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选材,以事写人

2021-01-14 03:20:41唐惠忠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1年28期
关键词:奥涅金师范师范生

唐惠忠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生活经历、精神风貌等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当我们着手收集传主的相关资料时,应尽可能了解他的个性特点,周围人与他的关系、对他的看法等。查阅档案资料、寻踪问迹地考察、现场采访等,均可作为收集资料的方法。接下来,需要对手头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去粗取精,找出那些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符合其思想特征的重点材料,依据事实对人物作出正确评价,做到褒贬分明,切合实际。具体写作时,应注意点面结合,繁简得当,叙议合理。

选文一

师范生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1918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着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靠着粤汉铁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是那么优美。经常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又不时传来时代的气息。

第一师范创建于1903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讲学的城南书院,同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只有一江之隔。1912年改称现名。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毛泽东以往读过的几所学校所不能比拟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等。本来已是秀才,比毛泽东大十七岁的何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毛泽东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皇朝变成了共和,中国却并未由此获得新生。人们在革命前所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不仅没有到来,相反,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人们长期沉浸在迷惘之中。新的一代在探索着新的出路。

毛泽东当时还是个正在求学的学生。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他为自己规定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选自《毛泽东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读与悟

标题“师范生”意在启发我们:一个人的理想与追求关键在于自己。毛泽东虽然是“师范生”,学历不高,但“心系社会,苦学砺志”,从而成为一代伟人。这跟他自己的不断磨炼、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密不可分。

读与写

这篇传记在平实明快的叙述中有议论,有抒情。第三段就是代表——该段表明毛泽东的学问、思想、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还有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是在成为“师范生”后获得的。再如最后一段,有着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的作用。

文章内容翔实,语言表达颇具意蕴。如第一段中的“经常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又不时传来时代的气息”就很有寓意,其含意是:领袖人物毛泽东之所以选择走革命道路,是受环境和个人理想影响的。长沙第一师范的“时代气息”,就是由“交通”便利带来的;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也是受“时代气息”感染的。

选文二

王智量:翻译人生痛与乐

他翻译的作品有数百万字。但他说,自己不是专业人员,翻译只是副业。有深切到不能释怀的痛与泪,有洞悉世事人性后依然天真动人的爱与笑,有从少年起就多病的身体和向晚愈发丰沛的精神。人海漂浮八十余载,历经妻离子散和起落沉浮,墙上挂着屠格涅夫的一句“你想要幸福吗?先得学会受苦”,他更清楚地记得上大学那年母亲的叮嘱:“做人要凭良心!”

他就是王智量先生。

前不久,上海市作协和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举办了“智量先生文学生涯六十年”纪念活动。送给与会者的纪念品,是先生的回忆录《一本书,几个人,几十年间: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称得上是王智量文学翻译的代表作。对《奥涅金》的迷恋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那时他是北京大学西语系第一届俄语专业学生,硬是把这部长篇诗体小说全部背诵下来,直到晚年依然可以脱口而出。1956年,调入中国社科院的他开始翻译《奥涅金》,试译的十段十四行诗节得到了著名诗人何其芳的首肯和指点。但在随之而来的政治运动中,他被“凑数”增补成右派分子,有人画了一幅漫画:躺在棺材里的他手里还拿着一本《奥涅金》,棺材盖子上写着“白专道路”。

从那时起整整20年,王智量妻离子散,先被下放到河北、甘肃农村,后无奈“逃”回上海,在街道小厂搬运钢板,在黄浦江边扛木头,靠打零工贴补家用,最困难时靠兄嫂接济和典卖家当挨日子,从菜场拾菜皮、买做饲料的碎米充饥。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读普希金和《奥涅金》,琢磨如何将原诗的节奏韵律更好地传达出来,仍然是他的每日功课。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有关方面拟重出“世界文学名著丛书”,著名外国文学专家戈宝权力荐王智量的译本。这份在持续20年的翻译中不断打磨的译稿,终于得见天日。30年来,这部《奥涅金》译本屡次重印,王智量也因此在普希金诞辰200周年时,获得了俄罗斯政府颁发的普希金纪念章和感谢状。

不只是《奥涅金》,还有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狄更斯的《我们共同的朋友》……智量先生从俄、英、法文直接翻译过来的20多种译著广受赞誉。他翻译的《我们共同的朋友》是目前唯一的中译本。今年伦敦书展,这个译本被我国政府作为礼物,赠送给英方。

这些年翻译作品所处的窘境,让王智量忧虑。采访时,他正为一个出版社的电话气恼。原来,译作《安娜·卡列尼娜》出版合同面临续签,他希望将稿酬稍提高一点,编辑则说已是“最高待遇”,此作出版社已加印10多次,翻译稿酬少得可怜。此前他翻译《屠格涅夫散文诗》,近4万字的书仅拿到600元稿费,合同续签时,他要求每千字增加1元“以示尊重”却遭毁约,译稿被人稍加“改写”就堂而皇之地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朋友》自90年代合同过期后也未续版权。“一个翻译每天顶多译二十行诗歌,按千字70元计算,稿费仅几十元。我是教学、研究之余爱好翻译,如果是专业人员,如何能体面生活?”一有机会,王智量就呼吁重视翻译、尊重翻译。

(作者姜泓冰,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读与悟

在作者看来,王智量的“痛”表现在以下方面:因翻译被打成“右派”;当“右派”一当就是二十载,其间妻离子散,生存环境极为恶劣;长期领极其低廉的翻译稿费,劳动尊严得不到保障。

同时,先生的人生中也不乏“乐”,因为他始终从事自己喜爱的翻译事业,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光里;译文也备受读者喜爱,劳动成果最终得到了肯定,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读与写

这篇传记在叙述方式上主要运用了倒叙手法。先渲染人物的出色表现,再道出是谁;先写纪念品的特殊,再揭示特殊性之由来。这样处理,突出了《奥涅金》与传主之间特殊的关系,为后文写传主翻译人生的“痛与乐”做好了铺垫。

猜你喜欢
奥涅金师范师范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7:12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6:48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的性格成因
浅析歌剧《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咏叹调《假如我喜爱家庭生活》的场景与表演处理
大众文艺(2017年21期)2017-03-12 08:42:33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多余人”的苦恼
——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分析
名作欣赏(2014年15期)2014-07-19 11:21:11
师范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