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领导:班级管理新思路

2021-01-14 12:20任楠欣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权威领导者共同体

任楠欣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天津 300387)

班级是学校场域中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由目标一致、组织完善、成员相对稳定,遵守一定规章制度的学生组成。班级是一种组织,组织需要管理,班级管理活动作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不容忽视。

在现代学校教育改革中,班级管理模式经历了几个重要的转型、发展阶段,其中最突出的转变是由管理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单一的班级管理转向以人本主义为指导的多元的班级管理。而在当下的教育实践里,科层制式的班级组织结构依然普遍存在,部分学校的班级管理仍实行着以班主任制为中心,以班级全体学生为管理对象的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设置学生班干部进行分层管理,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凸显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地位,同时推动班集体多元化发展。然而,很多中小学的班干部相对固定,是以一些学生形成了“干部作风”,民主管理逐渐演变成少部分人的民主,大多数人的服从。这种现行模式的弊端主要有二:第一,管理方式容易偏重于专断,往往忽视学生自主性发展;第二,容易导致管理上的程式化倾向,形成唯分数论现象,忽略班级管理中的隐性教育价值,损害学生的道德发展。为了从根源上改善,笔者从德育维度出发,立足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尝试把以往用在学校管理中的理论应用于班级管理,以添补传统班级管理中缺失的道德视角,转变现行班级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一些不适切的观念和做法,以一种道德领导的方式将班级管理中的诸多隐性教育价值发挥、利用起来,推动学生道德发展,直抵教育的目的。

一、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概述

(一)道德领导何谓

在上世纪90 年代出版的著作《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中,萨乔万尼对传统的领导观进行了全面反思,基于领导权威的来源将领导划分为科层权威领导、心理权威领导、技术—理性权威领导、专业权威领导和道德领导五种类型,同时分析了以上五种领导权威背后的假设,对实践的含义以及给学校带来的结果。萨氏指出,实践中领导权威的基础更多地依赖于科层体制、心理技能和技术理性,而忽视了领导的专业性权威和道德权威。随后,萨氏从价值和情感视角提出了学校道德领导的思想,指出道德领导是学校改进的核心,源于“道德的”领导可以衍生出巨大的力量,使学校达到不治而治的境界,同时详细论证了将道德领导作为学校领导核心的必要性。

在萨氏的论述中,学校道德领导是领导者借助道德的和专业的权威,在帮助成员实现自我领导的同时,将学校从组织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最终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过程[1]。他指出,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必须以道德权威为基础,甄别并确定学习共同体核心的价值观,建构共同愿景和理念,而共同体成员们对于这些共享理念和价值观作出回应,在团队精神下协同合作,进而发挥领导的效能。值得注意的是,提出道德领导,并非是寻求取代传统的管理理论和领导实践的价值观,而是旨在构建一种包含道德维度的管理或领导模式。道德维度并非全部内容,但它无疑是重要的。

(二)道德领导何为

萨氏的学校道德领导理论的主要思想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将道德领导置于首位

在教育管理中,科层领导、心理领导和技术—理性领导虽有其地位,但其地位应在于为专业的和道德的权威提供支持,因着后两者实际内含更好的激励因素才是领导实践的首要基础[2]44。萨氏指出,道德权威是“神圣的权威”,能在充分的广度和深度上开启人的能力和意愿,理应是超越科层权威、技术权威、心理权威和专业权威的存在,它与人们的情感、理想、共同体成员依附的价值规范紧密关联,不仅是共同体成员对组织愿景的认同,也包括了成员对于专业权威的响应。

2.塑造和善用领导者替身

塑造领导者替身。正如信奉者的信奉不是指向表面领导者,而是共同的愿景、价值观的承诺等。如上述共同体规范等能够称为领导者的替身,都能够替代领导,唤起共同体成员的自我领导。最终要明确一点,即领导是为了实现自我领导。在萨氏的理论中,可以找到四种领导者的替身,即对学校作为一种学习共同体的规范的反应;对专业理想的承诺;对工作本身的回应;团队精神。

