海坤,2014[93];孙婵和肖湘,2014[94];王新奎,2014[95];黄鹏和梅盛军,2014[96];李墨丝和沈玉良,2015[97];高维和等,2015[98];李凯杰和葛顺奇,2018[99]);参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建立(石静霞,2015[100])。
五个阶段代表性文献刻画出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发展脉络的内在规律,文献从关注中国特色到国际通行规则;文献主题和次主题的阶段性重叠并非简单重复,而是研究的不断深化;文献从政策阐释解读为主发展为奠定政策抉择理论基础。
近40年来中国利用外资成为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亮点,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的重大贡献毋庸置疑。我们首次基于量化-质化- 演化框架,系统性地研究了最近40年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方面的文献,揭示出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无论对于推动该学术领域发展,还是更好地推动未来利用外资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上述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文献研究,我们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该研究领域已具备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强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形成稳定持续的学者团队机构和具有影响的学术期刊,由此奠定了学术领域发展坚实的基础。第二,该研究领域学术发展源于政策引致型演化模式,文献学术主题由实践中政策需求重点所决定。这有利于快速响应和支持政策抉择;但却会影响高质量和前瞻性政策产生。第三,该研究领域理论日渐丰富,但我们与国际学术领域理论发展前沿仍然存在差距。研究从政策应用型为主再转向以学术探理型为主,基础性理论和前沿性理论匮乏,甚至对国际普遍关注的理论仍存在研究盲点或薄弱区。第四,该研究领域正逐步搭建国际话语平台,研究方法科学性和规范性持续加强;研究视角从中国看世界扩展为从世界看中国;研究主题从探索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到关注国际通行规则。
概括起来,我们从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及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启示,即中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和加快基础理论研究,基于世界规则的变化趋势,加强学术探理型研究,重视与国际规则接轨。无论中国利用外资,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都需要一个各国普遍认同的国际规则平台。中国要扩大国际舞台话语权,就需要建立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的理论,将中国特色内容转化为普适性阐释,能够为世界各国所理解。还需要特别关注诸如知识产权、员工保护、外汇管理、市场规则和外资监管等文献盲点或薄弱区。
展望未来研究,首先,可横向拓宽文献样本。限于量化和质化软件分析功能,本文仅对近40年来中文文献进行了分析,未来的研究可以将外文文献纳入到样本中来。其次,可纵向深化代表性文献文本分析,进一步提炼阐释现有理论。最后,面临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利用外资的不确定性倍增,因而更需要应用文献研究,以破解未来新的理论和实践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