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阳 谢云
关键词:健康中国;冰雪运动;生态福利;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1)05-0015-05
Ecological welfare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ice and snow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MENG Yang, XIE Yun
(School of Sports Training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16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healthy China action and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ice and snow sports are developing rapidly in China. As an emerging sport in China, to achiev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hoice of venu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y and city are the key issues to be solved.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Welfa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motion strategy of ice and snow sports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has social welfare, ecological welfare, health welfare and economic welfare, such as enriching sports humanistic connotation,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mproving residents' sense of happiness and increasing sports population. It holds that we should make the location of ice and snow venues in line with the spatial distance structure, create ice and snow theme parks, build mass brand ice and snow activities, improve the auxiliary industrial structure, establish a sound feedback mechanism and provide strong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These are important strategie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green ecology, and to achieve many benefits of ice and snow sports.
Key words:healthy China; ice and snow sports; ecological welfare; promotion strategy
著名生態经济学家Daly曾说“我们已从自然资本相对富裕的‘空的世界’走向绝对稀缺的‘满的世界’”[1]。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钢筋、混凝土等不断侵占着城市自然资本,全球进入生态约束时代,自然资本变得绝对稀缺。冰雪体育场馆作为资源消耗突出、社会影响巨大的建筑,在这样的新时代中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如何在生态约束门槛内提高诸多福利水平,精准对接社会和群众需求,使全民健身与全面健康深度融合,进而实现全民健身与城市、生态协调发展,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态福利是生态经济学领域的经典理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外学者Daly提出来的,其含义是通过计算单位自然消耗所带来的福利水平效率,用来评估各国可持续发展状况,并以服务与吞吐量的比值来表示[2]。我国学者诸大建在Daly思想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生态资源消耗转化为社会福利水平的效率,用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从生态福利绩效概念的角度来讲,它不再是单纯地追求以GDP产出为导向,而是追求在生态投入最小化的情况下产出最大福利[4]。其本质是生态效率的拓展和深化,突破了单纯生态学理论的局限,从而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促进各领域在发展过程实现低消耗、高产出效率的最大化模式,实现各领域绿色、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生态福利绩效不单单体现在经济层面,它是由经济、教育、健康等各方面共同体现出来的[5]。运动项目的发展离不开场地的支持,它是居民开展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实现居民健康福利的物质保证。冰雪运动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6],为提高场地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一季养四季”等问题,需要在场馆开发过程中合理规划,充分衡量生态福利的实现程度[7],实现以最少的自然生态投入,为民众转化最大的生态福利效率产出,促进冰雪运动持续发展和民生福祉,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1 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现状
受温度、自然资源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冰雪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大部分集中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之前,囿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体育发展模式、机制、重视程度等,加之冰雪运动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北冰、南展、西拓”发展战略在我国推行缓慢且效果不佳。但随着北京冬奥会临近,在政府推动及各种政策支持下,我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不断增多,场馆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冰雪运动完整产业链初见雏形。据《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8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滑雪总人数达到2 113万(包括户外滑雪场、室内滑雪场,旱雪、滑雪模拟器等),比去年增加14.4%;滑雪场数量达到742个,相比去年增加5.55%[8]。融合健身、休闲、娱乐等多元素于一体的冰雪运动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未来可期。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9-10],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场馆建设、冰雪运动设备数量等虽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这种上升仅停留于数字层面。通过研究发现,冰雪运动参与人群大多以体验为主,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冰雪运动人口;场馆建设和冰雪设备数量虽逐年增加,但部分场馆的建设存在盲目跟风现象,重复性较高,忽视了具有地方性、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导致冰雪场馆与当地相关产业脱节,不利于场馆的持续性发展;在冰雪设备方面,绝大多数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导致冰雪运动造价成本高、门票价格高,从侧面限制普通基层群众参与冰雪运动。另外,从网络媒体、举办赛事、赛事转播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冰雪运动赛事转播率、比赛场地上座率并不理想,表明在我国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冰雪运动氛围。
1.2 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冰雪运动在我国发展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的短板也越来越明显,与国外冰雪运动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许多方面仍需不断改进和提高。
1.2.1 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不够
冰雪运动是以冰、雪、地貌等自然资源环境为存在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体育运动,创造冰雪运动独特的文化内涵。鉴于冰雪运动对场地的特殊要求,其选址至关重要。目前,全国滑雪场数量已达到742个,部分地区建设冰雪场地、开设冰雪场馆积极性很高,但不乏存在一些盲目性。场馆选址不合理,存在雪季客流量少、非雪季场馆闲置的现象;场馆建设重复性高缺少差异性,没有形成具有独特品牌的冰雪运动;一味地参考借鉴,没有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场馆周围环境以及其他相关因素,造成场馆与其他产业脱节,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和城市生态空间。
