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促进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教师要为学生努力构建“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学生要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使学习真实而自然发生。教师要通过“深度教学”,使学生思维走向更深层次,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让学生与美好的数学学习相遇。与此同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最终实现数学学科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学为中心;把握本质;突出思考;融入思想;渗透德育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的理解而教,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而教。数学课堂上,学生要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让学习真实地发生,进而真正地实现用学科育人的目的。在一些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上),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积极只是表面现象,“热热闹闹”的课堂表象背后却是学习效率的低下,这说明学生的数学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那就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发展、智慧的生成。而平时的课上,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对数学知识的传授,鲜有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往往被忽视。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教育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与核心素养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终达到用数学育人的目标,我结合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拙见。
一、 构建“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让学习真实、自然地发生
多年前,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贲友林教师就提出了“学为中心”的教学主张,我想这里的“学”既是学生又是学习,要把学生始终放在学习的核心位置。数学课上,我们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为中心”的学习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的需要定“教”的设计,让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笔者曾听过一节《一千米有多长?》的数学课,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从1米到10米、100米再到1000米这样有层次的来感知、认识1千米有多长,教学设计的层次是特别清晰的。但是,在认识1千米时,教师却采用观看方式,课前带领学生在室外感知1000米有多长的学习录像,40分钟的课上,有13的时间学生都是在看视频。评课环节,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罗明亮就直言不讳地问道:“课上让学生看自己曾经学习的视频有什么用,视频到底是让谁来看的?”是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论教学环节设计的多巧妙,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就算不上真正的好课。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张兴华就说过:“教学,从来离不开学生的学,脱离了学的教只能是自作多情的独白和矫揉造作的表演。”如果教师能从“学”的角度多考虑,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带领学生五亲身经历感知1千米的学习过程,相信在这样的以“学为中心”的学习场中,学生对1千米量感的建立会更牢固,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效,这样的课堂才更真实,而视频学习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入。当你心中有学生,你就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为他们创设一个充分、深入探索知识的环境,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这样你的数学课堂上一定会是“真学、真教”,学生学习一定会真实、自然地发生。
二、 把握數学本质,用探究情境把思维引向更深层次
英国学者赫斯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是一切教学法的基础。”数学课之所以成为数学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数学课要体现数学学科的本质。所以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教学,是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前提。首先,作为教师心中要清楚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其次,要思考用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缺失了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无论我们的课堂教学看上去多么丰富多彩,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上都是苍白无力的。例如,在《生活中的比》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根据课本上给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直白地让学生知道,不管是同类量的比(如长与宽)还是不同类量的比(如路程与时间),因为都是相除的关系,所以用比来表示。这样简单的,低层次、形式化的教学,显然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比”这一概念的数学本质,小学里“比”的学习,不能仅仅是重学一遍除法。教师要用函数思想还原“比”的本质,对比研究长与宽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两个量不管怎么变,变化方式是一样的[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然而两个变量之间始终保持一种不变的关系,这就是“比”。两个变量从“同类量”“不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拓展到相除关系,迁移归纳,揭示出“比”的数学本质意义,还数学本来的面目。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围绕数学本质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深刻地感悟到数学内在的魅力,品味到数学课的数学味道。只有“把握住数学本质”,我们的教育才能从“知识”的教学走向“智慧”的教育,我们才能做到教学生一天为学生一生,只有植根于数学学科知识本质的教学,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三、 突出数学思考,预设有思考价值的核心问题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体现。就数学课而言,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开展数学思考,应该是最为重要和核心的教学目标。数学思考是需要时间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舍得让学生在关键的地方“浪费”时间进行思考、交流。
教学《邮票的张数》一课时,有两个未知的数量,这节课是让学生掌握只用一个字母x来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设哪个未知量为x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到了设未知数的环节时,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姐姐和弟弟的邮票张数都是未知量,如果只用一个字母设未知数,设谁的为x比较好呢?”学生意见不统一,大多数学生说设弟弟的为x比较好,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设姐姐的比较好。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这是学生真实疑惑的显露,暴露了学生不一样的思维,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做出评判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辩论,看谁的想法更有说服力。我给各种基于思考的观点与想法提供碰撞的机会,两大阵营的学生充分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对话把学生的数学思考引向更深层次。认为设弟弟的邮票张数为x的学生,显然数感是非常好的,但仅仅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而认为设姐姐的邮票张数为x的学生,受到前面分数乘法学习的影响。在学生越辩越明、道理越辩越清时,教师再介入进行总结“一般设一倍数为x比较好,是顺向思维,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列出的方程也好解”,这样可以让学生的错误认知、感性认识最终回归到数学理性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设计核心问题驱动学生进行必要而深入的数学思考,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进行对话,通过这样有思考味道的数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理性地思考,提升思维的品质。
四、 融入数学思想,让学生具体掌握
《数学课标》(2011版)在课程总目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基”的培养目标,其中就增加了基本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数学思想方法带动、指导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为此,教师要在比较宽的视野下看待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显性的知识,更要充分挖掘教学內容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感悟,这样的数学教学才能更有味。
《邮票的张数》一课就是用方程这样的模型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建模的过程。本节课首先蕴含了模型思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完整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建立起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画直观图来找出等量关系,这就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画图策略,利用几何直观来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本节课还有一个知识目标:解决ax+x=b的方程,学生会很自然地把这一方程转化成之前学过的cx=b方程的形式,这样学生就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深层的数学思想,有了这些数学思想的引领,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具有思想方法做灵魂的知识”,触及数学知识的内部。有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教学才有血有肉,学生才有了对知识的深度学习,才能发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五、 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用学科育人
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是引导学生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更是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数学教育要聚焦数学,但不能只有数学,数学教师不只是教数学知识的,而是教人学数学的,更是用数学来育人的。数学教育最终要实现对“人”的教育,只有当数学知识与“人”有关时,知识的力量才会迸发出来。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做人”,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许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已真正从学科教育走到了学科育人的高度。例如,华应龙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一课时,让学生在不断地数小数的过程中理解小数的意义,数小数的过程体现了严谨的态度。华教师课末就送给学生一句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锱铢必较学小数,宽宏大度做巨人。”这就将数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学生
掌握正确的做人处事原则,同时赋予了数学生命。在教学《游戏公平》一课时,华教师告诉学生:“他儿子明知抛啤酒瓶盖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小,却把正面朝上留给自己。”这个故事让学生知道要“成人之美”。这就是数学育人,其中既包含了数学的理性,又饱含了亲情的温暖。又例如,俞正强教师在教学六年级的复习课《度量天下》时,当学生把所能想到的可度量的事物一一列举完之后,俞教师又抛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有没有不能度量的事物?”引发学生思考。课堂上学生不仅深刻地感受到度量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通过思考和交流,知道爱和希望无法度量。一堂数学课,在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带来了“爱的教育”,相信上完这节课后每个学生都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数学名师的课堂,用数学学科育人真是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学科育人,是当下课堂教学的
必然走向,其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努力的方向。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从促进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通过“深度教学”,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一开始就与美好的数学学习相遇,使学习真实而自然地发生,同时在对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的目的,让数学更接近教育。
参考文献:
[1]牛献礼.我在小学教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吴正宪,张秋爽,贾福录.听吴正宪老师上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吴倩.如何在问题解决中实现数学育人:以“分段计费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21(增刊):69-71.
[5]苏明强.数学内在的魅力究竟在哪里[J].小学数学教师,2021(4):79-81.
作者简介:刘艳,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铁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