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1-14 15:15:37吴艳臣郭静兰宋双柱
黑龙江科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机械类培养目标实训

吴艳臣,郭静兰,文 利,宋双柱

(哈尔滨理工大学 工程训练中心,哈尔滨 150080)

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不断开展,其对本科生毕业时应该具有的知识以及能力有着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即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满足相关行业需要的毕业要求,其中工科类专业主要包括了解工程知识、问题分析及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等综合能力。工程训练课程是高校培养本科毕业生创新能力,使其成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一环,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和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是现阶段各大高校培养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课程,为学生了解当前工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状态以及先进技术手段起着重要作用。

1 工程训练课程内容设置

当前,各高校工程训练课程设置根据专业不同而进行区分,分成机械类、近机械类、非机械类以及文史类共四类,具体是在实训时间上进行区分。课程内容包括安全教育、传统制造工艺教学(车、钳、铣、磨、铸造、焊接、热处理等)、先进制造工艺教学(数控车削、数控铣削、数控电火花线切割等),在课程讲授知识点上每个单元是相对独立的状态。学生通过进行工程训练课程的学习,接触到了理论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还可以了解机械加工时相关机床的使用方法及应用领域,为相关专业领域的学习夯实基础。

2 工程训练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工科类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指当遇到实际工程问题时,具有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融合起来进行问题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对方案的可行性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的能力。工程训练课程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应该培养具有一定工程实践技能、工程知识和工程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否则,学生毕业后将不能胜任各行业对相关人才的技术需求。另外,全校学生的专业类型不同,如机械类和文史类的学生,培养目标只是在学时长短上进行区别和划分,忽略了不同专业毕业生毕业要求的区别,教学效果不显著。

2.2 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国内普通高校的工程训练教学中心实验室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实验操作时都按照教师所布置的方案进行,虽然教师和学生都完成了指定目标,但这个过程往往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培养[2]。在实训过程中,通常是指导教师演示机床如何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学生按照各工种操作流程或者工艺过程卡片进行训练,由于实训时间、实训场地以及实训设备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实际动手操作,即使有的学生完整地进行了本工种的操作,最终加工出了零件,但只是通过记忆来进行的实践,这样的实训方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无法得到培养和提高。

2.3 各工种独立授课,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工程实训时,每个实训工种几乎是相对独立进行的,导致学生没有了解或掌握一个工程实训典型案例或工业产品完整的设计制造过程,因而在授课内容以及实际操作上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发散的,操作是机械的,在实践中没有对工程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和认识,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导致其毕业后面对相关工程问题时无从下手。

3 工程训练课程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引入OBE教育理念制定培养目标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其理念的核心是确认工科类专业毕业生通过本科学习满足行业对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工业技能产出为导向,通过持续改进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的教育认证活动[3]。这一理念与我国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基于OBE教育理念,对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实训,制定以工程生产典型案例设计、制造为主的案例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运用做思结合、学用结合、归纳总结、合作学习等方法进行工程实训,实现学生毕业时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能够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3.2 各实训工种协同训练,提高本科生综合能力

在传统通识训练(车、钳、铣、磨、铸造、焊接、热处理)的基础上,结合OBE教育理念,针对工科类高校的机械类专业学生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将工程实训案例分解成多个任务模块,通过指导教师协同训练的方式讲解工业基础知识,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与工艺、先进制造技术以及特种加工技术等知识,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各工种知识串联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知识结构框架。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实训,相互交流合作,达到掌握工业生产流程,了解工业生产技术的目的。在协同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研讨教学等方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复杂工程问题、创新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的综合能力。

4 结语

作为工程教育领域规模最大、实训工种最多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各大高校特别是工科类高校应该把工程实训课程作为培养高水平工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要根据本校自己的定位找出当前在工程实训课程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过程等各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要积极面对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本科生的专业毕业要求,为培养具有工程知识、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做出积极努力。

猜你喜欢
机械类培养目标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2:54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基于“零距离就业”的机械类“CAD/CAM”技能培养的研究
河南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4: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