替身一:共同体规范。在学校中建立的共同体规范可以起到直接领导的作用。共同体中心统管对共同体有价值的东西,提供指引行为的规范,并赋予共同体的学习和生活以意义[2]58。与此同时,共同体需要共同享有价值观、目标和承诺,以维持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学校中建立起学习共同体,树立共同的愿景和“追随”的心态。这种学校的共同愿景指向了校长和老师们一致渴望的未来学校的“状态”。共同愿景的建立能帮助共同体成员确立更高远的目标、激发新的思维行动方式、激活创造力,从而推动学校管理的有效变革。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都是既定价值理念的信奉者,他们实际上遵循并追随共同的价值观,并且皆可以成为自我培养者,也就是说,共同体成员享有平等。

替身二:专业理想。专业价值观一种美德,它使得人们能够以模范的方式行事,从而实现有价值的社会目标。萨氏认为,当一所学校建立了一个与共同体规范一致的专业理想时,这种专业理想就会成为强有力的领导者替身之一。

替身三:充溢的工作状态,对工作本身的回应。内在激励的关键是一种充溢的令人满意的体验[3]。充溢的工作状态能成为有力的领导者替身。

替身四:团队精神。区别群体和团队的最高效的方式是辨别它是否具备核心精神。与群体的松散表现不同,团队表现着源源不断的凝聚力。这里作为领导者替身的团队精神,不仅是指学校安排的共同工作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指成员之间的责任使命感和共享成果的意识。团队精神作为团队文化的灵魂,体现着成员们的共同追求和价值观念取向。作为美德的团队精神无疑有效地成为了领导者替身之一。

二、道德领导理论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可行性和价值意蕴

(一)可行性探讨

目前,国内学术界就有关学校道德领导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不算太长,还有很多值得深入讨论和研究的地方。在CNKI、维普等学术资源网上检索发现,学校道德领导的研究目前主要指向校长道德领导及领导力的方向,关于道德领导在学校的基层组织——班级里运用的研究寥寥可数。笔者认为,萨氏的学校道德领导理论放在班级这一学校基层组织里进行讨论和研究是值得商榷和尝试的,这种尝试有利于发掘班级管理的新的思路——一种道德领导的方式。

首先,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中最基层的组织,既然学校管理层面的道德领导可以研究,那么作为学校基层组织的班级理应是能够谈论道德领导的。其次,领导虽然与职位有一定的交叉性,但职位并不是领导的必要前提,只要处在能够组织、激励他人的位置上,就需要领导力,就是领导者。领导有常任的、暂时的、也有情境性的。故而,在教育领域中的道德领导所指并不局限于普通意义上的领导者,班主任、普通教师甚至一些学生个体都能够进行道德领导。再次,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最频繁的组织,这个组织中的任何个体,包括同学、普通教师和班主任等都很大程度上可能成为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因此,如果在班级管理上能够实现以道德领导为趋向,将会对学生道德发展产生最直接、重要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进行的不仅是单纯的智力活动,从根本上讲,更是一项道德活动,教育要实现其道德目的。班主任的管理也并不是价值无涉的管理活动,管理中蕴含着隐性教育力量,指向道德方向,教师应当具有道德敏感性,同时也理应承担起在学校领域中的道德领导的首发职能。在学校场域中,班主任是直接的、第一棒道德领导者,既是由所处位置赋予的,也是由其工作性质决定的。而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不是道德领导。班主任道德领导概念的提出,对于激发和唤醒班主任自身的道德潜能和影响力,发挥学校基层组织的道德领导作用,发掘教育中的隐性力量,实现教育根本属性,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具有十分明显且重大的意义。

(二)价值意蕴

1.道德领导影响班级成员的积极态度和行为

有研究发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道德型领导正向影响下属的组织公民行为和人际指向公民行为[4]。道德型领导会使下属积极模仿,成为下属学习的典范,同时也是对道德型领导的回报,下属会努力减少自己的反生产性行为[5]。

该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班级。班级管理以道德领导为趋向会使班级成员积极模仿,成为追随者学习的典范,同时为着对道德领导的回报,班级成员会努力减少自己的反生产性行为。所以,当班主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展现出对道德的关注,就会影响到这些“追随者”的态度和行为,道德的因素也会逐渐渗透。当班级成员在出于“责任与义务”工作时,这种影响力使他们愿意继续参与,即使工作已不再有趣或令人愉快。而且,班主任倘若在一个班级中具备道德领导力,就能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和集体活动,通过与学生之间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信任,逐渐形成班级共同愿景,将班级塑造成关怀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能促进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和追随者,持续地激发学生对学习、工作和交往的积极动机。