1.2.2 缺少民间特色冰雪活动
大众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竞技体育的引领,竞技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大众体育的支持。从大众参与角度来讲,要拓展大众体育活动领域,提高群众冰雪运动积极性,就要使广大群众直接参与到冰雪运动当中。民间特色冰雪活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方案,在我国东北地区,民间特色冰雪活动开展较好,如黑龙江冬捕节、齐齐哈尔观鹤节、佳木斯三江国际泼雪节、吉林雾凇冰雪节等。这些活动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在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延续至今。当然,像这种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也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打造。而在我国其他地区,像这种针对广大群众的、结合当地特色的冰雪活动开展较少,当地缺少冰雪运动氛围,不利于冰雪运动的长期发展,这也是冰雪运动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1.2.3 冰雪运动人才匮乏
冰雪运动作为一项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兴体育活动,其场馆数量逐渐增加,而与其相配套的管理、培训、技术人员、市场服务人员等冰雪专业人才却严重匮乏。冰雪专业人才培训具有周期较长、专业要求较高的特点,如在设备运用和维护方面,压雪师的培养时间是按小时来计算的;雪具的打蜡维护需要根据外界环境的温度、湿度、雪质、雪道等条件,选择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蜡品以及浇冰、磨冰刀等,这些都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11]。据相关研究显示,2022年我国冰雪运动技术骨干需要26 158人,竞赛组织运行人员需要2 448人[12]。而北京冬奥会组委表示,我国冰雪事业在体育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的缺口达到70%[13]。目前在运营的冰雪场馆中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半专业性或非专业性人员,安全救护措施不到位,现有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在数量上也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缺少冰雪专业人才是制约我国冰雪运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冰雪运动的“生态福利”表现
2.1 丰富体育人文内涵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具有以身统心、以行为统帅意志、以能力引导知识的作用,其最终的价值都会转化为人自身的价值[14]。冰雪运动是體育活动的一部分,具有夏季项目无法代替的功能和作用。冰雪运动带给人的体验,更多的是挑战和探索,让参与者在运动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化解都市人群的精神压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帮助运动人群建立奔放、豪爽、坦荡、健康的精神面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此外,发展冰雪运动也为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拓宽了领域,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体育文化需要,丰富了人们的闲暇生活和精神世界,使人们在冰雪世界中感受不同的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加深了对冰雪运动本质和多元功能的认识。这样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并存,身体运动与精神世界并驱,帮助人们形成完整的体育认知,推动整体人格的发展。
2.2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与自然相处的最佳模式。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了解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才会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冰雪运动是在冰雪自然条件下进行冬季户外活动,它的运动场所与自然环境之间密不可分。在运动的过程中,参与者能脱离繁琐的都市生活和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回归自然,近距离感受自然环境、感受冬季运动的魅力,在运动中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满足感,体验自然的简单和纯朴,体会休闲生态的内在含义,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价值观和经济观,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2.3 提升群众的生活幸福感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高品质的健康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即主观的幸福感受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话题。所谓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于自身物质精神生活状态感到满意从而体验到相对持久性积极情感的主观感受[15]。刘米娜通过研究发现,体育参与能够满足个体的“健康”和“社交”需求,从而降低焦虑和紧张,提升其积极的幸福体验[16]。冰雪运动是一项户外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意识地在寒冷环境中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提高抵御寒冷的能力,还可以在参与过程中排解不良情绪。在较长时间的技能学习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培养成功的自信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冰雪运动不仅能丰富人们闲暇生活,也为人们追求高品質的健康生活提供了新方法,促进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之更好地感受生命的真谛,体验身边的美好和生活的幸福。
2.4 增加体育运动人口
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人们的健身意识不断觉醒,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现如今冰雪运动已不再是“贵族运动”,它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转化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冬奥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冰雪体育场地不断增加,运动设施不断完善,各种冰雪体育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不断吸引更多人参加到冰雪运动中,冰雪运动人口不断增多。冰雪运动为群众拓宽了锻炼领域,丰富了体育活动内容,使人们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精神世界、闲暇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些有利于社会形成良好的和谐氛围,加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
3 冰雪运动生态福利的推动策略
3.1 场地位置符合空间距离结构
冰雪运动要实现持续发展,场馆位置的选择至关重要。冰雪体育场馆不是一个单独的建筑,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社会服务和文体产业的支持,具有很高的社会依存度,对区域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很高的要求。不论是对现有场地的改造还是新建冰雪运动场馆,其选址都应对位、嵌合、顺应地融入城市空间,根据不同地理位置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使场馆与城市之间产生正向互动作用[17]。在整个城市社会区域的发展中,冰雪运动场馆要发挥核心辐射作用,使冰雪运动融入当地社会,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带动周边体育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与社会资源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形成全方位的产业体系[18]。以逐渐形成具有体育文化的品牌城市,形成共生、共赢的发展效果,实现冰雪运动的持续发展。
3.2 打造冰雪主题公园
根据体育公园场地空间较大、体育项目较多、活动内容多样、容易形成人群聚集效应的特点,应在我国部分地区以体育公园的形式开展冰雪运动。冰雪主题公园与体育公园的作用大致相同,是体育公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推广冰雪运动、增加冰雪运动人口的重要渠道。冰雪主题公园必然与外界环境相联系,要想实现冰雪运动与环境和谐共生,必须使冰雪主题公园与生态化区域的定位相吻合[17]。在不改变城市地貌的前提下,顺应当地的季节气候,充分利用区域环境的发展空间、自然地理环境、气膜建筑、可拆装技术等,搭建临时性冰雪场地,使公园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运动主题,给群众不同的视觉感受和运动体验,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多种体育锻炼,实现公园四季无缝对接的发展状态。
3.3 营建群众品牌冰雪活动
