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百年办学史探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1-01-14 18:34叶加贝汪丹
湖南包装 2021年1期
关键词:图案教研专业

叶加贝 汪丹

(1.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中国内地具有百年校史的70余所高校中,最早的是1893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但数量最多的集中于江苏、上海、北京等东部城市及政治中心,这说明了政治、经济对教育的正向影响。在中国独立设置的29所公立本科艺术院校中,仅有4所有百年办学历史,2/3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成立。

湖北美术学院前身是1920年由蒋兰圃、唐义精、徐子珩创办的武昌美术学校,1930年更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这是华中地区第一所现代美术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现代最早的美术教育发源地之一。

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学脉,可追溯至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在艺术教育系设置的图工组[1]。1932年,图案专业单独成系。1936年,王道平先生学成归国后任教于武昌艺专,把日本工艺图案设计的教学理念带入湖北。1958年湖北艺术学院成立,工艺美术成为美术系的4个专业之一,是1949年后首批创办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之一。1978年工艺美术单独设系,涵盖学校设计学科的所有专业。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经济高速发展,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工艺美术专业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12年,随着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出台,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重新列入工艺美术专业,湖北美术学院于2013年申请专业备案,于2014年恢复工艺美术专业招生。在历经波折的百年工艺美术教研历史中,由工艺图案到工艺美术专业的学脉一直延续,先后涌现出王道平、林葆菁、李一夫、张朗、丁同成、范汉成等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教师,为学校的设计学科教育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学术基础。

1 传统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

1.1 兼具 “美” 与 “实用” 的设计学科

武昌艺专创办之初,学校开设了手工课,注重应用美术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至20世纪30年代,受王道平先生等留日归国学者的影响,图案教学受到了重视,设计学科在华中地区萌芽。学校艺术教育系专门设置图工组,课程涵盖图案、手工及理论、木炭画、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美学和教育学等。1932年,随着专业规模壮大,图案专业单独成立图案工艺系,课程包括木炭画、基本图案、专门图案、美术史以及解剖、透视等。1934年,图案专业的课程包括绘画基础、图案、工艺与理论、用器画以及教育学等,基本形成图案工艺专业课程结构的雏形。

根据湖北美术学院档案馆存图文资料显示,在20世纪30年代武昌艺专图案专业课程结构探索过程中,反映出留日先驱以 “美” 与 “实用” 相结合的观念启蒙了中国设计学科。同时期的国立艺专、北平艺专同样在留日学者的影响下秉承兼具 “美” 与 “实用” 的观念开展办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华东、华北和华中3所艺术专门学校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共同为中国设计学科奠基。

1.2 承袭日本工艺图案教学模式

“图案” 一词是日文与英文 “DESIGN” 对译而来的专有名词,最早由中国留日的设计学科先驱引入国内。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始于甲午战败后的1896年,随后渐成风尚,由最初的数十人骤增至数千人。自1908年开始便有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学习工艺图案科[2]。当时的武昌艺专便有留日研修图案工艺的学者归国后在校任教,王道平和林葆菁便是其中的代表。王道平先生于1936年3月在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完成学业后,即回到母校——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任图案教授[3],并于1937年担任学校的教务主任,同时教授工艺图案和手工理论课程。他把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带入中国,给武昌艺专的设计教育奠定基础。在武昌艺专时期,还有林葆菁、管毓科、孙行儒、管雪忱、彭友贤、沈士庄、沈莲池等一批先行者在学校教授图案、手工艺和劳作课程。相较与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武昌艺专曾一度被人们称为 “东方包豪斯”[4],融入国际化视野的武昌艺专图案工艺专业堪为当时国内的 “一流学科” 。

1.3 民族、民间和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美术教师数量缺口极大,学校为响应地方政府号召,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着重于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学校各专业培养内容除绘画基础课程外,还涵盖一定比重的实用性工艺美术知识。当时学校缺乏工艺美术方面的师资,1951年,李一夫先生受邀从香港来校任教,主要教授图案,并主持图案教研室工作。李一夫先生的加入,使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把在香港接触到的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带入华中地区。在教学设施不足,且师资匮乏的情况下,李一夫先生亲手制作教具,同时培训教师、引进人才,为现在的湖北美术学院设计学科打下坚实基础。1958年10月,学校改组成立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下设工艺美术、国画、油画、雕塑等4个专业, “工艺美术” 取代图案专业。李一夫先生任美术系副主任兼工艺美术教研室主任,教研室共6名教师[5]。工艺美术专业于1959年面向社会招生,设有装璜、染织、陶瓷3个专业方向。

从湖北艺术学院到湖北美术学院,李一夫、张朗等历任工艺美术专业负责人始终秉承 “以民族民间为主,以地方为主,走民族化的道路;厚今薄古,古为今用,重中轻洋,洋为中用;理论与实际、政治与业务紧密结合” 的方针[6]。在杨立光先生的倡导下成立了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室,聘请从事蕲春管窑、孝感剪纸、黄梅挑花等民间艺人来校演示手工艺技法。在人才培养方面,工艺美术专业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能沉下心来扎根民间,尤其是学习和掌握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民间美术。而后,在张朗先生的带领下,湖北工艺美术开始形成一定格局。

2 新时期的专业探索与现状分析

新时期的工艺美术专业,前后经过近10年的筹备和教研实践,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导向明确的专业优势,积极响应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培养 “一专多能型” 人才为目标,率先在中部地区走出一条开创性、地域性、示范性多元融合的教研道路。