2.道德领导影响班级成员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学校中的领导应是“为了道德的领导”,应是朝向提升学生与学校生活道德品质的领导,班级中的道德领导也不例外。班主任与班级成员朝夕相处,对班级的管理处处体现着这位道德权威的道德认识,能使得班级成员产生共振感应而追随,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班级成员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规范其道德行为。当然能够发生上述影响的前提是班主任的道德领导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道德领导激发班级成员的道德需要,影响班级的道德氛围

在强有力的道德领导下,班级形成道德学习共同体,按照布洛和斯格特(Blau &Scott)对共同体的解释,共同体的核心是各种关系和感知的相互依赖,共同体创造的社会结构使人们连成一体,并受到一套共享的价值观和理念的约束[6]。道德领导下“结出”的这种共享的价值观和理念约束,为“我”转变为“我们”的意识转向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而使得道德领导能够改变和营造出特定的道德氛围。同时,在班级有意识地道德引领和培育下,班级成员的个体道德需要也会因为共同体被最大程度地激活唤醒。

三、班级管理中道德领导实施的一些思考

(一)倡导一种基于道德权威的领导实践

道德领导是以道德权威为基础的领导。道德权威是权威道德的人格化,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自愿服从的人格道德力量。这种人格权威的影响往往依赖于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和道德素质,权威形成于无形之中,建立在班级成员自主认同的基础上,具有道德权威的教育者,能使受教育者对其产生敬重,进而认同其所传递的价值观,促使组织成员的主动追随者行为发生。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的第一棒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培养或具备自身道德权威。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既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发挥知识权威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还需要要不断地完善道德人格,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当其展现出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态度,明确一贯的道德操守、道德决策和行为时,才能获得班级成员的认同,促使成员追随者行为发生,达到最终道德权威的完整树立。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的道德权威必须基于班级共同利益意识和对班级内每个成员的良好愿望的承诺和尽责之上,并使得这种共同利益意识与承诺、尽责得到每位成员的衷心接受。

当班级第一棒道德领导者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巧,并不断加强对自身品格和道德素养的锤炼,成为一个有道德威望的、博学多识的教师时,可以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凝聚能量,他身上产生的示范作用将不断引领着追随者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直抵教育目的。目前,在提高教师的道德权威和领导力这方面,还存在着广阔的研究发展空间,需要源源不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来推进其发展、进步。

(二)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

在抵达班级道德领导目的的路上,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关键的一步。道德领导是通过品格、修养和树立群体成员的共同理想等来使组织获得创造性的精神力量,从而发挥道德领导作用的。因此,若是没有形成共同体,失掉了共同体成员的良性互动循环,是无从谈道德领导的。班级学习共同体中,班主任与班级成员通过共享的价值观和理念维系在一起,当共同体经过长期发展,规范体系形成,它对所有成员都有巨大的影响力。班主任通过推动班级道德学习共同体构建,在共同体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引领和道德示范,能够更好地发挥道德领导在学生德育建设中的价值,也能够实现良性有效的班级管理。

(三)引导领导权分享,实现成员自我领导

在萨乔万尼看来,道德领导最终的“善果”是实现共同体成员的自我领导。班主任作为第一棒道德领导者要清楚认识到,萨氏提出的“先信奉,后领导”[2]81中的信奉实质上指的是对道德领导者的理念的信奉和追随,而领导最终指向的目的应当是实现共同体成员自我领导。詹姆斯·库泽斯(James Kouzes)也强调“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领导力”[7]。所以,班主任当妥善地“利用”各种方式在共同体中分享道德领导权,从而逐步引导班级共同体成员实现道德上的自我领导,最终,通过道德领导实现的是成员们都能够通过道德规范要求来指导和修正自身的认知与行为,而非通过校规、班规等外部手段实现教育目的,每个人都能自己领导自己。

猜你喜欢
权威领导者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你是哪一流的领导者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海汇村布行业中的真正领导者
权威的影子