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秀
(长江大学计财处,湖北 荆州 434023)
鼓励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重大举措。随着大学生创业活动急剧增加,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国务院2015年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高校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至此高等院校的各个专业都相继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人才需求急剧上涨,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也迎来招生高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众多,此专业也成为近年来各高校开设最多的专业之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于创业活动有着天然的优势,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能够有效了解市场,实现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但是根据对学生创业活动情况的调查发现,创业成果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对创新创业知识的了解。因此,在高校专业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相关内容十分必要。
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大多是围绕本专业进行的。一方面,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了解行业现状,发掘不同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学生之间方便组建创业团队,达成共识。高校学生不管是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还是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都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通过对20世纪后创业成功人士的采访可以发现,大多数企业家之所以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其在高校学习时的专业课成绩也是十分优秀的。因此,高校在专业教学中要始终把专业知识教学作为第一要务。
创新创业活动区别于单纯的岗位就业,创业者需要对社会及市场具有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做出有效且正确的决策。除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要尽可能地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涉猎多方面知识,提升风险把控能力。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广泛阅读,最大程度地拓展自己的知识维度。
发散性思维就是一题多解、举一反三、一物多用的能力,它要求从不同维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十分重要的能力。青年学生群体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发散性思维培养不足,也限制了一定的想象力。在高校学习阶段,学生要尽量避免中学学习期间养成的思维习惯,努力提升知识维度,建立发散型思维模式,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创业成功率。
执行力就是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良好的执行力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时间表,对目标的专注度和达成目标的动力也十分重要。高执行力的人往往责任感、目标感很强,能够迅速利用现有资源,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执行力的最直接办法是明确目标、分解目标。青年学生群体虽然对于创业活动具有较大热情,但由于其思想不够成熟,往往缺乏耐心和有效的执行力,创业激情总会因为各种困难成为空话或中途搁浅,造成创业成果不理想。因此,高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应通过多种社会实践及增加阅读量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执行力,建立成熟的思想价值观。
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除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开设创新创业理论相关课程,引起学生对创新创业内容的重视,有效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适当引入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内容,使学生自觉地树立创新创业理念。教师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融合创新创业理念,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内容的学习热情,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能简单地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使其自觉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课下应充分利用公共教学及图书资源,提升并拓展自身的知识维度。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和介绍先进创业人物的故事和经验,通过行业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生通过建立有效的阅读习惯,才能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个人价值理念,实现在思想素质和个人能力上的提升,这些品质都是一个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也是在高校学习期间通过广泛阅读能够实现的。
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限制了个人能力的提升。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下,应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例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此外,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创业活动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例如,在校园内增设勤工俭学工作岗位,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减轻生活负担。此外,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竞赛,通过参加比赛,提升实践技能,积累丰富经验,提高创业成功率。
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高校要充分考虑时代发展需要,结合本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鼓励高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进而实现有效的人才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