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彬霖,刘 钊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 年11 月24 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受到了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是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是被实践检验过的科学理论。因此,深入剖析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丰富内容,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教育理论,批判地继承了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提出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主张,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重视。马克思指出:“劳动是指人用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2]劳动是人的生活需要,劳动产生了教育。马克思还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恩格斯同样重视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的实施过程,认为两者的结合才能真正培养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列宁坚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他认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4]劳动只有与教育紧密联系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苏霍姆林斯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深刻影响下,根据个人的教育实践经验,形成和发展了其劳动教育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劳动以及劳动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在教育工作中,劳动也应当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5]528马卡连柯着重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他认为:“教育出来的人,应该懂得生产,懂得生产组织,也懂得生产过程。”[5]462在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贯倡导通过生产劳动达到教育的目的,把参加与教学相结合的生产劳动活动看作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将马卡连柯称为自己精神上的导师,他继承了马卡连柯关于通过生产劳动达到育人目的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将这一观点运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更加完整、更具特色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和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所指的劳动包括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不仅指体力劳动,还指脑力劳动。具体地理解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运用自己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去认识、改造自然界和外在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物质价值,还可以创造自身价值。而劳动教育就是在劳动中达到育人的目的,一方面是教会学生劳动技能和技巧,另一方面是通过生产劳动,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学生崇高的劳动品格。
劳动教育的目的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目的,即为广泛的社会成员创造物质福利和精神财富;二是思想目的,即人的思想水平得到提高,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1.社会目的
劳动教育的社会目的就是要培养出乐于参加社会劳动,并能够为社会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未来公民,劳动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具体来讲,劳动教育要传授给即将踏上独立生活道路的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劳动技能,让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去回报父母和社会为他们带来的物质福利,为父母和全社会创造幸福和经济价值。
2.思想目的
劳动教育的思想目的是指通过劳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体会劳动的乐趣。具体地理解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劳动过程中,不自觉地锻炼人们的思维和影响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观人们的道德面貌。人们会在劳动中产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激发大家积极地参与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而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升华,获得自我肯定、自我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对劳动教育的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归纳总结为如下原则:
一是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指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劳动是关联一切、贯通一切的东西,实施劳动教育必定需要紧密联系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是经常性和连续性。劳动不能集中在一年中的某一个季节或者某一个月份进行,应尽量减少偶然性、紧急性劳动。让学生有始有终地完成几个劳动项目,让他们经历劳动过程的各个阶段,让他们连续不断地去思考和操心,这样才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和价值。因而经常性和连续性的劳动更具有教育意义。
三是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手脑并用,使劳动富有创造性。人们总会做一些平凡而又单调的劳动,而促使他们坚持做下去的强大动力便是手脑的结合和劳动的创造意义。如果让学生只去做简单的体力劳动而缺乏头脑思考,长此以往会让他们失去劳动的兴趣。双手只有加上头脑,才能使劳动富有创造性。
四是多样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具有一种特殊的天性,就是总希望把两三种操作方式和工作技巧都不同而且各具不同特点的劳动活动相互交换、变替和结合着进行。”[6]364同一个孩子,他有兴趣培植水果,又对栽培植物充满好奇,或许还对文艺创作饶有兴趣。孩子从事多样化的劳动,就可以获得不同的技能,也为他们自觉选择专业提供契机。
劳动教育方法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而采取的实施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应当使用自我服务、树立榜样、集体劳动、学科渗透等方法。
一是自我服务。“劳动教育一般都从自我服务开始,而且日后不管每个人从事何种生产劳动,自我服务都将成为他的义务和习惯”[6]425。自我服务是每个人应该具有的最基础的自理能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人应当拥有该年龄段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满足自己微小的需要,自我服务能增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自觉性。
二是树立榜样。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实践,劳动榜样包括父母、教师、优秀劳动者、同年级或高年级学生等。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劳动榜样,父母应该以自己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为孩子做好榜样。教师不仅精通科目教学,而且需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教师与学生一起从事劳动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个人魅力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年级或高年级中一些既有高超技艺又热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劳动行为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低年级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帕夫雷什中学坚持组织学生与优秀劳动者面对面交流,“学生与那些热爱劳动而又善于鼓舞人心地谈论劳动的人们交往,会对孩子们产生巨大的影响”[7]48。优秀劳动者分享自身的劳动经历,与学生们的思想产生碰撞,使其精神世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丰富。
三是集体劳动。集体劳动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过程,一方面是学习他人的劳动经验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是把自己的劳动知识传授给别人,从而激发自己的荣誉感和自豪感。集体劳动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这样就促使学生积极地为集体工作作出尽可能多的贡献。