开展不同类型的冰雪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冰雪”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以更主动的方式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还可以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冰雪文化,感受冰雪文化的魅力。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居民的人口特征和地方习俗,开展具有民族、民俗、民间特色的“三民”冰雪比赛,打造群众品牌活动,使之逐渐形成当地的特色活动;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加强宣传,营造冰雪运动氛围,调动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积极性。这不仅可以缩小城市居民间的距离,促进居民间相互认知,还可以增强当地群众的幸福感和精神满足感,促进群众从“体验”冰雪运动向“主动参与”冰雪运动转变,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冰雪运动人口,进而形成冰雪场馆、冰雪场地甚至整个冰雪公园无闲置的状态,加速“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
3.4 完善产业辅助结构
冰雪运动是一项集健身、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具有较高的社会依存度,它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场地自身具有相对完善的设备,还需要周边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如周边相关建筑、装饰、餐饮、住宿、交通等。国外发达国家冰雪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较为完善,呈现高级化、集聚化的发展形式,而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并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这就要从产业层面重视冰雪运动的需求,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从供给侧拉动冰雪产业发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加强合作,以政府为主导,对相关配套设施、相关产业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完善产业结构,拓宽融资渠道,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提高冰雪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而实现冰雪产业持续发展[19]。
3.5 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
冰雪运动要实现长时间的持续发展,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不断调整,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运动需求。人民群众作为冰雪运动的主体,他们反馈的信息对冰雪运动的持续发展更有提升价值。体育管理部门应通过走访调查、报刊、建立微信公众号、市民热线、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不断了解群众的运动需求,提高供给效率,实现精准供给。根据群众反馈的问题进行解答,及时给出解决方案,与群众产生良性互动,为群众营造更好的运动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6 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冰雪运动有着初期投资大、持续运营费用高、资本回报周期长的发展特点,它的持续运营必须依存于整个社会体制化的长期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当地政府在财政方面的支持和引导。《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为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各地方政府应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充分利用区域自然环境,调动社会各方面优势资源推进冰雪场地公共服务供给,降低冰雪场地的“价格门槛”;对现有的冰雪场地应制定相关规定和标准,完善冰雪运动场地及冰雪场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场地的管理及维护,做到有效监督、有效管理,确保冰雪资源合理利用,为不同消费水平的人群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
4 结 语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全民健身与绿色生态协调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对运动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冬奥会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可以带来诸多生态福利,如丰富体育人文内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增加体育运动人口等。但目前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场地设备供给不足,冰雪活动形式单一,冰雪服务质量差,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辅助产业体系等,政府应合理規划,使冰雪场地的位置要负荷空间距离结构,打造冰雪主题公园,营造冰雪文化氛围,打造群众品牌冰雪活动,丰富群众闲暇生活及参与热情。同时政府要引导社会进行多元投资,完善辅助产业结构,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等措施。
参考文献:
[1]DALY H E. Beyond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Beacon Press,1996.
[2]Cummins R A, Eckersley R,Lo S K,et al.The Australian unity wellbeing index:An overview[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3(76):1-4.
[3]方时娇,肖权.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其空间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3):1-10.
[4]龙亮军,王霞.上海市生态福利绩效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2):84-92.
[5]龙亮军,王霞,郭兵.基于改进DEA模型的城市生态福利绩效评价研究——以我国35个大中城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4):595-605.
[6]缪磊.体育治理视野下长三角地区冰雪运动的发展现状与路径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20.
[7]董德龙.校企合作下的体育社会服务方式与风险控制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
[8]伍斌,魏庆华.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8年度报告)[EB/OL].[2019-01-17].www.chnzbx.com/.
[9]刘佳宁.我国冰雪运动场地布局与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7.
[10]柳阳.我国群众冰雪运动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7.
[11]李振,任保国.我国冰雪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及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8):78-83.
[12]徐颂峰,李兵,肖建国.中国南方冰雪运动普及的瓶颈及破解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9,33(2):14-19.
[13]单琛蕾,张伟.“冬奥会”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创建路径研究——以张家口市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5):388-390.
[14]唐宝盛.冰雪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J].冰雪运动,2010,32(2):70-73.
[15]丘大为.公共体育服务、公共体育参与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3):149-154.
[16]刘米娜.体育如何让人幸福——体育参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6,37(6):27-39.
[17]孙逊.冰雪体育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18]董德朋,袁雷,等. 基于ArcGIS 的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体育服务空间: 结构、问题与策略——以长春市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6):10-16.
[19]崔泽虎.黑龙江冰雪运动大众化发展与策略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作者简介:孟 阳(1995-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过程调控与管理。
通讯作者:谢 云(1973- ),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