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志云,王 芬
(1.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江苏 扬州 225009;2.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医学涵盖了多个相关学科,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应积极创新,敢于创新,树立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学科研能力[1]。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医学院校教学水平定位的重要指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不只在于掌握临床理论知识,更要提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有些医学院校对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教师没有将创新意识融入到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体系中,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2]。
长期以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过于重视临床,对创新的认识程度不足。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科目较多,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创新型思考和研究。有些教师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些客观和主观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
很多医学院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评价都是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学生就始终牢记相应原则,习惯了用固有思维进行学习,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医学教学都来自于以往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临床理论知识。但一些教师习惯了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缺乏积极的创新氛围和突破精神,大部分课程体系较为落后,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产生。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言,教师要不断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以基础知识点为目的,对人体基本形态、结构、正常生理功能进行研究,梳理临床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诊断标准,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主要内容充分融合,实现全面教学。
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根据课程内容体系为学生设计层层递进的实验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突破重难点,不断活跃学生的临床思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双导师机制来进行,即“基础导师+临床导师”。要选出两名优秀教师分别负责对学生进行基础科研教学和临床专业教学,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导师要起到思想引导、专业指导的作用,不断强化学生的学术水平。要逐渐打造出专业创新型师资队伍,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座谈会等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模式,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培养中,一个宽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和乐趣,不仅是物质条件。但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开发,教学主要以讲解、演示为主,师生间缺少互动交流,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单向的教学灌输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的机会。在学习效果检测方面,过分注重学生对固有知识的掌握,看重书面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比较片面。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模式,创新教学氛围,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为学生创设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给予学生更多探索新事物和新方法的空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和观点给予支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者,对学生的创新培养主要是以单向灌输为主。但临床实践经验和教训总结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学生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无法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转变教学方法,抓住一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机,将创新精神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实现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时,教师不能削弱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学,要在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前提上提升创新能力,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临床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
要注重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临床技能,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不断改善和优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