四是学科渗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可能性。在人文科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可以充分利用艺术形象的教育作用。自然学科(数学、生物、化学、物理等)也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教师对劳动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对建设性劳动的兴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有关劳动教育的文件和政策也陆陆续续出台,全社会掀起了劳动教育的热潮,人们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进入新时代,社会现代化发展不断深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促使劳动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劳动教育内涵越来越丰富;劳动教育形式越来越多样;劳动教育价值越来越多元。然而劳动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学校和家庭只注重学习成绩,一心只让孩子学习理论知识,应付各种升学考试。大多数家长几乎承担了孩子所有日常生活劳动,部分家长给孩子传递不正确的劳动观念。一部分学校设立单独的劳动课程,但也总是被其他文化课占用;另一部分学校尚未设置独立的劳动课,无视劳动的育人价值。社会中存在着不少落后的劳动观念,譬如一提到劳动,人们就会想到体力劳动,头脑中就会出现“辛苦”“肮脏”“劳累”等词汇。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在学生中出现了懒惰、自理能力差、铺张浪费、不想劳动、轻视劳动等现象,对此,加强劳动教育势在必行。苏霍姆林斯基有关劳动教育的一些理念和方式仍然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6]361劳动教育要以其他各“育”为发展的基础,它的实施要结合德智体美教育才能发挥效果。德育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道德素养,使人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生产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中。智育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其中包括劳动知识,也使思维能力更加灵活,这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是锻炼人的体魄和耐力,这是为进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需要的支撑力量。美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使人乐于劳动并发现劳动的美。德智体美劳是教育和教育过程的统一整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既不应该突出某一“育”也不应该忽略某一“育”,德、智、体、美、劳等各“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坚持五育并举,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并不是在脑力劳动负担之上机械地增加体力劳动的负担,而是要在体力劳动中不断地运用智慧的力量。”[7]66我们不应该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脱离,不应该将动手和动脑相对立。倘若只让学生单纯地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而没有脑力劳动的加入,如同机器人一般,这样的劳动只会让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它是没有任何教育意义的。新时代背景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走向深度融合,进行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将科学技术贯穿于创造社会财富的体力劳动之中,一方面,人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智慧于繁重的体力劳动过程中,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增强劳动成效。另一方面,双手的体力劳动在实施的同时,能够激起大脑相关区域活跃起来而促进人们思考,进而提升劳动者的精神境界。在开展体智结合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事劳动应当坚持手脑并用、体脑结合,即是双手与智慧的有机结合。由此可见,将创造性劳动的思想落实到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中去是十分必要的。
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在一定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环境状况对人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的教育活动始终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环境和因素的影响,劳动教育也是如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为劳动教育的良好发展创造优质的环境,家校社协同加强劳动教育,使劳动育人价值发挥到最大。
每个人出生后就生活在家庭环境中,时时刻刻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家庭中的劳动教育是由家长具体实施的。首先,父母应秉持正确的劳动态度。孩子每天注视着父母的劳动行为,只有父母做好自己的劳动,才能给孩子树立好榜样。然后,父母要培养孩子的日常劳动习惯。现代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或两子女,都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父母几乎承担了孩子的所有日常劳动,导致孩子不会劳动、不想劳动、自理能力差。面对这样的状况,就需要父母跳出“保姆”角色,在家庭生活中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从简单的日常劳动开始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最后,父母做出恰当的劳动评价。在孩子劳动过程中和劳动后,父母要及时对孩子的劳动行为做出评价,更多的是鼓励和肯定,使孩子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成就感。
学校是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的特殊机构。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必须建立和完善劳动教育学科体系。扎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使德育、劳育形成协同效应;扎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系统地开展劳动教育。第二,加大资金投入,美化校园物质环境。必须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比如建立完备的劳动教育基地、活动模型器具等,为校园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第三,结合校园文化,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是展示学校形象、突出学校风格的重要体现,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举办各类学术和文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弘扬劳动精神,传递劳动情怀。第四,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确认劳动育人共识,创建劳动育人共同体,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机会和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熔炉,能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劳动空间,提供更多实际锻炼的劳动机会,体验劳动一线的魅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应注重与实习实训相结合、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8],这样的劳动教育才会更加扎实、更加具体。第一,相关部门要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课堂到企业的角色转变,积极引导企业、工厂等机构履行社会责任,为学生搭建劳动平台,适时开放实践基地。第二,全力支持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治理,为居民的日常劳动提供帮助;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开展公益性劳动或无报酬劳动。第三,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劳育大平台。创新创业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榜样是受教育者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大多数情况下,受教育者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进行模仿。劳动教育中的榜样主要包括父母、教师、优秀劳动者、同辈群体等。第一,父母是孩子观察和模仿的首要对象,父母的劳动行为和劳动观念潜移默化、实实在在地作用于孩子。因此父母应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孩子做好劳动榜样。一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另一方面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劳动活动中去,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高超的劳动技能,向孩子传递正确的劳动态度。第二,教师的引导在孩子的精神面貌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的劳动榜样是在教师与孩子们的共同劳动中凸显的,教师在劳动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孩子会产生无法抵御、极其强烈的影响。第三,让劳动模范走进课堂。安排学生与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劳动者见面,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让有诚信的人讲诚信,让有创新的人讲创新。劳动模范的现身说法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产生更好的榜样教育作用。第四,同辈群体是指成长环境、年龄、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的群体。同辈群体中的劳动榜样就是指同辈群体中具有高超劳动技能以及热爱劳动的学习榜样,他们是学生集体中生机勃勃的自我教育源泉,具有强大的带动性和感召力。在劳动教育中运用榜样示范时,需要利用好正反面教材。一方面需要大力宣传、培养积极的正面榜样,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另一方面需要善于运用反面劳动角色,进行典型教育,起到劝诫、警示的作用。
劳动是贯穿一切的,基础学科里必定蕴藏着劳动的教育因素。人文学科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例,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和劳动。比如,教师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篇小说中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所体现的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不怕困难的形象,是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并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与高尚人物对照,用先进人物的眼光来检查自己、反思自己。历史学科揭示了人民的劳动情况以及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平凡劳动的社会意义。人文学科应当成为形成和指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劳动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在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自然学科中,学生通过具体现象去理解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他们去从事这种或那种劳动活动。比如,生物学教师教会学生关于自然界的法则和现象这些理论知识,并将这些法则和规律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有驾驭自然现象的力量。物理学中揭示了工业生产部门中的劳动技术和工艺,物理学教师应将认识自然规律性与学生的具体劳动相联系,激发学生们去从事与技术有关的积极的有目的的劳动活动,发展他们的个人爱好。基础学科本身具有教育可能性,因此各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去探寻这种教育可能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劳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