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楠
(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课程思政”即深入挖掘专业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人职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升级突破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均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为“立德树人”。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往,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依靠思政理论课程完成,其他专业课程则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重视和挖掘,专业课教师也是重“教书”、轻“育人”,这样就造成了知识教育和价值引导的断裂。高等教育阶段,几乎所有的学生花在专业学科课程上的时间占总学时的80 %以上,倘若专业课程只是传授知识,而没有有效地发挥育人作用,那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会失去重要的支撑[1]。因此,“课程思政”所要表达的理论逻辑就是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将课程育人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深入挖掘每个学科课程独具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价值意蕴,以课程的方式承载育人的功能,发挥好该门学科课程独特的育人效应[2],这与整个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立德树人”紧密联系在一起[3]。
(一) 课程思政内容要更新充实2014年,上海市推出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并选择了一批试点学校推广“课程思政”。现在全国高校均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但当下“课程思政”依然掺杂着“形式大于内容,结构大于功能”的急功近利之风[4]。作为教学主要依据的教学大纲、教材缺乏统一的编制标准,部分教学大纲中人才培养任务只注重于传统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 “职业素养目标”等内容。专业教材的思政元素需要与时俱进,不仅可以从专业渊源、职业素养等方向挖掘元素,还可以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等方面创建思政体系,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品质等,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统筹考虑,规划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二) 课程思政教师要提高认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而作为课程思政第一责任人,部分专任教师对课程思政认同感低,育人意识大局观不强,重“教书”、轻“育人”,只是把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当做己任,认为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育是德育课老师的职责,尚未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一旦存在这样的思想意识,即使任课教师更新了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无法做好专业课程背景下的思政价值引领,导致不能向学生做到真正的价值传输,没能挑起“立德树人”的担子。此外,任课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和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其对思政教育元素的理解和传达。由于教师自身对思政内容理解不到位甚至有所偏颇,会导致其在对学生的信息输出和价值传递中偏航,无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只会起到负作用。
(三) 课程思政建设要系统谋划目前各科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尚在建立中,部分专业课程教师虽已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尝试,但也只是针对单门课程进行了研究,成果呈现碎片化[5],涉及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较少。由于单纯的课堂理论宣讲无法让学生感同身受,所以应给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配以相应的教学实践平台,利用好思政教育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完成知情意行的统一。现有的高校实践育人主要分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三大块,但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划,各项实践活动成效不一,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利用现有的实践平台资源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协同育人形成合力是课程思政的建设重点。系统谋划课程思政的建设,理论教育结合实践教育,挖掘相关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 统一标准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彰显“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不同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因学科背景、课程内容而不同,同一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也会因教学师资、教材内容、教学设置等而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自上而下、统一标准的建设体系。这样的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在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上,同时能够及时把握时代改革发展中的理论前沿和时政重点,牢牢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教材及内容、课程思政教学目的的一体化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主要着力点,要将体系的建设置身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根据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实现教学目的,从而彰显出“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二) 构建实践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机制,保证“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育人,目前已经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构建实践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机制,将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协调联动,是将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资源整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将实践育人环节与课程思政教学有机结合,为实践育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保障。要立足于新时代产业发展新变化以及行业社会需求,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军事训练环节结合中国革命史加强国防教育,激发当代青年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家国情怀。社会实践活动更多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培养法治意识、人文精神等。根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将课堂思政元素带到实践学习环节,让课堂讲述落地,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做好价值观的塑造,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保证“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
(三) 强化师德师风的课程思政队伍建设,提供“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立德树人”,首先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同时,由于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导者,因此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将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完成情况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完成。2019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其中师德师风包括了两方面标准即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水平。教师本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了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认同和输出,身为学生引路人的教师自身要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深层次的认同,理解教师的育人责任是“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向学生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完成课程思政的教育使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对学生也是一种价值输出的隐性教育。“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风貌对学生有着很强的示范性,教师自身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那么,他的学生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便会更多地产生认同,从而追随模仿,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可见,强化师德师风的课程思政队伍建设是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