2.1 专业探索的指导思想

2.1.1 基于学校加快推进 “人才强校” 战略 工艺美术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宏观设计,把教师团队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与设计学科其他专业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通过引才、育才和柔性用才的并举措施,逐步建设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1.2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人才队伍水平 通过各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国内外青年教师研修班,以及国内外访学研修进修、攻读在职博士等举措,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以及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提升专业学术水平。从而推动全体专业教师的整体教研和科研水平,以及老中新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2.1.3 充分利用科研平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在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以及国内外客座教授、行业专家的带动下,增强骨干教师的动力、释放青年教师的活力,迅速提高加快了教学团队成员的成才速度,促进了教学研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青年人才。

2.2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2.2.1 师资队伍建设与硬件环境 自2012年底开始向省教育厅申请工艺美术专业,到2014年恢复招生,专业教研室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已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其中博士学历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6人,文创设计2人、陶瓷设计专业2人、金属工艺1人、漆工艺1人、图案1人。2018年启动工艺美术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占地300余平方米,一期建设了综合工艺区、玉雕工作区、金属工艺区、漆工艺区,二期补充建设了陶瓷工艺区,现配置有控温窑炉、3D陶瓷打印机、花纸印刷机、恒温恒湿阴房、玉器打磨抛光设备、玉雕工作台、金属工作台等硬件设施。

2.2.2 立足时代和社会需求,构建 “设计+荆楚文化” 的开放融合型教学平台 工艺美术专业始终以立足时代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本专业特点,重视传统教育模式和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已在多个方向取得了成效。自专业建设之初,不断尝试将 “设计+荆楚文化” 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设计,先后开设了汉绣、荆楚玉雕、楚式漆器课程,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主持课程,青年教师组织教学的创新课程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直观了解、掌握荆楚手工技艺的同时,还将时尚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艺中,为传统工艺注入新鲜活力。将 “设计+荆楚文化” 理念连贯地实践在从课程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在 “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优秀毕业作品展” 受到社会好评,形成了较好的成果转化。

积极响应 “互联网+” 新型教学实践平台项目,专业师生多次在省级 “互联网+” 创新创业项目中获奖和立项,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专业优势的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在各级专业竞赛中,专业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

2.2.3 多平台支撑,创意先行,助力 “产学研用” 在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手工艺文化研究中心和湖北民间美术研究所等学术平台支持下,工艺美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始终立足于荆楚文化,服务华中,辐射全国,引领文化时尚,为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建设,尤其对以手工艺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借助科研平台推进与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合作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在创意实践中凸显专业特色,提升本专业在区域社会中的影响力,带动设计学科教育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在教研实践方面,专业师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工程,成为政府智库,并与企业深度合作,逐渐形成一套关于 “设计+荆楚文化” 的工艺美术实践教学的 “产、学、研、用” 四位一体的教研模式。近年来,参与策划并组织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 “手艺的温度——第八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暨学术研讨会” ,以及中国首次土家族织锦艺术学术性展览 “千年记忆五彩经纬——土家织锦艺术展” ,并应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邀请,为其编写土家族织锦保护与发展策略报告。此外,还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湖北省工艺美术协会、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组织机构深度合作,组织并参与国家艺术基金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数字化保护人才培养项目、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论坛、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湖北省文创设计大赛、长江非遗展等有影响力的重大社会活动。

3 面向未来的工艺美术教研改革

3.1 确立 “设计+” 理念,深化教研模式改革创新

现在的工艺美术专业和20世纪30年代的图案工艺、20世纪50年代的工艺美术有着诸多异同。相同的是百年办学历史中,设计学科的学脉一直延续至今。不同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工艺美术更接近现在的设计学的学科属性,而现在的工艺美术专业更专注于设计学科下的传统工艺,如何使传统工艺在当今社会立足和振兴,是摆在讨论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前的首要问题。

从百年办学史中可以总结出诸多关键词:国际视野、图案工艺、民间美术、动手实践……根据这些关键词,创新地确立 “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以设计学科为主体,打破专业界限,整合设计学科专业资源,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突出工艺美术专业特色,着眼于荆楚民间美术,加强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图案教学实践。同时,加强跨学科融合,创建交叉专业方向,不断拓宽教研领域,从 “设计+荆楚传统工艺” 和 “设计+文创设计” 两个方向进行试验性探索,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结合时代和社会需求,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工艺美术人才。

3.2 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质量监管体系

转变教学质量评价观念,厘清教与学的关系,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旨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引导兴趣到职业规划,树立学生对传统工艺的文化自信,培养其自觉走向专业道路。

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全面落实学校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完善听课制度、学生评教、教师自评的评价体系,制定和执行符合本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注重课程内调研与实践,从动手到手脑并用,课程内容与行业无缝对接,将企业案例、竞赛选题、科研课题等代入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行业,同时能在成果中总结经验。

3.3 坚持开放融合,强化教学团队核心竞争力

在进一步明确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定向引进海内外高级人才,聘请国际知名学者,国家级、省区级、市州级非遗传承人以及工艺美术大师来学校讲学,进一步整合手工艺文化研究中心、民间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教研室资源。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各方合作,完善 “产、学、研、用” 四位一体的教研系统。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寻求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权威机构合作,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即教师在校精于教学和科研,同时能将成果在社会工作中孵化、转化。建立促进教师有使命感、有竞争力的良性发展机制。

猜你喜欢
图案教研专业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